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國航母前出「行動路線相對固定」,其戰術意圖到底是什麽?

2024-07-02辟謠

前幾天,我們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中國海軍「山東」號航母今年首次離港出動,在菲律賓呂宋島附近海域出現,隨後北上前往巴士海峽,可能要前出西太平洋的訊息。縱觀近年來中國海軍「遼寧」號和「山東」號兩艘航空母艦的行動情況,基本行動模式都是從母港出發,「遼寧」號航母前出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海域,「山東」號航母則前出巴士海峽進入西太平洋海域,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行動,活動約半個月之後返回近海海域。

那麽,從中國海軍這兩艘航母的行動規律來看,為何會選擇這種相對固定的行動路線,為何中國海軍航母沒有類似於美國海軍航母「長期部署」模式,咱們什麽時候能看到中國海軍航母的全球行動呢?

中國海軍航母運用

對於中國海軍航母頻繁前出巴士海峽和宮古海峽,在第一和第二島鏈之間行動,咱們倒也沒有必要藏著掖著,就是為了應對台海戰略方向的態勢,以建立海空攔阻線、延伸預警時間和空間為主要兵力運用目的。

從台灣本島面臨的戰略態勢來說,台灣本島自身極度缺乏防禦縱深,島上的物資儲備也相對有限,無論是軍用物資還是民用物資都不例外。一旦發生沖突,指望本島自身的作戰是支持不了太長時間的,必須與駐日美軍協同配合,由駐日美軍負責為台軍提供情報資訊支援,甚至航空兵地面保障支援等,同時美國和日本本土也要派出大量的船團機隊,緊急向台灣本島運輸相應的物資、裝備儲備,以提升其持續作戰能力。

根據台軍本島防禦戰略規劃,台空軍航空兵在沖突初期意圖「戰力保存」。除了將大批部署在台西海岸平原上的空軍基地的戰鬥機,緊急調往台東海岸的花蓮、誌航兩個大型空軍基地,利用「佳山工事」和「建安工事」和反斜面陣地等,確保戰鬥機不至於在沖突早期遭到摧毀,還有將戰鬥機緊急起飛轉場到沖繩嘉手納基地,乃至日本本土的軍事基地整備,加油掛彈實施反擊的作戰預案。

而台軍在西海岸陣地普遍失守的情況下,各地面作戰旅團的最後作戰預案,就是穿過中央山脈退入台東海岸,依托台東海岸和西海岸之間的山地地形死守待援。依托東海岸的蘇澳、花蓮港口大量接收外部勢力的軍事援助,重新裝備之後固守,或者等待時機反推西海岸,而花蓮、蘇澳港口或者花蓮、誌航空軍基地要接收外部勢力的軍事援助,也必然會從西太平洋方向過來,無論是運輸機群還是水面船團都是如此。

也因為如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台作戰中,對於封鎖港口,阻絕援助的作戰預案做的是很多的,封鎖港口,阻絕援助,包括近程封鎖和遠端封鎖兩種。近程封鎖主要是利用常規動力潛艇,無人潛航器,自航式水雷等在港口20海裏以內布設沈底水雷,同時配套組織護衛艦群在中遠海巡邏臨檢,對闖關的水面艦艇按照警告-迫使其停航-擊沈的順序處理。但是遠端封鎖沒有那麽簡單,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出,前出到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範圍內,畢竟如果有機群和船團從美國本土向台灣本島運輸作戰裝備,則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的西太平洋是繞不過去的海區,遠端封鎖的兵力在此配置,正好提供預警。

當然了,兩艘航空母艦配置在西太平洋用於遠端封鎖台灣本島,還是有些大材小用了。想封鎖台灣本島,近程潛艇布雷,配合自航式水雷和無人潛航器,以及部署在福建和浙江沿海的遠端岸導,基本完全夠用了。航空母艦部署在第一島鏈外,最大的作用還是兩個字,阻敵展開,這一點在10年前沒有什麽意義,10年前咱們的預案都沒有關於強敵大規模介入乃至直接介入的內容,但是在2024年再提這一點,如果沒有預想強敵大規模介入的內容是不可想象的。

美軍如何介入台海?

那麽強敵可能會如何大規模介入呢?大概有這樣幾種:最低強度的介入就是如前文所說,不出作戰部隊,或者CSG/ESG(航母打擊大隊/兩棲遠征大隊)在後面壓陣,前面出民用船團強行闖關對台灣本島實施運輸;上一級的強度是出動作戰部隊,靠CSG/ESG(航母打擊大隊/兩棲遠征大隊)直掩民用船團強行闖關航向台灣本島;再上一級是出動作戰部隊,但是只出動航空兵,或者無人艇,無人機等裝備,對我海軍試圖跨過台灣海峽的登陸船團實施航空制海作戰,依托LRASM或者使用C-17A帶著「速龍」發射裝置實施;最高層次就是直接出動CSG(航母打擊大隊),和中國海軍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海空交戰,意圖在海空交戰中殲滅中國海空軍主力,自然,殲滅了中國海空軍主力,台灣本島也就沒事了。

從強敵介入的多個強度層次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強敵最有可能的介入方式,包括由CSG/ESG掩護民用船團強行闖關,或者出動航空兵來打擊我登陸船團。至於前者只使用民用船團闖關,行動強度太低且容易遭到我方攔截,對於強敵來說是不夠劃算的。而後者和我軍展開海空聯合交戰,那就是奔著S3賽季開打去了,到時候咱們也自然不可能只把交戰局限在槍對槍炮對炮上,怕不就是你打我的海空軍,我直接掀翻你的第一島鏈軍事基地了。因此,相對適中的使用CSG/ESG掩護船團闖關,或者航空制海殲滅我登陸船團的可能性最大。

那麽相應的,要避免強敵使用CSG/ESG掩護船團闖關,或者出動航空兵殲滅我登陸船團,我方比較好的應對方案,恰恰就是使用航母戰鬥群前出,在第一島鏈建立警戒線。如果有船團闖關的話,敵方是CSG,我軍同樣是航母戰鬥群,雙方行動規模旗鼓相當,可以形成極大的震懾,如果我方只有通用護衛艦之類的艦船在場,那麽行動強度不足,搞不好真會讓人奪門而入。

如果強敵派出航空制海兵力呢?我軍前出部署的航母戰鬥群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前預警的作用。目前強敵裝備的戰役戰術級反艦飛彈,射程普遍也就不到1000千米,這個距離正好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也就是強敵的戰略轟炸機必須抵近到這個距離上才能開火,如果我軍將航空母艦配置在距離本土1000千米左右的距離上,則可以基本上確保強敵的航空制海兵力在開火之前,就被我軍航母上的對空監視系統發現。無論是為後方的登陸船團提供預警,還是一旦發射之後由航母編隊組織對機群或彈群的攔截,都十分方便。而強敵如果想要順順利利地展開航空制海作業,那麽唯一的辦法就是采取類似於剝洋蔥一樣的戰術,先打我們的航母戰鬥群,再組織航空制海兵力去打登陸船團,將我軍的反介入體系一層一層剝開。

所以問題來了,這就回到了升級沖突強度的問題上了,強敵做好了因為打擊我軍航母戰鬥群,而和我軍展開全面海空聯合交戰的準備了嗎?所以這種情況下,壓力是給到強敵一方的,如果強敵沒有貿然升級沖突、升級到S3賽季的打算。那麽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擋在面前的我軍航母戰鬥群,放棄使用航空制海兵力打擊我登陸船團的計劃,這就是我航母戰鬥群部署在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之間的最大意義。

中國航母的運用方式

所以,我們說中國海軍對航空母艦使用的定義和兵力運用的具體方式,和美國海軍截然不同,主要因素就在這裏。相比中國海軍,美國海軍對航空母艦其實是當做浮動的海上軍事基地,或者海外軍事基地的延伸使用的。而中國海軍對航空母艦,那是真的打算用於打大規模海空聯合交戰,或者用於遠端封鎖,前推岸基警戒線的。

甚至二者的預定戰場都完全不同,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基本上是個浮動的海上基地,是作為其全球軍事基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份,哪裏需要哪裏搬,當做預備隊機動補防的。而中國海軍航母那就是為了台灣海峽所預備的,兵力運用方式二者堪稱是大相徑庭,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刻舟求劍地認為中國海軍航空母艦會像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一樣一次出港,出港就是半年了。

事實上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包括二戰剛結束的歲月裏也沒有現在這種長期部署的德行,都是采用基地部署,近海訓練,等到有作戰任務的時候才前出遠海。中國海軍現在對航母運用的模式,更類似於傳統的美國海軍。也相信我們的航母部隊,在未來的戰場上,將重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輝煌,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