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國摩托為何敗走東南亞?瘋狂打價格戰,從80%市場到5%都搶不到

2024-04-21辟謠

國內電瓶車滿街走,東南亞則還是摩托當道。但是在眾多品牌中,中國摩托的身影在整個東南亞幾乎不見蹤影。

20多年前,國產摩托曾以旋風般的姿勢,在東南亞的市場上演了一場「快進快出」。

最巔峰時期,中國摩托占據了東南亞整整80%的市場,然而不到20年,還沒有外敵來打擊,中國摩托就因為「內鬥」而丟盔棄甲,把整個市場丟得不到5%。

20多年後,我們再來回顧這段經歷,才明白了什麽叫真正的揮刀自宮。

壓低價格爭取市場,為什麽會變成一件壞事? 從東南亞摩托上得到的啟示,或授權以適用於中國制造的很多領域。

「價格屠夫」的入場方式

東南亞的大街上,原先是日系摩托車當道,轟鳴聲中隨即疾馳而來的品牌標示,幾乎是以百分之百的規模出現在大眾眼前的。

像高峰時期的越南,幾乎所有的摩托車都是日本品牌——越南自己不會造,中國的產品還沒有過來,西方的品牌又太貴。

彼時是1997年之前,不要說中國摩托走向世界,就是國內市場也還沒有完全鋪開。好在當時電瓶車還未出現,摩托車在城市和鄉村的普及率很快。

隨著國內占有率的加大,終於有國產摩托開始試著走出國門了。來自西南的嘉陵摩托,在轟鳴聲中開進了越南的市場。

起初一切順利,嘉陵在越南鋪開的速度穩重帶快,因為在摩托車的價格上,嘉陵的入場打破了大眾此前對摩托車的固有印象。

只有800美元左右的價格,沒想到摩托車還能有低於1500美元以下的。就這樣,新的購車者開始嘗試來自中國的摩托。一樣的轟鳴聲和相同的速度,似乎並沒有發現和日系摩托有啥區別。

就這樣,在21世紀即將到來的倒計時年份裏,國產摩托以加速的方式先後開進了越南乃至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市場。

嘉陵是第一個吃瓜的企業,眼看他一口吃到了甜瓜,其他摩托車企業自然也不甘落後,紛紛跟隨嘉陵的腳步向越南挺進。

而且除了越南之外,國產摩托的也很快開進了其鄰國柬埔寨。像力帆摩托,金邊的警察們也都統一配備過上路巡邏。

從第一輛摩托入場,到市場份額漲到80%以上 ,國產摩托的擴張速度比旋風還要快。日系摩托不再吃香了,看起來國產摩托統合了東南亞的天下。

然而,聯合對付了日系品牌這個外敵以後,國產摩托卻沒有想如何開啟下一階段的經營,而是揮刀向內,玩起了最常見的內鬥遊戲。

揮刀自宮和殺雞取卵

都聽過這個段子,說中國人在一條街上開加油站發了財,很快這條街上到處都會變成加油站,最終加油站這門生意從此就被幹黃了。

國產摩托當年搶占東南亞市場後,也是這種典型的玩法。面對外部品牌,價格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把對手逼走。

但如果市場整合後,依然把價格戰當成法寶,那麽接下來就該自己被一點點反噬了。

可惜,國產摩托企業當時不明白這個道理。

1997年,出口到越南等國的摩托車,零售價最低還能維持600美元。 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這都是最低價,跌破這個價格,企業就不可能賺到錢了。

可僅僅過了20多月的時間,摩托車的零售價, 就從800美元一路跌到600美元,到後來甚至跌破了500美元。

價格戰剛開打,摩托車企業自然紛紛跟進,東南亞的消費者自然也欣喜不已,還能有這樣的好事,應該再降才是!

果然, 到2000年前後,新買車的消費者發現,摩托車的零售價已經降到只有300美元左右了。

事情發展到這種底部,任何一家企業其實都是在強撐了。不要說賺取利潤,就是摩托車制造也是要成本的。所以那一階段的企業,就相當於在「學雷鋒」了。

當然,企業的實質怎麽會那麽好心,他們的想法其實很惡毒,都希望對手撐不過去而死去,自己一家統一了市場,這樣就能以規模來彌補價格上的空額。

於是,為了盡可能的壓榨對手,企業開始再次降價。到2001年,越南人突然發現,店面裏出售的中國摩托車, 報價只有200美元左右。

面對這麽低的價格,消費者估計都要疑惑這還是摩托車嗎?而企業自己也咬著牙說了,論斤賣排骨,都比摩托車論斤按廢鐵賣的價格高!

事已至此,價格應該是不能再低了。據說按照一輛摩托車200美元的售價, 企業最終的凈利潤只剩下二三十塊人民幣 。這麽低的利潤空間,確實還沒有殺豬賣排骨劃算。

價格是降下來了,可悲催的企業突然發現,他們彼此誰都沒有耗死對手,都還在苦苦強撐著。於是乎,新的問題便接踵而至。

由於主動壓縮了利潤空間,先不說成本壓力有多大,就是企業新一輪的生產,資金都開始捉襟見肘。

在資金缺口的情況下,有些企業率先砍掉了摩托車售後服務的成本支出。眼看資金的窟窿還是填不滿,不得已的情況下又只能去砍摩托車的制造成本。

該偷工減料的偷工減料,該換用低廉零部件的就換用低廉的。經過這樣一番縮減成本改造,新造出來的摩托表面看似是車,可開起來可就沒辦法確保它會怎麽樣了。

日系品牌重新奪回市場

河內有一家摩托車銷售門店,2016年面對記者的采訪,店老板表示他已經很多年不銷售中國產的摩托車了。 品質不行,騎兩年最多三年就壞了。

不光河內,越南其他城市的銷量也不夠好。在柬埔寨,原先中國產的摩托車,後來又被換成了日系品牌。另一個國家寮國,進口的摩托車都是清一色的日系品牌。

將時間再次拉回到2002年,彼時正值國產摩托車,在東南亞失掉口碑的關鍵時期。

由於自打價格戰傷及了利潤和摩托車的品質,此前本已退場的日系摩托再次卷土重來。

而且,此前的中國企業已經把價格壓低下來了,日系車在保證品質的同時,只要將價格定位在稍低的水平,很快就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事後的發展也確實如此,國產摩托賣不動,降價後的日系摩托,不但保證了品質,在價位上也符合了眾多東南亞人的預期。

就這樣,日系品牌又殺了一個回馬槍,僅僅幾年的時間,原本丟掉的市場又被他們重新奪回來了。

有人可能會覺得,國產品牌也趕緊修補品質啊,這樣不就能把市場重新搶回來嘛。在商業上,不怕某件商品定價太高,就怕它失去了口碑。

此前的日系摩托,是在價格戰中被擠走的,本身並不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而國產摩托呢,他們主動放棄了口碑丟掉了品質,消費者是主動用腳投票,把他們給攆出去的。

口碑被主動毀掉了,想要重新修復和彌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關於這一點,從市場後來的反饋就能看出來。

河內的不少銷售商都表示,本田和雅馬哈是最好賣的,雖然價格貴了一些,但是消費者願意買。

相比於以前,越南現在的經濟也上來了,很多有錢人甚至願意用買汽車的價格去購買更好的摩托車。在這種情況下,有過品質汙點的國產摩托車,自然無人問津。

一些比較便宜的本田摩托,是在中國組裝生產,用的是中國產的引擎,當消費者知道後,也不會購買。

寮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國內大量的摩托車,不是本田就是雅馬哈。但這些車都不是從日本國內進口的。

日系品牌在泰國有組裝廠,大量的摩托車都是在泰國內組裝生產,而後再出口到寮國。在柬埔寨,有人就直言不諱的表示,中國產的不如日本的品質好。

國產的摩托不但無法和日系品牌抗衡,甚至連南韓產的都競爭不過了。河內的街頭,也有不少南韓產的大林牌摩托。而國產摩托,在東南亞卻淪落為雜牌和不入流牌子的代名詞。

截止到2016年,國產摩托在越南市場的份額連5%都沒有了。 九成以上的市場,還是日系品牌的天下。

圖一時之利帶來的惡果

以價格戰的方式來搶奪市場,是相當短視的行為,而且會自食惡果。降價的背後,不但會壓縮利潤空間,更是在壓縮成本和品質的空間。

一種商品沒有了品質,自然也就失掉了生命。時至今日,日系品牌的摩托車不但牢牢占據著東南亞市場,在其他地方的銷量也保持著旺盛的勢頭。

2020年的數據顯示,本田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6.4%,雅馬哈的市場份額為10.8%。2022年,本田摩托車在海外的銷量就高達1760萬輛。

對比之下,中國當年摩托車的出口規模只有764.47萬輛,這一規模連本田銷量的一半都不到。在業內人士看來,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中國摩托車品牌的存在感一直不強。

事實上,20多年前我們的摩托車,原本是有機會出線的,可最終因為揮刀自宮,把自己的對外出口之路給完全堵死了。

所以說,摩托車20多年來的海外出口情況,也給國內的其他品牌敲響了警鐘,不能因為短時而傷及產品的品質,要持續而不是一時之利。

結語

目前,國產摩托車除了繼續在東南亞市場苦苦掙紮外,近年來還試圖開啟美洲市場。

但今時不同往日,過去摩托車是主流的代步工具,如今在汽車和電瓶車的雙重截擊下,摩托車只是一味的苦苦支撐。

至於說未來發展電動摩托車,以及退守到小眾化的愛好市場,這些不能說不是生產策略,只是和原來的情況已完全不同了。 一朝敗退,徹底敗退,這是自己選的路, 只能這樣走下去。

參考資料:

【國產汽車,有一面鏡子叫「國產摩托」】 新華社 2023年6月15日
【中國摩托車「敗走」東南亞之痛:相愛相殺自毀市場】 環球時報 2016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