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生態綠色的需要日益增長,摩天大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不再是國際化大都市的「標配」,城市建在公園裏才是「最時尚」的指標。「全域公園,無界融合」,這是上海公園城市建設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最近,24歲的世紀公園,就正在進行一個大動作,拆除圍墻,從五一開始,市民將可以24小時隨時步入。世紀公園準備好了嗎?
距離五一小長假只剩半個月,世紀公園正在為24小時開放做著最後的準備。
公園存在了24年的圍墻陸續卸下「盔甲」,被壘石花鏡、草坪花壇取代,延伸出2條進出公園的小路,穿過小路,遊客就能從街區直達園內;哪怕是走在馬路人行道上,也能欣賞到園中的四季風景。市民覺得:「沒有圍墻了,感覺公園美景自然都唾手可得,原來是一個公園,現在就變成感覺是我們的後花園,尤其是我們住在公園旁邊的人。」
2021年7月世紀公園實施了免費開放;去年,又「開啟」了部份圍墻,芳花園率先破墻並實行24小時開放。試行下來,客流量成倍增長,園內的配套餐飲等業態,生意也愈發紅火。大富貴錦繡店市場部負責人李惠娟告訴記者:「免費開放之後,人流量增加了三成以上,希望在這一次的圍墻開啟之後,會有更好的人流帶動我們的營收。」
這一次世紀公園索性來了個「大手筆」,將拆掉1881公尺圍墻,把改造範圍擴大到4.3萬平方米。當然,要在中心城區24小時開放130萬平方米的公園,安全保障是關鍵。
為此,公園內的即時監控裝置增加到了220套,日常除了50個巡邏打卡點有安保巡視外,園內大面積的草坪、森林、湖泊等容易發生意外的區域,還引入了包括無人機巡邏等技術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智慧化監控和管理。
「無人機可以在高空中以俯視的角度去看,比起人工,可以發現一些盲點,無人機因為有高畫質的網路攝影機,再加上無人機的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及時發現問題以後,回傳到應急指揮中心。」世紀公園智慧網聯無人機庫計畫負責人範寬寬介紹道。
世紀公園智慧營運管理平台技術負責人劉洪秀也稱:「對於人流客流的管理會更加精準,響應和預警的機制觸發是即時的。」
而除了安全,其他的管理和服務也需要考慮細致。比如,為了方便遊客,園內增設了無人售貨機,並開發了公園小程式,可以為遊客導航公廁;同時會在夜間10點後減弱燈光,減少對周邊居民休息的影響。世紀公園宣傳主管張引表示:「其實開啟圍墻只是第一步,之後也會根據遊客的反饋和實施情況,不斷提升我們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近年來,上海已經有很多公園都陸續開啟圍墻,與周邊的街區實作無界融合。中山公園、魯迅公園、和平公園、靜安雕塑公園等等,都成了市民遊客可隨時步入的綠色共享空間。
這股破墻透綠的風潮,還席卷到了很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去年開始,上海音樂學院淮海路校區、上海展覽中心、體科所等也都紛紛打破了與社群的邊界。按照計劃,上海將用三年時間,開啟100個以上的機關和企事業等單位附屬綠地的圍墻。黃浦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顧芳坦言:「這對設計師是一個挑戰,要在這麽小的空間裏面,盡可能地釋放活動空間,建設綠色生態。」
這兩天,盧灣體育中心的破墻工程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黃浦區綠化管理所副所長施瑾建議:「從設計上怎麽能和體育的特色能夠結合起來,把圍墻開啟,適當地提升綠化景觀。」而盧灣體育中心主任蔡華也提出:「體育館散場的時候,人員疏散這個空間還是要考慮的。」
在拆除肇嘉浜路沿線100多米的圍墻後,這裏可以釋放出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建一個口袋公園;但同時,作為一個綜合性體育場所,如何兼顧健身鍛煉及觀賽人員的安全疏散,也需要各方考慮周全。「不單要考慮綠化,還要考慮人流的停留,還要考慮觀眾疏散的空間,要把很多東西融合在一起。」計畫設計師王孝文如是說。
在上海的中心城區,如何盤活各種綠色資源,為市民創造更多的綠色共享空間,上海給出了自己的解題思路。截至去年底,全市832座公園中,已有超過77%實作了24小時開放。
市公園管理事務中心服務管理科徐婧表示:「上海公園城市建設,不光是要在城市裏建公園,更要把城市變成一座大公園,打破圍墻街區融合是因地制宜大勢所趨,下一步我還要在特色服務上下功夫,透過24小時開放,綠地開放共享工作不斷推進,讓市民能有更好的體驗。」
從最近大熱的「公園二十分鐘」理論,可以看到都市中的人們對於綠色的渴望。十四五期間上海也將重點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到2025年實作全市各類公園數量增加到1000座以上。建設「千園之城」的背後,正是為了提升市民幸福感、獲得感,提升城市軟實力,提升城園融合度,透過拆圍、破墻、補綠、增景,煥發出「入則自然清幽、出則繁華簇擁」的鮮活氣息,讓市民切切實實感到家在公園中的美好。
看看新聞記者: 湯銘
編輯: 尤穎慧
視訊編輯: 陶余鑫
攝像: 李剛 夏寅飛
責編: 李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