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日本袱紗,饋贈的藝術

2024-08-07辟謠

展覽海報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送禮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常見行為。「禮尚往來」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你來我往,「三茶六禮」象征著明媒正娶,「千裏鵝毛」表達的是禮輕情意重,無論哪種禮物,總能拉近雙方的關系。同時,贈禮的方式也和禮物本身一樣重要,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中,人們有著不同的偏好或禁忌,進而演變成獨特的禮儀和習俗。正是這些禮儀和習俗賦予「物品」以情意,使其得以稱之為「禮品」。

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正在展出的「袱紗:凱瑞斯·霍爾珍藏‍日本禮品封」(Fukusa: Japanese Gift Covers from the Chris Hall Collections)展覽,講述的就是日本自江戶時代(1603-1868年)晚期形成的用袱紗遮蓋禮品的習俗。雖然禮品早已無跡可尋,但是覆蓋在上面的精美袱紗,依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故事。

展覽現場,作為禮品封的袱紗 趙海燕攝

袱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本茶道中使用的布,另一種是送禮時用的織物遮罩,本次展覽展出的袱紗均為饋贈禮品所用。這種袱紗一般由帶襯裏的刺繡絲綢制成,呈方形,可以垂掛或折疊在禮品盒之上。它們和常見的風呂敷(furoshiki)不同,風呂敷一般由無襯裏的棉或麻布制成,用於包裹禮物;袱紗除了遮罩禮品之外,其自身也是饋贈儀式的一部份。袱紗代表著贈禮者的身份、財富和品位,每件袱紗都經過精心設計,有些甚至出自知名藝術家之手,上面的圖案也需符合贈禮的場合,因為只有受贈者讀懂了圖案的含義,這次饋贈才能算成功。在禮物送出之後,受贈者通常會將袱紗還給贈禮人。但也有例外,在給高級官員贈送禮物時,袱紗不一定會被退回。

鐵扇和風景袱紗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鐵扇和風景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這件袱紗的圖案是武士階層喜愛的禦所解(goshodoki)紋樣,特點是在花草風景中融入【源氏物語】等古典名著,以及能樂、和歌等文藝相關元素,彰顯武士家族的教養和審美。

想象一下:饋贈者將禮盒用髹漆托盤呈給受贈人,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禮盒上覆蓋的袱紗,受贈人接受了禮物,欣賞袱紗的圖案和工藝,之後再小心地捏住袱紗四角的流蘇將其揭起,以避免手碰觸到珍貴的絲綢布料;收下禮盒後,受贈人將一件較小的回禮放入托盤,用方才的袱紗蓋住,一並還給贈禮人。

展覽現場,袱紗與其他紡織品。趙海燕 攝

這樣富有儀式感的習俗,大約形成於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的江戶時代,起初用於武士階層和貴族的饋贈,現存最早的袱紗是1713年奈良昆布院的受贈品。到19世紀初,這種儀式為富裕的商人所接受,並延續到20世紀。用袱紗遮蓋禮物,既巧妙地將禮物隱藏起來,又透過圖案表達了禮物的意義,使得袱紗寄托了個人意義上的情感。

袱紗適用於所有需要禮物的場合,無論是節慶,還是重要的人生節點。從本次展覽中的袱紗來看,仿佛人的一生都包含其中,因為每件袱紗都傳遞著特定的資訊或者情感,百鳥羽衣表達善意和互惠,孩童象征對新生命的期盼和祝福,歲寒三友(松、竹、梅)蘊含著對健康和長壽的期望,或是對氣節和美德的嘉許。

羽衣袱紗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羽衣袱紗,明治晚期或江戶時期。該圖案取材於日本能劇【羽衣】,這是一個關於友誼和互惠的故事,很適合用於贈禮和回禮的袱紗。在【羽衣】故事中,一位美麗的天女下凡到大海中遊泳,並將她的羽衣掛在附近的松枝上,漁夫發現了羽衣,天女請求歸還,因為她需要羽衣才能飛回天界,漁夫要求天女起舞後才歸還,穿上羽衣的天女以富士山為背景翩翩起舞,留下珍寶後飛回了天界。

多子多福

對子孫的渴盼和對新生兒的祝福一樣,是藝術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嬰戲圖」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後,被稱作「唐子」(karako),象征對新生命的禮贊,或多子多孫的願望。

孩童嬉戲袱紗,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這塊袱紗描繪了孩童嬉戲的場景,孩童的發型和服飾都是中國唐代的式樣,袱紗的另一面繡有家徽。贈送禮品時,將袱紗圖案朝內折疊,家徽朝外放置。

小獅子和牡丹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 趙海燕 攝

中國小獅子和牡丹也是日本藝術中常見的主題。獅子是眾獸之王,象征著力量和勇敢,牡丹是百花之王,象征著財富、榮譽和美麗。傳說小獅子會被扔進牡丹花叢以檢驗其能力,只有最強壯的小獅子才能爬出並存活下來。這一主題很適合慶祝新生命的誕生。

新年賀歲

新年伊始,親朋好友互贈禮物,既表達著彼此之間的掛念,又飽含歲歲平安的期許。飾有吉祥圖案的袱紗是不可或缺的。春之梅花,夏之牡丹,秋之菊花,冬之松竹這些代表四季的花木,以及寶船、龍蝦等日本裝飾藝術常見的主題也適用於新年的袱紗。

四季花木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日本一年一度的季節性慶祝活動是交換禮物的重要場合。這件袱紗上的刺繡植物分別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個季節:春季的梅花,夏季的牡丹,秋季的菊花,以及冬季的松竹。這樣圖案的袱紗具有普適性,可用於多種場合。

寶船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寶船袱紗用於新年禮物。日本民間傳說中,在新年的頭三天,有七位幸運之神會駕駛寶船穿過天空,進入人類港口,船上裝載著隱形笠、金袋、秘金鑰匙、羽衣、財富袋等珍寶。人們會在枕頭底下放一幅寶船的木刻版畫或圖片,期待做一個吉祥的美夢,以預示來年的好運。

龍蝦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龍蝦在日本藝術中具有多種吉祥寓意。它們象征新年朝聖的熱門景點——伊勢神社,代表了供奉在伊塞的兩位神;龍蝦彎曲的形狀和長須也讓人聯想到留長須的長者形象,意味著長壽。龍蝦袱紗適合用在新年、婚禮、賀壽等場合。

永結同心

婚禮作為一生中的重要儀式,無論是訂婚、送彩禮、迎親、送親,還是婚禮本身,都包括大量饋贈禮物的環節。婚禮前,新娘和新郎都要委托制作或購買新的袱紗,婚禮上的禮物會放在一個房間裏進行展示,並用袱紗覆蓋。

鯛魚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這件袱紗上的鯛魚象征著吉祥,因為在日語中,鯛魚(tai)與「吉事」(medetai)的發音相近,所以鯛魚的形象常見於喜慶場合,同樣它也是婚慶的主菜。這件袱紗上的圖案完全用金線繡成,在光線的照射下反著金光,象征對和諧婚姻的祝福。

夫妻巖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日本的神道信仰中,「夫妻巖」代表創世神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以伊勢神宮附近的一對最為知名。夫妻巖有時會用沈重的稻草繩捆綁在一起,這塊袱紗上的「夫妻巖」位於神宮附近,以金線纏繞,象征婚姻堅牢、美滿。

蝶花形袱紗,江戶晚期 趙海燕 攝

16世紀起,人們習慣在婚禮上將一對折紙蝴蝶放在酒瓶上,用裝飾繩捆綁,排列成觸角樣式,稱為蝶花形。兩只蝴蝶分別代表男性與女性,它們在一起代表夫妻和睦、永結同心。蝶花形袱紗通常用於交換扇子、訂婚、接受新娘嫁妝等儀式。

貝殼匹配遊戲袱紗,明治時期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貝殼配對遊戲自平安時代就有,規則類似於連連看。每對貝殼上下兩半繪有一樣的【源氏物語繪卷】的場景和詩句,參加遊戲的人需要將貝殼的進行配對,以配對的數量決定勝負。由於文蛤只有原本的上下兩半方能合上,再加上形狀、繪畫、詩句的匹配,這類遊戲圖案象征著婚姻雙方的忠貞不渝和門當戶對。袱紗上的兩只裝貝殼的木桶叫做「貝桶」,常飾以蒔繪,並用紅繩固定,是女方陪嫁的嫁妝。

修養與成就

江戶時代既重佛教,又大興儒學,武士階層自詡為儒家士大夫,德行高尚,地位較低的商人,也傾向於透過接受古典教育來提升地位和修養。古代詩歌,儒家經典,中國著名的隱士、聖人或英雄故事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袱紗設計上。日本以新儒學主義作為指導,鼓勵提高自我修養,維護嚴格的社會秩序。本次展覽中,出現了不少我們所熟悉的主題,比如【二十四孝】、竹林七賢、梅妻鶴子,甚至【西遊記】。據展覽介紹,有些袱紗圖案的確切意義尚不可考,多用作慶賀功名或成就,又或者表達對師長的尊敬和感激。

林逋與仙鶴袱紗(局部),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 趙海燕 攝

隱居於西湖孤山的北宋詩人林逋,在日本和南韓藝術中也是很受歡迎的主題,常常與梅花或仙鶴一同出現,符合他「梅妻鶴子」的形象。這一主題的袱紗通常用於贈送長者或老師,圖中沒有出現林逋的侍從,意味著贈禮者將自己喻為侍從,表達對師長的尊敬。林逋自己雖然未娶妻生子,但是他侄子的後代林凈因於1349年東渡扶桑,將中國做饅頭的技藝也帶了過去,他制作的豆沙餡饅頭成為了日本第一個和果子(日式糕點),店鋪獲足利義政將軍授予「日本第一號饅頭所」稱號,所以這一主題的袱紗也用於遮蓋婚禮上用來回禮的饅頭。

竹林七賢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 趙海燕 攝

遠離政治,享受鄉野生活的竹林七賢是日本文人的榜樣,這樣的袱紗常常用於給上級贈送禮品,或祝賀孩子進入新學校。

孟宗哭竹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 趙海燕 攝

孟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哭竹生筍」講述的就是他的故事。有一年寒冬,孟宗的母親生病了,想吃新鮮的筍,但是筍並不生長在冬季,孟宗挖了很久,徒勞無獲,無奈扶竹而泣,眼淚落到地上的瞬間,許多嫩筍破土而出,孟宗做好竹筍湯,治愈了母親的疾病。

【西遊記】人物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早期 趙海燕 攝

這件袱紗雖有汙漬,但精美的金線和刺繡令其依然熠熠生輝,圖案看起來像是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凈」,師徒四人的形象生動有趣,各具特色。這一故事主題出現在袱紗上,也側面說明當時中國白話文對江戶時代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

女子袱紗,明治時期 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本次展覽的袱紗很少有表現女子的圖案,這件便顯得非常獨特。金線繡制的女子形象都很小,有些單獨出現,有些則三五成群,需要細看才能分辨出她們的活動:奏樂、化妝、跳舞、賞花、品茶、寫書法……好一派仕女生活圖景。這樣的袱紗可能用於向女性贈禮。

祝壽

日本和中國類似,邁入老年象征著對成就和生命的肯定,值得尊重與慶賀,他們有著慶祝60(花甲壽)、70(古稀壽)、77(喜壽)、80(傘壽)、88(米壽)等生日的傳統。飾有福祿壽三仙、歲寒三友(松、竹、梅)、仙鶴、烏龜圖案,甚至「壽」字袱紗寄托著益壽延年的願望,長者們會用這樣的袱紗遮蓋生日回禮,以期被銘記。

老年夫婦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圖片由新加坡土生文化館提供)

圖中的老年夫婦、蓬萊仙山、歲寒三友等元素,傳遞著對長壽和美滿人生的祝願。

海浪之上的仙鶴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 趙海燕 攝

詩句袱紗,明治時期。這句詩選自王偁的【竊見】,原文可能是「神遊蓬島三千界,夢繞巫山十二峰」,描繪了偷窺女子淺寐的輕浮想象。這裏應該是為祝壽所作,根據左下角的落款和鈐印,袱紗上的書法是由日本繁榮的商人家族首領三井高福在77歲喜壽之日所書。 趙海燕 攝

19世紀50年代末,日本開放港口之後,精美的袱紗成為了歐美人最喜歡的日本物品之一。在1862年倫敦世界博覽會上,英國駐日本領事阿禮國(Rutherford Alcock)帶來了他的私人收藏,相較於「古董」,人們更加傾心於日本的手工藝品,接下來的1867年巴黎世博會、1873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等,都同樣如此。

貝殼配對遊戲袱紗,江戶晚期或明治時期。西方人將其裝飾在壁爐前面。趙海燕 攝

櫻花樹下的女子袱紗,明治或大正時期,可能被用作墻壁的掛飾。 趙海燕 攝

西方人青睞袱紗的藝術性和工藝,喜歡將其作為室內裝飾,甚至用作床罩、防火屏、壁掛等。19世紀末西方盛行的 「日本風」(Japonisme)更是將日本藝術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本次展覽也展示了袱紗在歐美的套用,日本紡織品商和明治政府在了解國外消費者的口味之後,制作專門出口的袱紗。雖然這樣的袱紗已經不再關乎饋贈,但是它推動了「日本風」的流行。19世紀末,日本紡織業實作了工業化,紡織品技術生產徹底革新,再加上社會結構的變化,袱紗的使用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逐漸開始下降,如今已經淡出人們的生活範圍,主要用於婚慶、公司慶典等場合。

展覽現場 趙海燕 攝

展覽名稱:袱紗:凱瑞斯·霍爾珍藏‍日本禮品封(Fukusa: Japanese Gift Covers from the Chris Hall Collections)

展覽地點:新加坡土生文化館

展覽日期:2024年4月19日至8月25日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10點至下午7點(每周五至下午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