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一位「專家型」掛職幹部的基層實踐,透視西部區縣轉型發展樣本

2024-01-23辟謠

每經記者:程曉玲 每經編輯:劉艷美

「如果要回顧一年掛職時間,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面100天熟悉環境,中間100天真抓實幹,最後100多天攻堅克難。」

為期一年的博士服務團掛職鍛煉已接近尾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龍海波用「三個100天」概括其切身體會。

2023年2月至今年1月,龍海波從一名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人員「轉場」到成渝雙圈相向發展主戰場、第31屆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要承辦地——成都市龍泉驛區,掛任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分管數位經濟、科技創新、智慧城市、營商環境等方面工作。

盡管分管領域專業性強,任務艱巨、考驗重重,但在龍海波看來,這是一次回到家鄉深入基層歷練成長的難得機會。

作為四川省、成都市重要制造業基地,龍泉驛區經濟總量已連續十年居四川省縣級行政區首位,並同時擁有國家經開區、全國百強區、全國首批「兩業融合」改革試點園區等多個標簽。如今,龍泉驛區已進入後大運時代借賽營城提能新階段,正深入推進六大功能片區做優做強加快城鄉融合高品質發展。

圖片來源:龍泉驛區政府網站 攝影:嘉楠

透過深入調研和基層實踐,龍海波發現,這座西部超大城市的二圈層區縣,既有著諸多西部區縣典型的共性特征,也不乏因時因地獨有的發展差異。

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立足地方發展實際獻良策、解難題,努力在有限時間內做出經得起檢驗的業績?又如何使其為今後的專業研究工作賦能?

這一年來,龍海波肩上的「擔子」不輕。結合「智庫專家+掛職幹部」雙重身份,他透過開展深入調查和比較分析研究,力求做到精準「把脈問診」、科學「開具良方」,以期為外界提供一個剖析西部區縣轉型發展樣本的觀察切口。

不同身份視角:「把脈」機遇與挑戰

2023年2月13日,第23批赴川博士服務團崗前培訓暨工作部署會議在成都召開,來自中央國家部委、人民團體、中央金融企業、國有企業、高校和部份省市的第23批赴川博士服務團成員悉數參會。以這次會議為起點,龍海波正式開啟在龍泉驛區為期一年的掛職鍛煉。

對於已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10多年的龍海波而言,從一名政策咨詢研究人員到區縣政府擔任實職領導崗位,身份的轉變也意味著全新考驗。

圖片來源:龍泉驛釋出

陌生的環境如何適應,紛繁的工作如何破局?

「首先需要透過與領導同事深入溝通交流、實地走訪調研,逐步實作理念認知的同頻共振,進而在凝聚共識下有力有序地推進各項工作。」在他看來,迅速進入角色、開啟工作局面的首要前提就是認知上的「同步」。當然,這種同步並不是要求部門完全跟上領導思路,尤其是對於初來乍到的同誌而言,更要有一種合作謀事的意識。

加之此前多年積澱的專業研究「功底」,調查研究成為貫穿其掛職始終的關鍵詞。

經過前100天的熟悉環境,龍海波對龍泉驛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有了進一步認識。近年來,從「水蜜桃之鄉」到國際沙哈霍德羅,再到全國首批、四川省唯一的「兩業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園區,龍泉驛經歷了三次產業的結構性轉變,「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打造‘兩業融合’樣板,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考和突破」。

去年底召開的四川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重點研究了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問題,明確提出下大力氣打好這場攻堅戰。在此背景下,「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龍泉驛,有望成為城鄉融合的典型示範。如何抓住這一「視窗期」,為城鄉融合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每個區域都有其顯著特征,這是由其自然資源和產業資源稟賦決定的,有些是先天就已經存在的,有些是無中生有闖出來的,無論何種稟賦都蘊藏著發展機遇,但如果不能抓住機遇有可能就會轉化為不利條件,這在快速變革的今天感受更為明顯。放眼全域,這些不僅是擺在龍泉驛面前的抉擇,也是諸多西部區縣面臨的共同考驗。」龍海波直言。

發揮專業優勢:獻良策、解難題

回看近一年的掛職鍛煉,龍海波將其概括為從熟悉環境到真抓實幹,再到攻堅克難。

所謂攻堅克難,需要具備主動分憂的意識,並將重大戰略政策與創新舉措打法相結合,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力求實作「加分項」。在他看來,更大的挑戰在於利益的平衡與取舍。與以往偏宏觀的戰略咨詢研究不同,在地方工作,「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但大道理也要能夠結合現實情況,解決眼下的‘燃眉之急’。」

雙重身份下,「所面臨的處境是完全不同的。我時刻在提醒自己,首先得做出正確的決策,並且因時因地將其落到具體工作、具體計畫中去。」龍海波說。

換言之,科學「把脈」之後,還需進一步找準解決實際問題的發力點。對此,這位「專家型」掛職幹部作了哪些探索?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的廣泛套用,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的機遇。而在全國智慧城市實踐版圖中,成都作為首批試點示範城市理應先行引領。

透過對國內外先發城市、成都市各區縣的調研了解,龍海波發現,成都市及龍泉驛區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短板。

早在2020年,龍泉驛就先行先試打造全省第一個「智慧化大氣環境監測管治系統」。成都世大運期間,「Alpha MAPS智慧大氣監測管治套用場景」進一步經過「實戰」檢驗,高標準賦能智慧蓉城建設,成功入選2023年智慧蓉城優秀套用場景區(市)縣十佳案例。

與此同時,物聯感知源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龍海波給出的數據顯示,目前成都市物聯感知源密度為3.5萬個/平方公裏,尤其是城市生命線工程涉及地下管線方面還沒有形成智慧預測的全覆蓋體系,在這方面與上海等先發地區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片來源:成都智慧網聯公司

「為此,我重點抓了幾項工作,包括物聯感知源的全面摸排、套用場景的整合最佳化、數據資源體系的構建完善,等等。」他強調,「我們要在財力可行情況下多部署感知源,少建不切實際的套用場景。現在還有一些套用場景就是作為擺設演示用的,它的實際套用功能怎麽樣呢?確實值得思考。」

此外,龍海波還牽頭開展了一些特色套用場景探索。比如,東安湖數位孿生、區塊鏈+政務服務、智慧燈桿等,「這些試點場景相信很快就能有所呈現。」

「現在做場景都強調小切口改革,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而且花不了多少錢。不要一來就搞一個大呼隆工程,不僅浪費財力,往往也缺乏系統規劃,容易成為‘爛尾工程’。尤其是數據的‘爛尾’,後果可能比建築工程更嚴重。」他補充道。

「圍繞地方所需、發揮自身所能」,龍海波類似的履職實踐還有不少。

作為國家面向未來確定的戰略必爭領域之一,新材料被視為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眼下,四川先進材料產業正處於沖刺萬億新台階的關鍵期,新型材料也被明確為成都市建圈強鏈重點產業鏈之一。

「龍泉驛新材料鏈主企業占成都市的四分之一,新材料上市公司占比達三分之一,是全區產業規模僅次於汽車、煙草之外的第三大產業。」作為龍泉驛新材料產業鏈的鏈長,龍海波曾多次赴區內新材料產業鏈主企業、上下遊配套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走訪調研。

在深入一線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逐步摸清了產業發展現狀與實作路徑,從而更好助力重塑未來產業的有利競爭。在他看來,「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特別是對於特種金屬功能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效能復合材料等龍泉驛重點細分材料領域,必須把握好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路徑,分析研判細分市場需求潛力。」為此,龍海波提出了「以平台創新搶抓新材料前沿布局、以市場創新助力新材料產業最佳化、以融通創新推動新材料企業集聚、以機制創新強化新材料要素保障」的思路建議。

龍泉驛新材料企業 圖片來源:龍泉驛釋出

掛職留「心」:「不給後任者留歷史包袱」

無論智慧城市建設、產業創新發展還是營商環境最佳化等,分管工作專業性強,需要運用已有的專業積澱和社會資源,但龍海波透露,這些工作反過來也能為今後的研究工作延展賦能。

「深入地方基層的掛職實踐,可以說為理解央地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他舉例稱,比如說,如何看待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地方市場的關系?這個問題在不同層面其實有著不同的表現。

「現在各地招商引資趨於‘內卷化’。從全國來看,很多地方都在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加緊招商布局,但具體到地方,一定要對其產業細分領域有所思考,否則就會帶來嚴重的同質化競爭。」龍海波分析指出。

再比如,科技創新策源地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現在全國多地都在爭相布局國家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著眼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近年來,作為四川爭創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天府實驗室以組團式快速發展。我們強調創新共同體的重要性,就是說在‘一盤棋’整體部署下,各區縣應該有明確的分工,發揮所長抓好原始創新和轉化落地的關鍵環節。」他補充道。

在龍海波看來,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背後的典型問題、共性邏輯,也將為其未來的專業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尤其在政策建議的精準度、落地性等方面。

圖片來源:龍泉驛區政府網站

如今,在川掛職服務期滿,一次次會議活動、計畫招引、走訪調研仍令他歷歷在目。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一年來,我不敢說工作做得有多出色,但一定是用心用力,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龍海波坦言,「近期正加緊努力,對已有工作進行圓滿或階段性收尾,做到不給後任者留下歷史包袱。」

「現在的感受是依依不舍,感謝組織的關懷信任,能給我一個在家鄉施展才華的舞台。今後會把這種基層鍛煉的踏實作風和務實態度帶回到原單位繼續奮發努力,同時繼續為成都市和龍泉驛區的發展牽線搭橋。」他說。

1月18日,中組部、團中央第23批赴川博士服務團總結歡送暨第24批赴川博士服務團歡迎會在成都舉行。此舉標誌著,第23批赴川博士服務團成員正式結束服務鍛煉回到原單位,第24批赴川博士服務團成員正式入川奔赴新征程。基層實踐代代接續,不斷為四川省、西部地區轉型發展註入強勁「生命力」。對龍海波來說,掛職結束不是終點,而是推動成果轉化的新起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