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公園下「藏」著一座「超級工廠」,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達2000噸

2024-06-27辟謠

「據不完全統計,成都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近2.12萬噸,可以裝滿700多輛載重30噸的大卡車,相當於超過300節貨運列車才能裝下。其中,武侯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近1200噸。」這是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垃圾壓縮站計畫負責人賀勇初步統計的情況。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建一個日處理能力2000噸的垃圾處理中心?6月26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只見地面上有辦公樓、草坪,以及一個供市民休閑健身的公園,園區內還有羽球場、足球場,以及健身步道等設施。但完全看不出地下竟「暗藏玄機」,藏著一個18公尺深的「超級工廠」。

這個「超級工廠」便是垃圾壓縮轉運中心。據悉,該中心采用全國首創全地埋建築形式,將公園形態與公服設施有機融合,即地上建公園、地下建垃圾壓縮轉運中心。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

藏在地下18公尺深的「超級工廠」

全國首創全地埋建築形式

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的「前身」是南橋垃圾壓縮中轉站。該站建設初期的日處理垃圾量設計能力僅有800噸,但伴隨著武侯區常住人口的不斷增加,中轉站實際日處理垃圾量已達1200噸,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同時,中轉站產生的汙染、異味、噪音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周邊群眾。

「垃圾轉運、壓縮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產生臭味。」武侯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環境衛生監督管理科負責人雷磊介紹,經團隊綜合考量,將目光轉向「地下」,問題便迎刃而解,「從垃圾進站,到傾倒垃圾,再到垃圾變為‘壓縮餅乾’被運走,所有流程都在地下完成。」

卸料區域自動噴灑的除臭噴霧

在地下建一座垃圾壓縮轉運中心難點在哪?雷磊認為是承重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設計團隊經過反復測試、驗證,最終采用了建橋梁的方式在地下建了一座地埋垃圾站,「考慮到橋梁的跨度大且承重立柱所在的位置不會影響垃圾運輸車輛掉頭、拐彎等操作,這既解決了承重問題,又兼顧了實用性。」

「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從2023年2月投用至今,共進行垃圾壓縮轉運處理53萬噸(生活垃圾)。」雷磊表示,這個壓縮轉運中心不僅提升了成都市垃圾中轉處置能力,而且花園式、開放式的設計能極好地改善區域環境條件,改變人們對傳統垃圾站的認知,「拓展地下空間,用科技賦能城市垃圾綜合治理,為城市環境的治理和改善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地面的休閑公園

垃圾入地「一站式」處理

減少對環境的二次汙染

藏在地下18公尺深的全地埋式垃圾壓縮轉運中心內都有什麽?把視線轉移到中心的展示廳內,治理中心講解員孫若冰透過立體沙盤向記者全景式展現計畫執行的奧秘:「地下負一層為卸料大廳,共有5個卸料位、10個處置崗、1個破碎裝置位,可滿足10輛車卸料。壓縮轉運大廳位於地下負二層,共有壓縮裝置4套、大件破碎裝置1套、現有轉運車30輛、貨櫃56個、洗箱位3個。」

卸料區域

「中心采用了國際領先的水平直壓式工藝,打造4個處置平台、8個處理泊位,形成了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日處理汙水(含滲瀝液)350噸的垃圾壓縮處理能力,處理能力是原站的2.5倍。」賀勇介紹,這是 國內單體處理規模最大的地埋式生活垃圾壓縮轉運計畫 ,指著中央控制室大螢幕,他接著說,「這裏相當於這個超級工廠的‘大腦’,可以透過螢幕了解生活垃圾進出站的即時監控、全流程的裝卸、轉運、消殺以及汙水除臭排放等全過程。」

中央控制室

垃圾「入地」後會進行哪些無害化處理,臭氣和汙水都怎麽解決?賀勇介紹,垃圾收集車進站後在地下將垃圾倒在壓箱內,經專業裝置壓縮濾液,同時進行汙水、除臭處理,汙水經反硝化、膜過濾後排入地下汙水管網,臭氣經酸洗、堿洗等成套裝置處理達標後排放,垃圾壓縮成塊後由配套轉運車輛封閉運送至填埋場或發電廠。整個過程采用全數位化網路監控和可視監控,全部在地下操作,噪音、異味均被處理,站內外始終保持幹凈整潔。

廚余垃圾分選區域

據介紹,武侯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一座設計日處理垃圾量2000噸的全地埋式垃圾壓縮中轉站、設計日處理汙水量350噸的汙水處理中心、汙水和數位化城管、數位化環衛作業、數位化綜合排程等大數據指揮排程中心,包含了智慧管理、汙水處理、臭氣處理、大件垃圾處理、垃圾壓縮五大功能系統。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王勤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