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國貨產品、創意集市、消費傾向……當這些詞語匯聚在一起,人們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名詞——國潮。
沒有人能為國潮下一個精準的定義,湧動至今,它被視作商家競相追崇的流量靈藥,也與審美疲勞、價格虛高、仿冒抄襲等爭議反復捆綁。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國潮不應是用過即棄的行銷手法,而應根植於傳統文化土壤,不斷延伸出新的生命力。
元素趨同 萬物皆言國潮
「再一次確認了,可能不是我喜歡的活動。」賀女士和朋友體驗了一場公園裏的國潮市集。與周邊繁花正盛的美景相比,她對市集商品是一個也不記得。
看的人多,買的人少,最後蓋個章完事兒,這是如今不少市集的經營狀態。「連著一溜攤位都是串珠發簪、瓷器陶土,毛絨鉤線……感覺國潮和家門口商場擺攤的沒有什麽不同。」
什麽是國潮?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釋出的【國潮研究報告】指出,大範圍興起前,「國潮」主要說的是由中國本土設計師創立的一些小眾潮流品牌。如今,「國潮」 泛指廣義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時代前沿審美和技術趨勢的,具有國際視野、展現中國自信的中國商品。
國潮應包含中國元素、創新性、潮流性等方面內涵,是當下較為普遍的認知。然而,當「潮水」湧來,市場一窩蜂追逐流量,同質化帶來審美疲勞,不斷消耗著受眾的好感度。
騰龍、祥雲、扇面……記者看到,網路平台上的「中國風」素材庫,對國潮元素抽取思路如出一轍。而元素集中的同時,套用又存在泛化之勢。從起初的服飾化妝品,再到食物飲料,甚至紙巾口罩抽水馬桶,國潮就像一個「筐」,無論產品內容合適與否,都硬要往裏裝。
「帶個國潮就有這圖!」「我兒子培訓班墻上就有。」「夜市攤都用,國潮手工冰粉,你能想象嗎?」在網友曬出的貼文中,一類身穿京劇戲服,搭配墨鏡紅唇,手裏拿把扇子的國潮卡通形象,廣泛出現於全國各地的餐盒、奶茶杯、包裝袋、飯店背景墻上,已經到了令人觀之「不適」的程度。
情懷行銷 勿忘興起初心
如果說審美因人而異,那麽一些打著情懷旗號行銷,品質卻缺乏過人之處的「國潮」,在新鮮感過後,很難令消費者持續買賬。
一個普通的純白馬克杯,網購零售價不超過10元。一旦印上各類字樣圖案,並輔以新中式、中國風、國潮等關鍵詞,價格則翻上幾倍。「包括T恤、手機殼,都可以發圖客製,店家的圖案很少有原創,那為什麽不自己客製?」在消費者宋女士看來,目前的很多國潮,更像是用以提價的一種工具。
這一點,同樣線上下形形色色的主題市集中體現明顯。近期,宋女士帶女兒逛了場中國風手作市集,燈光一打,一些小首飾、工藝品確實很有氛圍,女兒相中了一款49元毛線零錢包。
由於去年在市集上花88元買過玩具機器人,回頭發現網上有同款30元的材料包,宋女士留了個心眼兒,透過網路搜圖看到一模一樣的小包只要20塊錢。「類似還有號稱手作胸針、耳環,都是進貨來賣的。」她認為,如果是原創作品,定價多少都是攤主的自由,直接拿成品來賣,普通小商品因「國潮」而身價倍漲,有點說不過去。「長此以往,也會影響真正用心原創的手工藝者。」
個體經營者外,不少品牌國潮因品質不過關,價格持續上漲被消費者吐槽。「國潮越來越貴」「某國產品牌萬元羽絨服」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
當然,國潮並非天然等同於便宜,但「價廉」同時也能「物美」,卻是國潮最初興起的首要原因。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網路傳播李琴副教授等,撰寫的【青年群體對國潮產品的倦怠成因探析】論文披露:一度爆紅的某國潮彩妝,因品質問題全線停產,此時距產品出道還不足一個月。兩大國潮運動品牌研發投入僅有2%,與國際品牌常年7%相比,仍有很大追趕空間。尚未完全贏得顧客信賴,就急於拋開價效比,國潮的腳步,是不是走得有點太快?
支持國貨 但不支持抄襲
「有什麽推薦的牌子,最好是沒抄過的?」「買個衣服好難,剛覺得款式好看轉眼就發現是抄的別人」「支持國貨不等於支持抄襲」……記者發現,提及國潮時,其身邊總免不了另一個與之相伴的「暗影」——仿冒抄襲。
由於抄襲現象太過常見,社交平台上甚至由網友自發生成抄襲品牌避雷、抄襲慣犯合集等貼文,以期「能救一個是一個」。記者對比內容提及的多個原版與「抄版」,發現不僅款式版型,甚至拼色、文圖排列都一模一樣。
「產品外觀外貌、文案功能等,如果與知名產品做得很像,被仿冒方可以考慮以構成不當競爭為由,進行維權。」資深互聯網法律服務律師姚克楓告訴記者,但如果權利人未能發現,或不去維權的話,目前是沒有辦法處置的,即所謂「不告不理」。
此前,某本土潮牌因被發現多次抄襲國外潮流品牌款式,公開釋出道歉信。但措辭中「經網友提醒發現」的表述,繼續引發質疑。「相似度如此之高,團隊設計時難道未有察覺,竟要靠網友提醒才恍然大悟?」不管怎麽說,這也算是品牌對抄襲有了回應。而在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的現實環境下,更多「學習、借鑒、致敬」,甚至「平替」,還在繼續混淆消費者的認知。
爆款來襲,侵權產品一哄而上,同樣也是本土企業可能面臨的困境。主營非遺宋錦的蘇州上久楷品牌,近期因推出新國潮爆款,引得網上盜版橫行。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的仿冒產品,影響宋錦聲譽、令企業直嘆無奈。
深入挖掘 講好背後故事
「最難的是創意點,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企業商品的相通之處,以進行很好的融入契合。」今年春節前,非遺水墨烙畫技法第三代傳承人、朝陽區文化帶頭人張玉彪,與中糧「孔乙己」黃酒,來了場聯名合作,共同推出「福祿壽喜財」禮盒。古色古香的原創烙畫手工藝術品作為酒標,從色調氛圍、文化內涵上,均與紹興黃酒相得益彰。
這次嘗試,也給了張玉彪一些思考。一樣產品,具備了中國元素,可以說其體現了「中國風」,但這樣的產品,是否時尚、能夠流行?那可說不好。若「國」而不「潮」,則不能被簡單歸於國潮的範圍,更不必說那些只扯了表面皮毛做樣子、蹭熱度的偽國潮。
從這一角度而言,「國潮」無疑有了更高的標準。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也曾發表過類似觀點,他認為「潮」本身是自然發生的事,是人們感興趣、追捧的事物。而市場演變更叠迅速,誰也無法說自己摸準了國潮的「脈搏」。張玉彪認為,大浪淘沙之下,相關從業者應再多些「定力」,不要盲目跟風。堅持原創,這也是偏創意類產品的根本。
具體操作中,「非遺」其實是個很好的切入點。相較流於千篇一律的行業設計,非遺相對小眾,又有各自背後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撐。配合數位著作權、NFT(數位藏品)開發等,企業公司可以購買、使用、傳播非遺元素,共同講好產品故事,讓傳統文化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