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這種飲料除了上癮還會讓你抑郁、焦慮!尤其女性要少喝!

2024-08-18辟謠

奶茶以其豐富多彩的口味,成功地吸引了全球各種年齡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透過精心設計的行銷策略和易於獲取的特點,這種飲品不僅成為年輕人社交和放松的首選,而且逐漸演變成一種全球現象。

無論是作為「舒心食品」還是時尚標識,奶茶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已成為當代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

圖片來源:作者

清華大學和中國中央財經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北京的 5281 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 發現奶茶成癮現象確實存在,並與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相關聯。

奶茶成癮的現象

真的存在嗎?

研究者首先利用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調查了這些年輕人過去一年中喝奶茶的頻率。李克特量表是一種評估個人對特定問題或觀點態度的問卷工具,通常由一系列陳述和一個「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評分範圍組成。編碼為 1=每天 3 杯,2=每天2杯,3=每天 1 杯,4=每周 4~6 杯,5=每周 2~3 杯,6=每周 1 杯,7=每月 2~3 杯,8=每月 1 杯,9=每年 6~11 杯,10=幾乎從不喝奶茶。透過收集和分析這些數據,研究者試圖量化和理解參與者的普遍看法。

青少年喝奶茶的頻率。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幾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其中,2.6% 的青少年每周喝 4 至 6 杯奶茶,20.6% 的青少年每周喝 2 至 3 杯奶茶。 這一發現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因為奶茶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備受歡迎。

接下來,研究者參考了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 ,該手冊被全球認為是精神疾病診斷的主要權威指南。奶茶成癮有可能從「喝奶茶頻率」「持續渴望/依賴癥狀」「內疚感」到「戒斷癥狀」「耐受癥狀」「停不下來」「意圖停止」。他們提出,奶茶成癮可能包括以下六個現象:

(1)奶茶的消費量和持續時間超過預期;

(2)多次嘗試戒斷奶茶但未能成功;

(3)心情低落時傾向於喝奶茶;

(4)盡管知道不良後果仍繼續消費奶茶;

(5)產生耐受性,需增加奶茶的消費量以獲得期望的愉悅感;

(6)減少或停止喝奶茶後出現戒斷癥狀。

根據酒精使用障礙辨識測試 (AUDIT) ,將計畫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奶茶成癮的可能性越大。盡管奶茶成癮量表是基於咖啡因成癮量表和最常用的酒精成癮量表改編而來的,研究者還是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測試,以確保其信度。


透過采用這個公認的成癮量表,研究者發現一些年輕人顯示出了成癮的跡象。

本研究是首次探討奶茶消費的潛在成癮性及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奶茶的消費可能會引發成癮癥狀,包括消費頻率、依賴/渴望、戒斷欲望、無法戒斷、耐受性和內疚感等。

喝奶茶成癮

是否會影響心理健康?

研究人員透過問卷調查進一步探究了青年群體中的孤獨感、抑郁癥狀、焦慮癥狀甚至自殺意念, 發現奶茶成癮與多種不良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明確地說,孤獨感與奶茶成癮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 r=0.19, p<0.001。這意味著,個體在感受到更多孤獨時,更容易沈迷於奶茶。此外,奶茶成癮與抑郁癥狀(r=0.31,p<0.001)和焦慮癥狀(r=0.28,p<0.001)也顯示出中度的正相關關系。這些數據指出,奶茶成癮可能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一發現十分令人關註,為心理健康專家提供了新的視角:飲食習慣和消費行為可能是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維度。

奶茶成癮與心理健康結果的相關性。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為了進一步確證奶茶成癮與抑郁、焦慮和自殺觀念之間的強烈關聯,研究者采用了通用線性模型 (GLM) 。該模型的結果顯示,奶茶成癮水平越高,抑郁(b=0.24,p<0.001)、焦慮(b=0.21,p<0.001)和自殺觀念(b=0.06,p<0.001)的風險也越高。這進一步印證了奶茶成癮與不良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重要關聯的觀點。這種數學模型的套用增強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並允許研究者更準確地預測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收入和孤獨感等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後,該關聯更為明確。

中介效應的分析進一步增強了這一系列發現的解釋力。透過以奶茶成癮為中介變量,分析了孤獨感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間接效應。結果顯示,孤獨感與奶茶成癮有顯著正相關,而奶茶成癮又與抑郁、焦慮和自殺觀念有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奶茶成癮在孤獨感與不良心理健康狀況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它揭示了, 奶茶成癮不僅是孤獨感與不良心理健康狀況之間關系的一個顯著指標,而且實際上還扮演了一個中介角色。

奶茶成癮對孤獨感和心理健康結果的間接影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這意味著,孤獨感可能透過增加喝奶茶的頻率,間接提高了抑郁、焦慮和自殺觀念的風險。這一觀點為心理健康幹預措施提供了一個可能的新方向,即透過減少奶茶成癮來間接改善心理健康。

  • 奶茶成癮與心理健康不良之間的關聯:一種可能的解釋
  • 前文探討了奶茶成癮與不良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關聯,涵蓋了抑郁、焦慮和自殺意念等方面。那麽,奶茶成癮是如何可能導致心理健康不良的呢?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 奶茶通常含有較高的糖分。早期研究已經揭示,過度攝入糖分可能會導致皮質醇水平上升,進而幹擾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正常運作。 HPA 軸是一個核心的激素系統,負責調節身體對壓力的反應,同時對情緒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當這一系統失衡時,個體的情緒調節可能會受損,從而增加抑郁、焦慮和自殺意念的風險。換言之,頻繁消費奶茶可能由於其高糖含量而引起 HPA 軸的失衡,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在 2022 年,安徽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動物實驗,利用小鼠來檢驗長期飲用奶茶的直接影響。結果顯示焦慮、抑郁樣行為和認知功能受損,但並未發現飲用奶茶可能導致小鼠產生成癮行為。這可能是因為小鼠缺乏與人類相似的補償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導致對奶茶的成癮反應。因此,在解讀與人類行為相關的動物研究結果時,必須考慮這些差異。

    為什麽女性

    更偏愛喝奶茶?

    有趣的是,奶茶成癮現象在女性中更為明顯,可能有多種因素導致這種現象。

    多項研究顯示, 從口味偏好來看,女性通常更喜歡甜味,而男性則可能更傾向於鹹味或辛辣食物。 這種口味傾向可能受生物學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女性更容易被高糖量的奶茶所吸引。

    此外,女性可能傾向於使用甜食作為情緒調節工具,即透過食物來應對壓力或負面情緒。在面對情緒壓力時,女性可能更多地依賴食物,特別是甜食,作為緩解工具。因此,奶茶可能被視為一種「舒壓劑」,幫助女性應對日常壓力和情緒波動。

    女性對奶茶的偏好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女性是奶茶的主要消費者,並且更容易出現與奶茶有關的成癮現象。

    結語

    過度的奶茶消費可能會導致成癮行為,進而可能與抑郁、焦慮和自殺意念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此外,作為一種調節情緒的補償策略,奶茶成癮可能在孤獨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這裏要提醒大家的是, 本文說的情況都基於奶茶成癮的前提,大量頻繁喝奶茶才需要註意,平時偶爾點一杯的朋友們不用為此糾結。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市售奶茶,確實各方面來看都不是種很健康的飲料,咱還是點到為止,別多喝了吧。

    參考文獻

    [1] Qu, Diyang, et al. "New form of addiction: An emerging hazardous addiction problem of milk tea among youth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41 (2023): 26-34.

    [2] Wu, Jiayi. "What Makes Bubble Tea Pop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British Tea Culture." The Frontiers of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6 (2020): 97-102.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 S. M. T. F., an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Vol. 5. No. 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4] DiNicolantonio, James J., et al. "Fructose-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increased cortisol: A new mechanism for how sugar induces visceral adiposity."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61.1 (2018): 3-9.

    [5] Asarnow, Lauren D. "Depression and sleep: what has the treatment research revealed and could the HPA axis be a potential mechanism?."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4 (2020): 112-116.

    [6] Adinoff, Bryon, et al. "Suppression of the HPA axis stress‐response: implications for relapse."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9.7 (2005): 1351-1355.

    [7] Braquehais, María Dolores, et al.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dysfunction as a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 of emotion dysregulation in adolescent suicide."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8 (2012): 197-206.

    [8] Faravelli, Carlo, et al. "The role of life events and HPA axis in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18.35 (2012): 5663.

    [9] Yao, Yitan, et al. "Effects of chronic bubble tea administration on behavior and cognition in C57BL/6 mi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 (2022): 1044052.

    [10] Chao A M, Grilo C M, Sinha R. Food cravings, binge eating, and eating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gender and race[J]. Eating behaviors, 2016, 21: 41-47.

    [11] Zellner D A, Garriga-Trillo A, Rohm E, et al. Food liking and craving: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J]. Appetite, 1999, 33(1): 61-70.

    [12] Kampov-Polevoy A B, Alterman A, Khalitov E, et al. Sweet preference predicts mood altering effect of and impaired control over eating sweet foods[J]. Eating behaviors, 2006, 7(3): 181-187.

    [13] Zellner D A, Loaiza S, Gonzalez Z, et al. Food selection changes under stress[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6, 87(4): 789-793.

    策劃制作

    作者丨Denovo 科普作者

    稽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