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應對招生難,幼稚園自救轉型做養老,站上風口需過哪幾道坎?

2024-07-04辟謠

8:00是山東濟寧高新區一家幼稚園早晨到校時間。一個新奇的場景是,一些送孫子、孫女的老人跟孩子們一起步入幼稚園,孩子們進門右轉入園上學,老人們則進門轉入園「養老」。在這片有兩棟樓的幼稚園內,老人和孩子分別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今年以來,「幼稚園轉行做養老」頻頻沖上熱搜。在人口結構變化、幼兒普惠教育逐步完善等背景下,幼兒服務行業如何適當轉型,已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現實命題。

在不少人眼中,銀發經濟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但幼稚園就地轉型為養老機構,可能性有多大?轉型中又會遇到哪些坎?就此,南都記者對話多位幼兒、養老服務行業的從業者與研究人員。

揚州大學附屬西郡幼稚園,小朋友和老師玩「老鷹捉小雞」遊戲。新華社資料圖

招生困難的幼稚園

今年新生人數或不及最高峰的三分之一

於波是前述幼稚園的經營者。2019年,於波在濟寧經營著13家幼稚園,其中的普惠園每人年收費在16000元左右,而非普惠的則在26000元至30000元間。彼時,於波認為自己依靠多年經營,已在當地建立了不錯的口碑。

2020年,在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之下,幼稚園不斷停課,依靠貸款,於波撐過了困難的3年。2023年,疫情放開後,情勢卻仍急轉直下:這一年的招生季,於波發現前來咨詢與報名的新生人數甚至比疫情防控期間還要少。於波預計,今年9月,自己的幼稚園能招到的新生或將不及最高峰時的三分之一,「高峰時畢業500個孩子,現在能新招進來200個就不錯了。」他說。

從近年來幼稚園的「關停潮」來看,於波面臨的經營困難並非是孤例。據教育部公開釋出的統計數據,2023年全國共有幼稚園約27.44萬所,2022年則約為28.92萬所。2023年一年,全國約關閉1.48萬所幼稚園。

對生源缺失,於波做了復盤:自己的幼稚園在過去的三年間疏於行銷,持續走低的出生率也讓招生難成為幼稚園面臨的普遍難題。

需要強調的是,新生兒的降低並非是民辦幼稚園經營困難的唯一原因。多位相關從業者與研究人員也向南都記者分析,伴隨著普惠型幼稚園建設逐漸完善,一些民辦幼稚園市場也在逐漸縮小。據教育部於5月16日召開的一場新聞通氣會透露,2023年全國普惠性幼稚園(包括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達到23.6萬所,占幼稚園總數的86.2%。其中公辦園12.5萬所,比2013年增長了91.9%。

幼稚園的轉型抉擇——「幼轉老

養老市場中缺少針對活力老人的服務

困在「招生難」裏的於波,在關閉了3家幼稚園之後,院內的幼師與其他員工也面臨失業的問題,於波想帶著他們「找點事做」,謀一條新出路。「幼轉老」是於波經多次嘗試後摸索出的自救之舉。

起先,於波等人曾考慮學業規劃、輔導班、餐飲、零售等,但都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落地。於波亟須再找到一個更為合適的人員密集型服務行業,安置閑下來的員工。

國內不斷增長的老齡人口,讓於波看到了養老行業廣闊市場。他認為,當下養老市場中缺少針對活力老人的服務。剛退休不久的老人們,身體健康、精力充沛,他們既關註自己的健康狀態又希望豐富退休後的晚年生活。因此,於波決定轉向活力老人的養老服務:改造幼稚園的閑置場地,為他們提供健身、娛樂、學習、餐飲等門店服務。

老人在幼稚園操場上鍛煉。受訪者供圖

在業內人士看來,幼兒、托育與養老同為服務行業,它們服務物件與服務內容有一定共通性,這在對活力老人的教育、娛樂服務等方面尤為明顯。

在於波經改造後的幼稚園裏,超過一半的幼師轉去做了養老。幼師們上手很快,一般經過兩周培訓就能上崗。他們有的給老人做艾灸,有的教老人歌舞樂器、插花刺繡等。「特別是負責才藝培訓的幼師,他們只是從教孩子變成教老人,調整一下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就行。」於波表示,幼師群體的學習能力強,這一轉變對他們來說並非是難事。此前在幼稚園積攢的經驗也為幼師們的轉型打下了基礎,園中過半的孩子平日都是爺爺奶奶接送,與老年人溝通交流是幼師的日常工作之一。但也有小部份幼師對轉型抱有顧慮,不想邁出學習工作多年的幼教領域。

「幼轉老」之路

場地改造靠譜嗎?

據相關從業者介紹,幼、老服務行業的工作內容有所相通外,位於市區、占地動輒上千平方米的幼稚園場地,在改造為養老機構上也有條件便利。

張楊在北方某三線城市經營著一家養老院,當下他正忙著裝修第二家。去年,他花了近一年時間為新院選址。這期間,他打遍了當地民辦幼稚園的電話,希望承接幼稚園場地,改造成養老院。張揚此舉,正是看到了改造幼稚園場地的可行性與便利性。

張揚告訴南都記者,養老機構屬「重裝修」場地。以他正裝修的這家養老院為例:這家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養老院,滿載床位77床,預計人均月收費2500元,裝修預計需投入400多萬元。

其中,消防是開銷大頭之一,養老機構在獲得經營授權前,必許透過住建部門的消防驗收。張楊稱,幼稚園與養老機構同屬消防安全的重點場所,如果能夠使用幼稚園現有的消防設施設計,無需過大改動,可省下不少裝修成本。此外,幼稚園原有的食堂、教室、操場等設施,也可基本滿足活力老人的需求。

區域位置是決定養老機構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張揚看來,市區內幼稚園一般臨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區,且占地動輒上千平方米,是臨近市場的「寶地」。

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李佳則提醒,「幼轉老」之前,需慎重研判周邊地區的人口分布:幼兒生源減少,該區域未必居住著更多的老人。「在一線城市更常見的是,老人們為了照顧孫輩和他們住在一起。」

截然不同的「獲客模式」

「幼轉老」 更需做好 服務品質

於波的轉型動作很快,目前已有2家養老機構投入營運。2023年上半年,他的第一家養老機構在濟寧的一處社群內落地;今年5月,他成功改造了自己的一家幼稚園。往年,這家幼稚園裏有500—600個孩子,現在只有300多個,幼稚園一半的場地閑置了出來。這是一處有兩棟樓的園區,於波將其中的一棟樓改造出來專門用於服務老年人。

經營起步階段亦是困難重重,首要問題是取得老人們的信任。據於波回憶,一開始,不少老人擔心於波等人在推銷詐騙,養老機構門可羅雀,鮮有人登門咨詢。

員工們掃樓發宣傳冊也不見效,又在社群舉辦了五六十場理發、包餃子、科普講課等活動後,老人們才認可於波的服務。逐漸的,還有來送孩子上學的老人們也註意到了園內的養老服務,特來咨詢。

李佳向南都記者談到,從營運思路來看,幼稚園與養老機構有很大不同。相較於重宣傳行銷的幼稚園,養老機構更需著重提升服務品質留住首批顧客,後續的新增客人大多來自顧客間的推薦引流。

據於波介紹,其現有的養老機構均為會員制,會員年費1299元。在幼稚園中的養老機構現有近百名客戶,其中半數以上的老人是經熟人推薦來的。

於波認為,老人們有成熟的自主判斷能力,經營中應更註意服務細節,提供老人們著重關心的健康服務。他告訴南都記者,雖然機構未取得醫療資質,但可以為老人們艾灸、推拿按摩,另有幼師帶老人練習五禽戲、八段錦、手指操,並有養生的餐飲服務。「這些計畫都包含在會員費中,不額外收費,但也是老人們最感興趣的。」

老人在於波的養老機構中體驗推拿按摩。受訪者供圖

發掘老人的需求

「幼轉老」如何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幼轉老」之後,如何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也是一個關鍵難題。

在成都經營著多家托育機構和幼稚園的祝小紅,雖然暫未面臨生源沖擊,但她也規劃著提前站住養老行業的風口。

祝小紅認為,轉型不應是推倒重來,而是要利用好自己原有的資源優勢。基於自身的場地與教育資源,祝小紅先嘗試了老年大學,但不久後就終止叫停。如何盈利,是擺在她面前的一道門檻。

祝小紅在老年大學計畫中,整合了不少優質的教師資源。相較於幼兒培訓班每學期千元左右的培訓費,老年大學每學期僅收費480元,即便如此,也難以招來老人。「目前老人們還沒有這方面的付費意識,而政府兜底的社群老年學校,收費更低。」她分析說。

在濟寧,於波逐漸摸索出了一條路徑。除了會員年費外,於波還嘗試組織機構內會員老人旅遊康養,還針對居家老人開展上門服務。這些上門服務全靠「按需發掘」,有安裝報警器等適老化改造,也有為老人做飯、維修家電、保潔,還有陪老人外出看病等。上門服務工作中,門檻較低的幼稚園幼師、後勤人員都有參與,而基於一些特別的需求於波還請了專業的保姆和護工。

於波介紹,轉行養老後,幼師們的薪資由會員的「人頭費」和上門服務訂單提成組成憑借提成。服務內容拓展後,一些幼師的薪資待遇比此前還漲了一些。目前,於波的養老機構已由最初的賠錢經營轉而實作了收支平衡。

「老幼共養」公共空間成新趨勢?

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南都記者梳理公開報道時註意到,多地社群在建設「老幼共養」公共空間。這些空間內大多綜合了醫、學、護、食等「一老一小」群體的高頻次需求,供老人與孩子在同一座社群綜合體內各取所需,綜合體內也會組織老幼共同參與的活動。

經過反復考量,祝小紅開始嘗試社群內的「一老一小」融合計畫,並在成都安公社群落地。她表示,由於可行性較高,這是不少社群在推崇的模式。該模式大體是在社群綜合體中分割出用於養老與托幼的空間,並在服務中嘗試聯動,組織老幼共同參與的活動等。

多位受訪者表示,營造此類「老幼共養」的公共空間可為老人提供更具生活朝氣的環境,也是對社群設施的有效利用,此外,更是有利於盤活服務機構的營收。但該模式背後的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李佳表示,孩子生性活潑好動,一些老人有時也會行為不受控,他們在一起活動時容易發生磕碰等情況。李佳介紹,以國際經驗來看,老人與孩子間保持「可望而不可及」的間隔是較為穩妥的方式。

於波當初首先在社群做養老中心試水,而非改造現有的幼稚園場地,也正是出於對安全的顧慮。每天上午,在於波「一老一小」的園區內,都有半個小時的早操時間。老人們在打八段錦、太極拳,而孩子們做著廣播體操。兩支隊伍隔著10公尺左右的距離,分別由不同的幼師帶著。在其它時間的室內活動中,老人和孩子是分開的。

今年下半年,於波將按照現有的「一老一小」模式再改造一家幼稚園。未來,他還計劃用3年時間,把自己的一家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幼稚園,完全改造成養老院。在他的設想中,這將是一處高端養老中心,隨著會員中的活力老人年齡漸長、自理能力趨弱,他們可以選擇入住到這裏。

這一規劃也意味著更高的場地改造難度,於波既需要將大間教室分割改造成一室一廳的單人房間,還要再獲得醫療營業執照,在養老院中增添醫療服務內容。此外,張揚與李佳均認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失能老人對原幼稚園員工來說或是一項挑戰,其中的苦與累,與照顧孩子有很大不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揚為化名)

采寫:南都記者王森 王瑋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