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雙腳是血糖的「檢測儀」!對糖尿病不要陷入這些誤區!

2024-08-09辟謠

糖尿病被叫做「不死的癌癥」,非但難以治愈,如果不註意調理,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會引發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等!

雙腳是血糖的「監測儀」?

在正常狀態下,血管中有很多的血液細胞,還有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包括像蛋白質等等,也會有小的糖分子,它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物質。一旦患上糖尿病,這時候身體是暴露在慢性的高血糖狀態之下,就相當於我們的身體泡在一個糖水裏面,從而過多的糖分子在體內聚積,會形成斑塊對血管內壁造成損害。如果長時間出現這樣的情況,會影響血液迴圈,如足部等部位會表現出供血不足等癥狀。如果雙腳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可能是血糖超標了。

01

雙腳發麻

雙腳偶爾發麻是正常現象,但糖尿病人千萬不能這樣想,長期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足,也可能腳麻。除此以外,雙下肢還會出現燒灼感,冰冷感,或者感覺有螞蟻爬,甚至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感覺。

02

走路腳痛

通常表現為走路時腳出現刺痛、灼燒痛,休息一會兒會好一些,但一旦繼續走又會開始痛,無法長時間行走。這可能是長期血糖較高導致的痛性神經病變,在夜間會加重,臨床上稱之為間歇性跛行。

03

皮膚改變

腳部皮膚瘙癢、幹燥、蠟樣改變、彈性差、汗毛脫落、皮色蒼白、色素沈著等,易合並真菌感染。

04

腳部潰瘍

血糖長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迴圈會變差,導致皮膚破損或外傷愈合變慢,出現傷口後很容易出現感染和潰瘍。

05

關節變形

長期高血糖的人群,可能會有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肌肉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等情況。缺乏肌肉的支撐與牽引,就可能造成足部骨骼關節變形,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

糖尿病的六個誤區

01

空腹血糖正常≠沒有糖尿病

很多人測血糖都只測空腹血糖,卻不重視餐後血糖。但實際上,二者都是糖尿病診斷及病情監測的重要指標,不可被替代。若只查空腹血糖,不僅會遺漏一些糖前期患者,也不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減少並行癥。因此,除了查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還應主動要求查餐後2小時血糖。

TIPS

糖尿病指標:空腹血糖≥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前期指標:空腹血糖:6.1~6.9mmol/L,餐後2小時血糖:7.8~11mmol/L。

02

降血糖≠血糖越低越好

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高了的確不好,但是血糖過低也很危險!當糖友血糖低於3.9mmol/L 時,就會出現如饑餓、出汗、手抖、頭暈、心悸、眼前發黑等低血糖癥狀,如果這個時候不及時補充糖,就會危害健康。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應控制在4.4~7.0mmol/L,但需註意,根據不同的病情,控糖指數會有差異,應該謹遵醫囑。

03

治療後血糖正常≠被治愈

以目前的醫學技術,糖尿病還沒有根治辦法,只能控制疾病,延緩並行癥的發生及發展。對於糖前期患者,透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幹預,有逆轉糖尿病的可能;但對於確診的糖尿病人,即使血糖降至正常範圍,也不能認為糖尿病被治愈。即使血糖達標,仍不能高枕無憂。

控糖的兩個核心:降、穩

控制血糖,不僅要「降」低血糖水平,還要註意保持血糖的「穩」定因為血糖波動大,會導致並行癥加速出現,包括心梗、腦梗等大血管病變,以及眼底出血、腎功能損害等小血管病變。

01

主食增加粗糧

將部份精制米面換成粗糧,有助延緩餐後血糖升高,比如薯類、玉米、山藥、糙米等。

02

吃「硬」不吃「軟」

食物越精細、越軟爛,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夠軟爛、需要細細咀嚼的食物,更有利於穩定血糖。

03

放慢吃飯速度

吃飯細嚼慢咽,一餐飯吃30分鐘以上,有利於增加飽腹感,避免餐後血糖波動過大。

(約見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