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插班生」搭班「少塘主」,暑期實踐中他們探索稻魚共生與農遺傳承

2024-07-24辟謠

穿梭稻田裏,蹚水金鱗間,7月8日-14日這幾天,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行走的勞動課堂」——「水上」科技小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跟隨老師一起穿梭在水稻田間,深入位於「中國田魚之鄉」的浙江青田田魚產學研基地及周邊農業科技前沿區域,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意義深遠的認知教育、勞動實踐、技術推廣與調查研究活動。

為了讓大家更快熟悉和了解,學習的第一站從方山鄉的世界第一個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開始。田魚是浙江青田人對當地稻田養殖的一種鯉魚的俗稱,是中國稻魚種養中最具特色的魚類養殖品種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商業開發和文化傳承價值。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我是團隊裏非專業的‘插班生’。在參觀學習後,產學研基地裏的學長學姐們就鼓勵我們趕緊下田體驗。」食品學院2022級生物制藥專業的本科生陳薄羽作為非專業學生,此番跟隊學習體驗,從施用藥劑到下田養魚,陳薄羽感到非常新奇。

將攔魚網用磚塊固定在了進出水口處

「來到農遺青田,在這裏體驗了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看見紅綠交替的‘彩色’浮萍,第一次見到魚背部離開水面還能‘直立’的田魚,第一次接觸世界農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看到各色的青田田魚棲身田間,每一次新奇的體驗都構成了我豐富的插班經歷。」陳薄羽在返程前滿足地分享著這幾天的體驗,「雖然初來乍到,時常會因專業知識受限而接不上團隊成員的互動探討,但正是一次次地求知和勞動實踐,讓我在傳承世界農遺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課堂中學到了生動的一課,這將成為我本次插班實踐中難以忘懷的體驗。」

團隊協作,田間勞動正當時

「這幾個池子怎麽快幹了?」「插班生」配合上有專業背景的「少塘主」,本來還信心滿滿,可剛參與工作的同學們就遇到了小插曲。

「我們那會正在開展稻田蓄水放魚時,在第一步蓄水上,大家就遇到了問題。」2022級水產養殖專業的本科生金默說,池子裏放了一晚上的水,有幾個池子卻遲遲無法蓄滿所需的水位。其中一個池子的輸水管甚至因堵塞而停止了工作,這不僅僅會影響水稻的生長,也會阻礙後續的放魚苗工作。

「我們還是很快找到了解決辦法,團隊成員迅速返回倉庫,拿上裝備,來到田間開始排查,踩在狹窄的磚壩上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動,將鐵絲插入水管鉤出異物、用鏟子撥開浮萍檢查有無漏水情況、將發現的漏水口補上……」最終,團隊齊心協力,用一上午時間,最終將所有池子的密閉性都進行了排查,並成功完成了蓄水的工作。

「蹲在村口的橋墩子下,戴著防護手套,人手一把剪刀,把塑膠網剪得‘劈啪’作響。午間溫度超過38度,汗流浹背,可我們卻忙得不亦樂乎。」團隊成員逐漸分工明確,一些成員負責將塑膠網剪成合適的大小,而剩下的人則負責將剪好的塑膠網進行修邊以免劃傷魚苗。默契的配合下,團隊迅速地完成了進出水口16張攔魚網的制作。遵循著當地技工的指導,大家將攔魚網用磚塊固定在了進出水口處。當最後一張網被固定好,夜幕已悄然落下。

放苗工作的第二天,團隊成員便早早地起床,清點魚苗、清洗水桶、給魚苗消毒。「放苗需要在早上開展,所以我們都很早起床,趁著水田的水還沒被太陽曬熱時進行,以免水田與育苗池水溫溫差過大,導致魚苗應激。」大家拎著分配好的魚苗,小心地保持著平衡,慢慢地沿著磚壩移到對應的水田,最後緩緩地將魚苗倒入其中。

將魚苗倒入水田

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

「魚苗不大,但是要求不少。」在去往實驗室的路上,2022級水產與生命學院研究生徐燁彤講解:「目前小院的研究重心放在了青田田魚對稻田環境的適應力上,聚焦於水稻田環境是如何對青田田魚的外形特征與生理特性產生影響的。同時,我們還幫助周圍農戶進行田魚的育種,透過群體雜交選育出更符合農戶需求、生長效能更優的新品種。魚苗的培育在實驗室外的帆布池裏進行,需要定期換水清理與餵食。日常餵料都在魚苗體重的百分之十以內,剛換過來的魚苗,會有些不適應新的環境,進食欲望比較低,就餵得少一點,以免魚食過剩汙染水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2022級水產養殖專業的本科生董吉洋,作為團隊中唯一的內陸成員,初次踏入浙江水鄉,親歷田魚的育種過程,感觸良多。在驚嘆於田魚與稻田共生的智慧同時,體會到了古代智慧與現代技術的交融。董吉洋說:「我們的專業是很接地氣的,我覺得作為未來的新農人,只學習理論知識是不夠的,要多去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練就本領。」

首次踏足寧靜的鄉村、初次嘗試下廚,此外更是首次深入參與到實際的生產工作中,親手觸摸到農業科技的脈搏……對於2022級水產養殖專業的本科生金默而言,此番更是一段滿載而歸的旅程,她說:「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感覺十分豐滿。當劉其根老師、高謙老師在課堂上描繪的千百年來傳承耕作、和諧共生的畫卷真實地在眼前鋪開時,沒有人會不被其吸引,沒有一個新農人不會想為其盡一份力。」

攝影 董吉洋 金默 李俊逸

東方教育時報 微訊號 DFJYWX

分享 :請點選手機螢幕右上角

關註 請點文章主標題下「 東方教育時報

或尋找搜尋公眾帳號

=== 從教育的視角看社會 | 從 社會的視角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