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開門見水擡頭望綠,荔灣駟馬湧全線慢行系統春節貫通

2024-01-08辟謠

駟馬湧,是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北部的一條古老河道,發源於白雲山景泰坑,流經流花湖、彩虹橋等地,在澳口註入珠江西航道,全長6.75公裏,流域面積約10平方公裏。

2023年,荔灣區高標準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以微改造的手法和「繡花」功夫,啟動實施駟馬湧濱水環境整治工程。駟馬湧濱水環境整治計畫分為兩期,共將改造河岸約1.8公裏、濱水面積約6.5公頃,其中一期工程現已完工並對外開放;二期工程預計2024年春節前完工。

開門見水擡頭望綠,曾經水清魚躍的駟馬湧重回人們的視野,一河兩岸,遛鳥、帶娃、下棋的人們越來越多,濱水活動空間為老城再聚人氣,描繪出一幅荔灣嶺南水鄉風貌生活畫卷。

古水新生:再現風光旖旎彩虹橋

史料記載,古代駟馬湧江面寬廣,是西北入廣州城的主要水道,兩千年前西漢陸賈出使南越,即由駟馬湧入城,並在湧邊築泥城,種植荔枝、花藕之屬,荔枝灣由此得名,是古荔枝灣故址所在。

古駟馬湧河道曲折,沿岸花木繁盛,風光旖旎,尤其是彩虹橋一帶,景色絕佳。彩虹橋下有碼頭名為戙船澳,古代乘船由西、北江來廣州,先經泥城,如不在泥城登陸,便在戙船澳上岸;碼頭邊有亭名叫津亭,是官吏迎送之所。

碼頭船只雲集,亭中衣冠雜沓,唐人有詩句稱贊駟馬湧「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正因為河湧上官員往來,車馬駢闐,才名為駟馬湧。可以說,駟馬湧是西關文化的發祥地,見證了廣州的悠久歷史。

駟馬湧原本水清魚躍,改革開放後,因經濟發展、人口陡增,生活垃圾與汙水過度排放,河湧受到嚴重汙染,水質變黑發臭,加之沿岸大興土木,修建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破壞了駟馬湧優美的自然景色。2016年駟馬湧被列為廣州首批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湧之一,經過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於2017年消除黑臭。

駟馬湧濱水環境整治計畫分為兩期,其中一期工程起於荔灣路彩虹文化廣場,止於周門鐵路橋,長950公尺,現已完工並對外開放;二期工程起於周門鐵路橋,止於南岸路,長820公尺,正在抓緊實施,預計2024年春節前完工。

駟馬湧承載了廣州兩千多年的歷史,流經荔灣區彩虹街、南源街兩個人口密集的老街區。荔灣區從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市民幸福指數出發,在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果的基礎下,營造高品質濱水生活空間,點亮群眾美好生活,助推老城區煥發新活力,為區「百千萬工程」和區域協調發展註入澎湃水動力。

此次改造提升,讓這條古老河道舊貌換新顏,重現古駟馬湧自然美景,為沿岸廣大人民群眾營造了更加安全舒適的濱水生活空間,讓全民樂享水環境治理成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從前駟馬高車、顯貴流連的繁華之地,如今成為市民遊客茶余飯後漫步打卡的休閑之所。

濱水空間:一河兩岸煙火氣

駟馬湧現狀以橋為段,岸線曲折,每段河道兩側情況又各不相同,存在空間狹窄、人車擁堵、綠化樹木雜亂、迎水坡面陡等難點、堵點。計畫建設團隊踐行公園城市理念,運用「繡花」功夫,精準活化場地,每一段每一個節點因地施策。

整治提升工程在最有限的空間探索最便民化的設計,巧妙構築濱水空間節點,最終形成每段河道各具特色的斷面形式,最大限度滿足了群眾交通出行、人車分流、運動休閑、遊憩娛樂的生活需求和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實作駟馬湧濱水環境從自然美向意境美、生活美的躍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此次駟馬湧濱水環境改造貫穿始終的發展思想。計畫充分尊重周邊居民生活習慣,采用生態簡約的園林手法,以「繡花」功夫,因地制宜,「寸勁」活化,還岸於民,透過適老化、便民化設計,最大限度為群眾創造充滿煙火味的濱水生活空間。

充分利用有限資源,設計團隊巧妙設定80公尺舒適遛鳥廊道,讓居住在湧邊的部份老人有休閑娛樂的去處;人性化設計花基、台階高度,確保群眾散步時可以隨處坐下休息,且坐得舒適,既節省了計畫建設資金,降低了設施管護成本,又增強了設施使用功能。

諸如此類的人性化設計還有很多,一階一石,一草一木,處處可見匠心,充分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此外,整段濱水環境改造,共開辟彩虹文化廣場、樹蔭廣場、大榕樹廣場等濱水廣場5個,增設坐凳850公尺,綠化美化水岸810公尺,開啟濱水空間約1.4萬平方米。

不僅景觀優美人居環境大幅改善,駟馬湧的通達性也隨著改造工程得到最佳化。駟馬湧沿岸房屋建築緊湊,濱水空間狹小,湧邊僅具備快速穿行的功能,十分影響周邊居民出行。此次改造,對原生水邊到樓邊的有限空間進行整合,科學合理規劃漫步道、跑步道、自由車道、機動車道,創造性實行人車分流設計。

河湧換新顏,古水潤民生。一期工程完工後,河湧兩邊從早到晚隨時可見老人曬太陽,父母帶著孩子散步,市民休憩聊天,遊客打卡拍照,商肆生意興旺……流淌千年,這條古老河道歷久彌新,沿岸居民的日子蒸蒸日上。「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市井百態、尋常生活在湧邊演繹著,為城市平添了一分人情味。

河湧生態:喧鬧城中自然美

開門見水、推窗見景。駟馬湧沿岸原本植被密集,有荔枝樹、紫荊樹、鳳凰木等大型喬木。廣州園林建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三設計院院長杜凡介紹,此次湧邊綠化提升對原有樹木進行嚴格保護,主要采取「喬木+草坪」的種植模式,保留原有喬木,整理雜亂的灌木叢,局部河湧段植入超長延續的海綿草階、海綿梯田,開啟湧邊視野,濱水綠地整體呈現疏朗開闊的疏林草地景觀。

當紫荊綻放、荔枝紅遍、鳳凰花開在路口,駟馬湧畔儼然一派紅雲綠岸、五秀飄香的嶺南水鄉景象,湧邊群眾開門見水、推窗見景。

可駐可行、宜遊宜憩。杜凡表示,湧邊硬質景觀全線采用透水鋪裝,隨原有堤岸坡度設計,線條自然舒緩;利用海綿草階、梯田增加留停功能空間,點綴觀景休閑平台,擴充套件使用功能和面積。

目前,一期計畫新增親水平台1個、條石草階825平方米、海綿梯田360平方米,新增和翻新濱水欄桿1260公尺,構築了樹下可停、水邊可行、階上宜憩、檻前可憑欄觀賞的綠色、整潔、舒朗生活場景。

古水蕩漾、古樹婆娑。史書記載的荔灣西約,位於現今周門荔枝灣西苑處,巷口有一株古榕樹,是這個古老河道邊歷史村落的見證者。此次濱水環境改造,對這株古榕樹進行了重點保護,以現代手法解決古樹周邊空間局促、高差大、路段人車擁堵等問題,創新設計曲形彩虹梯田,消化陡坡,形成分級海綿,建構景觀與功能相融合的親水步道,為古水西約完美保存歷史銘印,讓社民在河畔古樹下談論家長裏短時,能感受到悠悠的嶺南鄉愁。

濱水區域充分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全面植入透水鋪裝,合理設定下凹式綠地、植草溝、跌級花池、溢流井等海綿設施,增強片區水安全韌性;沿線增加標識導向牌,增添無障礙設施,不僅有效解決通行順暢的問題,還最大限度保障了群眾安全出行。

荔灣區水務工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鞠暉介紹,計畫整體完工後,駟馬湧全線慢行系統將連續貫通,形成3.54km漫步環線和2.72km跑步道,濱水岸線將荔灣路、彩虹橋文化廣場、周門北路、社群運動健身廣場、匯龍小學、澳口社群以及湧邊其他社群等新舊街約、社交空間串聯起來,使得河湧轉變為街區連廊。

活水聯動促經濟。此次改造,不僅極大改善駟馬湧沿線人居環境,充分滿足周邊居民各類遊憩需求,還成功打造新的城市漫步打卡點,持續性吸引慕名而來的到訪者,漫遊感悟千年古水道的遺韻風采和蓬勃生機,大幅增加周邊區域客流量,吸引城區商肆選址主動向駟馬湧周邊遷移,潛在提升湧邊樓宇商業價值,帶動區域生態和經濟的協同發展。

「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駟馬湧沿岸遍植宮粉紫荊,待新春三月,紫荊花開,讓我們相約這條古老河道,在和風細雨裏,共賞荔灣老城芳華。

【采寫】南方+記者 郎慧

【攝影】南方+記者 吳偉洪

通訊員荔宣

【作者】 郎慧;吳偉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