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海南周刊丨以橋命名 各有淵源

2024-01-08辟謠

■ 楊樹

一座橋梁,可以溝通南北、跨越天塹,對於老百姓出行往來來說異常重要。古時橋梁稀缺,一旦有橋梁建成,那麽這一座橋梁往往成為地方標誌物,因此也容易演變成為地方之名。海南有不少以「橋」命名的村鎮,這些地方因橋得名,但得名方式又不盡相同。

板橋、藤橋 以「橋」加上材質命名

板橋鎮位於東方市的最南端,古代此地設市、村,已經用「板橋」這一名稱。板橋鎮靠海,古代有「板橋港」,民國【感恩縣誌】記載:「板橋港,即【通誌】石排港,在城南十五裏。水中有巨石橫列,受灘漢溝水入海。港口狹小,通塞無常,僅容小舟。」

板橋港口原有清代古跡「板橋石刻」,民國【感恩縣誌】記載:「板橋石刻,在城南十五裏板橋市西港口。相傳有巨石聳立,上有篆文雲‘板橋東,板橋西,白雲頭上過,路滑馬停蹄’十六字。今潮蝕沙剝,字漫滅無存,石見少許。」

「板橋」之名,來源於一座橋梁。這一座橋梁建於元代,當時是用木材建成,而到了明代正德年間,知縣張昺又重修。「板橋」之名,在明代時期已經出現,明正德【瓊台誌】如此記載:「板橋,在(感恩)縣南一十裏中和鄉。元以木建。國朝正德五年,知縣張昺重修。」

澄邁橋頭鎮玉包港的美景。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東方縣誌】又有記載:「板橋鎮因板橋村而得名。板橋村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因村西側有一條通海洪溝,潮漲時阻擋村民出入,村民便搭架木板為橋通行,故取名板橋村。板橋鎮漢時隸屬九龍縣,明清時隸屬感恩縣中和鄉,後隸屬板河鄉。」

在三亞市東部,原有一個名叫「藤橋」的古鎮,此地在古代屬於崖州東部的咽喉之地。藤橋鎮歷史悠久,「藤橋鎮」這一名稱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明萬歷【瓊州府誌】記載:「(北宋)熙寧六年改(崖州)為珠崖軍,以吉陽縣為藤橋鎮,寧遠縣為臨川鎮。」

藤橋主要河流有東河和西河,古稱東水、西水。關於東河,清光緒【崖州誌】如此記載:「藤橋東水,源出陵水縣某代弓石巖嶺。西流,入州境。……繞藤橋市東南,與西河會,下合口港,入海。約行一百三十裏。」東河是藤橋境內最大河流,也是三亞第二大河。古人在東河架設了用藤建成的橋,隨後橋頭的村落得名「藤橋」,而鎮也沿用了村名。

2001年8月,三亞市實行鄉鎮行政區劃撤並,藤橋鎮、林旺鎮合並成立海棠灣鎮,如今該地仍存有以「藤橋」命名的藤橋村、藤橋港。

三亞市海棠區藤橋西河的晨景。孫清 攝

橋頭、南橋 以「橋」加上位置命名

橋頭鎮位於澄邁縣西北部,東與老城鎮接壤,南連福山鎮,西鄰臨高縣,北望瓊州海峽。

「橋頭」早見於古誌書之中,明萬歷【瓊州府誌】記載:「橋頭市,(在)南楚都。」

關於橋頭市和橋頭墟,【澄邁縣誌】的記載更為詳細:「橋頭墟,古代屬恭貴鄉南楚都。明洪武年初,相傳洋水下橋頭村,有一位村婦先在此……買賣,漸成集市,故名橋頭市,沿襲至今。1961年5月,從福山公社分出橋頭人民公社,公社管委會駐在橋頭墟,此後區、鄉、公社、鎮政府亦駐於此。」

一個橋頭村的老婦(坊間也傳稱「橋頭姆」)擺攤做小生意,後來不少人都跟著聚集到此做買賣,最終此地變成了「橋頭市」,這就是橋頭墟的前身。「橋頭」的源頭為老婦生活的地方,此地之所以有「橋頭」之名,是因為這個村落處於一座橋的橋頭位置。

萬寧市後安鎮有一個橋頭村,這一村莊的旁邊有一條小河,過去人們為了出入方便,在河上架設簡易橋梁,後來村莊也得了「橋頭」之名。

南橋鎮地處萬寧市南部,位於太陽河流域上遊,因鎮政府駐紮於南橋墟,因此鎮沿用墟之名。南橋墟是萬寧西南地區的老墟鎮之一,清末設定。民國時期,海口至三亞公路開通,南橋墟即是這一公路在萬寧境內的最南端的一站,再往南走就是陵水縣境。

此地位於萬寧最南端,且轄區內有一座著名的橋,因此有了「南橋」之名。

在南橋鎮,還有橋北村、南橋村、橋南村以及橋中村,這些村莊皆以「橋」加上方位來命名。東方市板橋鎮也有橋北、橋南兩個村莊,命名方式與南橋鎮這些村莊相似。

瓊海市塔洋鎮有一個東橋村,這一村莊的田野上原有一條大水溝,古時百姓架設木橋以方便往來,該村自行架木橋出入,村莊坐落於橋的東邊,因此得名「東橋村」。

新橋、洗馬橋 以「橋」加上相應字詞命名

新橋鎮位於文昌市的西部,東靠文城鎮,南與南陽鎮相連,西鄰海口市大坡鎮,北接東路鎮、潭牛鎮。「新橋市」是文昌的一個古墟市,明代時創立,在清鹹豐【文昌縣誌】「墟市」篇目中,有這樣的記載:「新橋市,(在)北山圖。」

清道光【瓊州府誌】有記載:「新橋,舊名洽水橋,在城西二十五裏北山都。明萬歷四十一年,通判潘大熙建立。」清鹹豐【文昌縣誌】也有更詳細的記載:「新橋,即洽水橋。在縣西二十五裏北山都。明通判新橋潘大熙造木板橋。國朝嘉慶間,邑令熊率鄉民陳發舜等募修,易以石。」

新橋墟曾被稱為「舊市」,清代嘉慶年間,這裏新建一座石橋,稱為「新橋」。新建的石橋被取名為「新橋」,而新橋邊上發展起來的墟市,後來也得名「新橋市」,「新橋」由此得來,且沿用至今。

洗馬橋位於海口府城鎮,關於這一橋梁的得名,萬歷【瓊州府誌】有記載:「洗馬橋,縣西南二裏,宋建。人多此洗馬,因名。又名馭仙。水自龍井流出,達瑞雲橋。」

歷史上,海口府城西南近郊一帶水草豐茂,古稱龍潭水、南溪水、南橋水、學前水的美舍河也自此流過,這裏有充足的草和水,因此不少牧馬人會將馬匹帶到此餵養。在美舍河上,有一座橋梁,因牧馬人常到此洗馬,久而久之,橋梁得名「洗馬橋」。如今,後人重建的洗馬橋依然橫亙在美舍河上,這一橋梁溝通美舍河兩岸,而跨越這一橋梁的道路,後人沿用橋梁之名,稱為「洗馬橋路」。

儋州市有一個名為「沙淩橋」的村莊,相傳此村先祖來自福建莆田,明代時期,村莊一些有識之士捐款在村邊河流的沙洲建成一橋梁,當地俗語「沙淩橋」,後來此橋名氣太大,因此村莊也改「沙淩橋」為村名。

萬寧市有一個橋鋪村,最初村民在橋頭設鋪做小買賣,後發展成一個村莊,村莊最終也使用了大家約定俗成的「橋鋪」為名。此外,文昌牛橋村、萬寧扛橋村、海口古橋村、瓊海文橋村等村莊,都以「橋」加上相應字詞來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