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開出減損降本的中國「糧」方

2024-06-12辟謠

「在這裏,每粒小麥都有生命力,都會自由呼吸。」科技日報記者近日走進中央儲備糧新鄭直屬庫有限公司,聽工作人員介紹,這裏的小麥住著「空調房」——糧倉安裝了內環流控溫系統,巧妙地將冬天儲存在麥堆底部的冷空氣,透過密閉的環流系統輸送至麥堆表面,從而有效降溫。這樣不僅節約能耗,還可避免小麥發黴生蟲。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為守護「大國糧倉」,各地做好科學儲糧工作,以藏糧於技打造減損降本的中國「糧」方。

科學守護「大國糧倉」

「氧氣含量20.9%,磷化氫含量為0,可以進倉。」6月1日,在河北省衡水市和平國儲糧庫,保管員測定倉內數值後,記者從糧倉外扶梯進入糧倉。

放眼望去,倉內糧面平如鏡,過道直如尺。記者隨手抓起一把麥粒,口吹無塵土,鼻聞無黴變。偌大的糧倉,如何實作糧情的精管精控?

「糧食保管,離不開智慧儲糧技術。」河北省糧食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研發中心主任魏樹元指向墻壁上的測溫線纜說。糧堆裏埋著數排測溫線纜,各個點位溫度透過發射裝置傳至溫控室,保管員可以即時掌控糧溫。

科學控制糧堆溫度,是實作綠色優儲的關鍵。「麥粒入庫時‘熱心冷皮’,需要熏蒸殺蟲處理。到第二年春,再使用食品級惰性粉防護。」在魏樹元看來,只要糧溫控制得當,不僅化學藥劑使用得少,還能鎖住糧食的營養。

在江蘇,也有一大批「黑科技」守護「大國糧倉」。近日,記者走進張家港市糧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儲糧倉庫,看到進出倉機器人、糧面施藥機器人、環流熏蒸機等各種智慧裝置正在忙碌工作。

同時,糧倉的各個角落,糧情雲圖、糧食生黴早期監測、儲糧害蟲線上監測等預警系統傳感器也在即時監測中。該公司還建設了「數位糧庫」,運用糧食產後低溫烘幹、害蟲誘捕器、新型儲糧防護劑等一系列新技術,打造出節糧減損、綠色儲糧的樣板。

為了推進綠色儲糧的持續發展,中國多地出台了一系列舉措。江蘇實施了「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強化倉儲效能和儲藏功效,有效降低儲糧損失。截至目前,江蘇現代型糧食倉儲設施覆蓋率水平指數超83%。河南印發了【河南省「十四五」糧食和物資儲備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糧食完好倉容穩定在9000萬噸,套用綠色儲糧技術倉容達到1000萬噸以上,培育10個以上20億元規模的大型糧食物流產業園區。

技術再造「無形糧田」

科技正在為綠色儲糧技術的研發和套用註入新的活力。近日,記者從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儲運國家工程實驗室了解到,由唐培安教授帶領的「糧食儲運工程與技術」團隊自2009年起,一直致力於儲糧害蟲防治技術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

據相關部門統計,超過一半的儲糧損失是由害蟲造成的。目前,中國儲糧害蟲監測主要依賴於傳統的人工取樣篩檢法,不僅費時費力、效率低,而且檢測結果的一致性也較差。

「我們以儲糧微環境二氧化碳累積速率為特征指標,開發了基於二氧化碳訊號的儲糧害蟲即時監測預警系統。同時,我們還首次構建了基於儲糧害蟲特征揮發物的嗅覺檢測系統,解決了儲糧害蟲難以即時精準監測和早期預警的難題。」團隊成員吳學友介紹,2021年以來,該技術先後在重慶銅梁國家糧食儲備庫等6個國家糧食儲備庫及大型糧油加工企業套用示範,準確率達90%。

此外,該團隊還針對中國糧食儲藏行業對磷化氫長期過度依賴,以及由此導致的儲糧害蟲對藥劑產生嚴重抗藥性的問題,開發了基於新型儲糧害蟲熏蒸劑甲酸乙酯的綠色防控技術,為當前糧庫磷化氫替代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藏糧於技,是減損降本的中國「糧」方。河南工業大學糧食保質幹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負責人陳鵬梟介紹,近幾年,河南工業大學面向糧食安全重大需求,重點研究糧食烘幹、儲糧生態、有害生物防治等領域的理論與關鍵技術,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問題。其中,「國家糧食儲備‘四合一’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整合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並套用到全國1000多個糧庫中,減少化學藥劑使用量75%以上,糧食損耗由4%降至1%以下。「這相當於再造了近1000萬畝無形糧田。」陳鵬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