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美團外賣,謠言也快!

2024-09-25辟謠

作者 | 李廣 編輯 | 魏曉

過35歲考不了公是真的,45歲做不了騎手是假的。

高達6億人月收入1000元左右是真的,745萬外賣騎手月收入800元左右是假的。

美團外賣,謠言也快!

9月23日,科技日報原總編輯劉亞東在個人公眾號引述了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抽樣調查結論:「民營企業家是最清醒的群體。」

其實,這個結論不難理解,一年之中,745萬人如果在一家企業獲得報酬,特別是大幾十萬人每月要從平台上獲得5000至10000元不等的報酬,營運者不可能不保持著人間清醒……

謠言止於智者,興於愚者,起於謀者。

問題來了,為啥有人要將美團中秋「 一合酥 」裏的員工家信抽出,斷章取義,強行平均,加工成「一人一口酥」?應該還是職業分工和內卷所致。

曾有人戲言, 「靈就(靈活就業)派」分為兩大類 ,一種屬於戶外跑快遞、外賣、滴滴的」勞麗仕」,更多則是在家敲鍵盤,編段子「腦白金」,有了AI之後,在家從事流量生意的腦力勞動者對應按單結算的戶外體力勞動者賺起錢來更具價效比。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亙古未變,今更內卷。

「5100萬眾包騎手?造謠者敲敲鍵盤就捏造出4000多萬人。謠言太離譜,居然還有人信!」

AI技術確屬劃時代的科技發明。但硬幣始終有兩面,有人用AI提高生產效率,但也有人用AI批次造謠牟利,借著各類社會熱點生產制造海量虛假資訊,以博取流量變現。

以這次事件為例——「去年在美團平台獲得收入的騎手約745萬人,獲報酬超過800億元。「這一數據很快即產生了「平均下來,美團外賣騎手人均年收入一萬多,月收入800左右」「騎手每月到手不足1000元」的引流秘笈。

且不論這個算術水平是否小學畢業,光從這一批文章中,就透露出濃濃的「AI」味:帳號名稱千奇百怪,前一篇在研究國際體育,後一篇就開始鉆研騎手收入;評論區沒有互動, 文章還煞有介事地有「再次覆寫」「覆寫」「正文」「結論」等字樣,最後結尾通常以「綜上所述」類總結結尾。

這類大機率由AI批次生成的謠言疊加做號黨,頻繁抓取社會熱點事件誇大加工,並冠以各類慷慨激昂的社會批判,往往獲得巨大的流量。對行業缺乏了解的受眾,不經思索,就一肚子憤憤,但實際上成了造謠黑產的流量砝碼。

這類謠言的成本有多低,收益就有多高。

根據報道,今年7月,科技博主阮一峰就核算過使用大模型API批次生成文章的成本,他使用一個國產AI,收費標準是輸入/輸出分別為0.0008和0.0020元/千 token。

這也意味著,造謠產業的「號主」們,用AI編文章的成本是人民幣0.00138元,一分錢可以生成7篇。而根據今年國內警方破獲的一起利用AI制造謠言的案件中,平均核算下來每篇能夠達到1.43元的收益,成本只有萬分之九,真正的一本萬利。

就近期泛濫的這類騎手收入謠言來說,正如「我和首富資產加起來平均一下」,根本無法反映我的收入水平一樣,「745萬人共800億收入」同樣也無法直接平均,以反映外賣騎手的真實收入。

很多人跑了幾天,有的只跑了一月,然後找到了更好的就業機會,但他們也統計在 「745萬人」中。

根據美團研究院釋出的數據顯示,745萬有接單收入騎手中,全年接單在260天以上的占總人數的11%,大約81.95萬人;約48%的有接單收入騎手,全年接單不足30天。

這說明騎手這個職業,目前還是 一個典型的零工職業,大部份人都是當做一個賺外快,臨時過渡性質的職業在做的。

顯然,基於此種靈活就業結構,若以745萬人共800億收入進行平均的邏輯推算,自然得出來的結果,將無限拉低外賣騎手在美團獲得的真實收入水平,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推算。

事實上,根據美團研究院另一項數據,如果一個騎手全年跑單超過260天,在一線城市月收入可達7354元-11014元的均值範圍,如果在三線及以下城市,月收入可達5556元-7197元之間的均值。

所以前兩年報道說鶴崗騎手可以買房,在房價物價雙低的地方,送外賣是一個價效比很高的工作。因為當地的普通工作可能只有兩三千的月薪。這才是外賣騎手在美團平台上的真實收入和從業結構情況。

外賣小哥成為「AI流量貼造謠牟利」黑產的最大受害群體

「做號幫」們穩賺,看客們被蒙騙。

客觀來說,當下的網路上,外賣騎手是AI虛假內容最大的「謠言農場」之一。

隨著外賣、網約車、快遞等靈活就業形態快速發展,奔波在路上的小哥也被當成觀察各類社會熱點事件的視窗。就業廣泛、符號鮮明,小哥們被動成為了「號主」們造謠食利的最佳物件。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年初爆出的一條新聞?有一篇造謠西安發生地震的文章,正是出自AI造謠「江西幫」的手筆。該自媒體背後的南昌某「MCN機構」, 也就是一群「號主」形成的「做號幫」,被曝利用AI,每日生成4000-7000篇行銷號文章,日賺過萬。

按照網路帳號分賬比例和分賬方式,即「透過關註閱讀的方式,閱讀量比如說達到1萬,它就是系數1,然後再乘以關註、轉發、評論,再乘以一個1.5的系數,最終生成平台支付給他的報酬。同時如果有廣告收入的話,另行支付。

警方估算出的單篇文章平均收益為1.43元,「他平均每天透過AI工具釋出的是4000到7000條資訊,最高的一條收入是700元。經初步的估算,‘號主’每天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

可見按照平台的分賬規則,「做號幫」內容數量越大,才有可能產出爆款,從而搏得更高的收益。

利益驅動之下,AI批次造謠生產的內容,也開始在各大內容平台湧現。在短視訊時代的抖音快手小紅書,在更早的微博等平台上,如果有陌帳號總釋出有爭議性內容,隨後就開始找你發一些奇奇怪怪的廣告,他們大多也都是這個模式。

借助AI,在移動內容分發領域,早就產生了若幹產業鏈。他們在圖文、短視訊等多平台上,利用AI生成,大量炮製海量不合實際的資訊。又因為AI生成極低的成本,以及極高的產出效率,從而在短時間內迅速鋪開至整個流量池。

只是,外賣騎手遭遇的謠言,不止這一個。

網上還有「美團745萬有收入騎手中,8萬研究生,30萬本科生」等謠言,最離譜的是「眾包騎手5100萬」,憑空又為靈活就業群體捏造出了幾千萬增量。盡管官方不斷辟謠,但這類謠言依舊沈渣泛起,每隔一段時間,又以各種變體流傳。

要知道,5100萬眾包騎手什麽概念,中國2023年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6億,每16個人就有人在跑外賣?很顯然,不現實。2022年,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說,中國7億多就業人員中,在體制內就業的不到1億人,包括還在運轉中的國有企業約4000萬人,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共約4000萬人;剩下6億多人都是在企業等市場主體中就業。

這5100萬的數位,就是市場上有人編造,經過AI放大以博取流量的。 根據文章開頭所述的測算,使用某國產AI模型生成一篇文章僅需0.00138元,而單次瀏覽的廣告收入約為0.00145元,這種模式使得內容農場比以往更容易盈利。

「一切為了流量」的食利黑產

AI藍媒匯註意到,外賣騎手的謠言,除了「做號幫」AI批次生成外,還有「行業流量食客」的推動。

開啟短視訊平台搜尋騎手,有大量難辨真假,但充滿沖突和情緒的內容。

前不久,一位「外賣小哥」張某釋出了不少曬薪資條的短視訊,憤怒吐槽自己辛苦一個月,薪資卻只有兩三千元。就在大家對此議論紛紛時,警方卻突然將他帶走調查。

警方確認,這名「外賣小哥」釋出的 視訊內容全部是偽造的 :該男子不是這些平台的員工,薪資條上出現的名字和工號也不是平台內員工,薪資條上提到的外賣平台站點更是根本就不存在。

那麽張某為什麽要釋出這些虛假的視訊呢?據張某交代,他自己沒有固定的工作,聽說不少人透過短視訊掙到了錢,於是也想試一試。由於此前接觸過外賣行業,他發現一些與外賣小哥相關的視訊很受關註,因此產生了冒充外賣小哥進行「吐槽式」曬薪資收入的想法。

在釋出了幾條短視訊後張某發現,透過冒充外賣小哥曬薪資條,然後制造「騎手薪資低」「平台克扣薪資」等話題,確實能夠吸引到關註和流量。而根據短視訊平台的規則,在播放量達到一定標準後,他獲得了相應的收益。

張某靠釋出騎手收入的虛假訊息,最高一個月獲得2000元,那時候他很希望自己能成為百萬粉絲網紅。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他累計編造釋出虛假視訊70余條,總播放量近500萬。

這些「假薪資條」「假收入」「假苦情」資訊,又經過AI加工,在各個平台轉載開,網民不留情面在評論區斥責,卻不知自己的點贊和留言,成為了AI流量「數位農場」牟利的「肥料」。

就在AI藍媒匯整理資料期間,9月20日,網傳上海一外賣騎手雨中猝死。20日下午,騎手本人視訊出鏡澄清,「晚上打遊戲太累了,送單沒忍住睡著了。」他也並非網傳「單王」,平時就比較喜歡玩遊戲,感慨「謠言發酵得太快了」。

AI出現之前,互聯網就充滿謠言。只是有了AI之後,各類低品質的內容生產成本更低,而且疊加「流量至上」的利益分成機制,使得這類謠言傳播效率更高了,也引來了更加龐大的是食利者群體。

機器寫作,AI制圖,生成式短視訊,你還能辨別真假嗎?浩瀚的位元,把每個人的時間看成氮磷鉀,用小小的謠言種子種出情緒大樹,長滿了憤怒、沖動、郁悶、同情的果子,最後透過流量分紅或直播帶貨變現。

說白了,大家願意相信謠言,也是對身處世界不確定性的焦慮。

與網約車司機類似,在當下的全球動蕩沖突不斷的經濟周期內,社會上普遍把騎手和司機看成就業過渡期的兜底崗位,因此非常在意這一靈活就業的真實生存情況、就業情況。這一強關註下,讓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這些群體內建流量。

更好的方式是躬身入局,真正幫這些群體做一些實際的工作,比如多一些小區和商場,加入「騎手友好社群」;或者,創造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和創新企業,招聘更多勞動者,讓大家有更多好選擇,好收入。

畢竟人人皆知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畢竟AI是要造福人類的,而非給人類帶來困擾的。

來源|AI藍媒匯 作者|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