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從日晷到原子鐘,我們如何確定時間?

2024-09-25辟謠

我供職於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我們中心的研究物件是「時間」。

提及時間,常有人提出疑問,認為時間應是客觀世界固有的存在。透過檢視手機或腕表,時間似乎一目了然,為何仍需進行時間研究呢?實際上,我們所探討的時間,更精確地講,是指時間頻率。這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領域,而國家授時中心正是中國唯一的專門、全面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科研機構,承擔著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台北時間)的產生、保持和發播任務。

時間頻率是一門重要學科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計時工具:從日晷到機械鐘

在自然科學領域,時間是衡量事件發生瞬間及其持續過程的基本物理量,同時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概念。時間通常與頻率緊密相關聯,二者合稱為時間頻率。時間涵蓋了時刻與時間間隔兩個要素。例如,我計劃參加一場報告會,而該報告會定於上午八時開始,預計將持續兩個小時,那麽上午八時便代表了時刻,而兩個小時則指的是時間間隔。

在現代社會中,「一秒」的定義是指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振蕩躍遷9192631770次所持續的時間,這亦是目前人類測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如今,我們獲取時間資訊更加便捷,只需隨手拿起手機便能即刻得知。然而,在古代,人們是如何進行時間計量的呢?這裏有三種古代時間的計量方法。

日晷:主要由晷面(也稱為晷盤)和晷針(也稱為表針或日規針)組成。在一天中,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其光線投射在晷面上的影子會隨之移動。當太陽位於最高點(即正午分時),晷針的影子會指向晷面上的某個特定點,這個點通常被標記為「午時」或「中午」。透過觀察晷針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並對照晷面上的時間刻度,可以確定當前的時間。

日晷 (圖片來源:veer圖庫)

火鐘:又稱火鬧鐘,是古代人們利用火的燃燒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裝置,火鐘利用火的穩定燃燒速度來計時。在特定的結構上,如一根香或蠟燭,上面串有棉線系住的鈴鐺或其他能發出聲響的裝置,當火燃燒到特定位置時,會燒斷棉線使鈴鐺其落下發出聲響,從而標記時間的流逝。每次鈴鐺的落下或聲響的發出,都代表著一段時間(如一刻鐘、一小時等)的結束,從而實作對時間的測量。

電影中有中國的火鐘 (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流體鐘:包括刻漏、水運儀以及常見的沙漏,它們是利用水或沙子在重力作用下的穩定流動來計時。流體鐘透過標記容器中的水位或收集流出的流體來測量時間。在刻漏中,當水從第一個桶滴入第二個桶時,可以透過觀察第二個桶中水位的上升來估計時間的流逝。還有一種稱漏,是透過稱量水流進桶中的重量來計算時間。這就把品質測量和時間測量聯系到了一起。流體鐘在古代社會已經是一種相當可靠的計時工具,被廣泛用於農業生產、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

到了近代,人類相繼發明出擺鐘、機械表、石英表以及電子表等精密計時儀器,這些儀器的測量精度顯著提升,穩定性亦得到大幅增強。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技藝高超的工匠們創制了水鐘,其精確度達到了每日僅10分鐘的誤差。大約600年前,機械鐘的誕生進一步提升了計時的精確性。到了20世紀30年代,石英晶體振蕩器的出現使得誤差進一步縮小,能夠達到300年僅誤差一秒的水平。

原子鐘的誕生

人類測量時間的精度在不斷提高,那我們為什麽需要這麽高精度的時間呢?時間的精度對於我們來說又有多重要呢?

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已成功抵達距離地球約5500萬公裏之遙的火星,並進行了近距離的探索研究。那麽這一成就和時間有什麽關聯呢?實際上,其核心原理涉及了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基本公式——距離等於速度與時間的乘積。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胡喆 攝)

探測器首先將被加速至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在地球到火星這如此長的距離上,若探測器在地火轉移軌域附近存在1千米的高度誤差,那麽它抵達火星時可能會產生高達10萬公裏的距離誤差。因此,若探測器的時間精度無法達到千分之一秒的精度,其結果將不僅僅是與火星失之交臂,而是差之萬裏了。由此可見,在深空探測任務中,時間的精確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祝融號火星車 (圖片來源:公眾號航空知識)

隨著芯片等量子物理的出現,電腦、手機順勢而生,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類只有控制在微秒甚至更高量級的時間,才能去更細致地研究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的特性。正如利用尺子測量,若其精確度未達到公釐級別,則無法對更小尺度的物體長度進行精確測量,進而無法深入研究其內部更細微的物理內容。因此,只有將時間的精確度提升至一定水平,我們才能探究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性質及其壽命。

在國防領域,當前一些洲際飛彈的最高速度已達到26馬赫,相當於每秒800公尺。若我們的反應時間出現0.3秒的偏差,(即一眨眼的工夫,人類眨眼的時間在約200毫秒到400毫秒左右),飛彈可能會偏離預定目標2.6公裏。為了成功攔截此類飛彈,對時間精度的要求必須達到萬分之一秒。這種攻防之間的較量凸顯了時間精確度的重要性。在現代資訊化戰爭中,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原子鐘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原子彈。

原子鐘如何工作?

銫-133原子基態超精細能階躍遷時放射線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被定義為一秒的時長。這一定義的實作裝置被稱為銫原子噴泉鐘,它亦被視作人類活動時間的標準。所有涉及時間測量的儀器均需以這種原子鐘為基準進行校準。

那麽,這種鐘與先前的鐘有何區別呢?我們稱它為冷原子鐘,而先前的大多數原子鐘屬於熱原子鐘。在冷原子鐘中,我們利用雷射冷卻技術將散逸的原子冷卻成一個緊密的原子團。隨後,透過將原子團向上拋投並使其下落,便能夠探測到原子鐘的效能。

原子的上拋和下落運動類似於噴泉的迴圈,因此這種裝置被稱作噴泉鐘。它構成了現代時間計量的標準,與其他型別的原子鐘存在顯著差異。我們機構研發的首台彩色原子噴泉鐘的主要特征在於其龐大的體積,大約需要占用一個約30平方米的潔凈實驗室空間。該裝置對環境和房間條件的要求極為嚴苛,然而其效能已經能夠確保在三千萬年的時間跨度內誤差不超過一秒。

冷原子光鐘的精確度超越了噴泉鐘兩個數量級,未來有望成為我們時間基準的新標準。其原理基於光頻,與先前的微波頻率標準不同,它采用一台超窄線寬雷射器取代了微波諧振腔,利用這種雷射激發原子。

原子鐘的運作機制相對簡潔,其核心在於利用原子作為基準物質,構建一個類似電子振蕩器的裝置,該裝置能夠產生特定頻段的微波頻率以激發原子。當振蕩器產生的電磁波頻率與原子固有的振動頻率相匹配時,原子將經歷「能階躍遷」。這一現象表明,振蕩器發射的頻率與原子的共振頻率相一致,我們便可以將這一頻率作為原子的共振頻率來使用,這構成了原子鐘運作的基本原理。

原子鐘的工作物質並不是特定的一種或者一類,最常用的是氫原子、鋁原子,還有銫原子、鍶原子,它們都可以去制作不同的原子鐘。

評估原子鐘效能的兩個核心指標是頻率穩定性和頻率準確性。穩定性是指原子鐘輸出訊號頻率波動的程度,而準確性則描述了輸出訊號頻率與既定標準值之間的匹配程度。以射箭為喻,原子鐘既穩定又精確,類似於在射箭時準確命中靶心,這代表了準確性;而所有射箭結果均集中於靶心附近,則體現了其穩定性。

原子鐘的型別繁多,其中氫原子鐘采用氫原子作為其工作介質。氫原子具備穩定的能階躍遷頻率,使其成為高精度時間測量的理想選擇。此外,銫原子鐘、銣原子鐘以及鋁原子鐘等亦是常見的型別,這些原子鐘不僅體積小巧,而且工程化程度高。

原子鐘的套用領域

在天文學中,原子鐘可以精確測量天體的位置和運動。透過對來自遙遠天體的訊號進行高精度時間標記,科學家能夠更準確地計算天體之間的距離、相對運動速度等,為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數據支持。

在衛星導航系統中,原子鐘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其精度決定了導航系統的定位和授時精度。高精度的原子鐘能夠使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更加準確,為人們的出行、航空航海等提供更可靠的導航服務。在未來人類深空探測中,隨著人類探索範圍不斷擴大,對導航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原子鐘可以在遙遠的距離上保持精確計時,為航天器的精確導航提供保障。

在地球科學研究方向,原子鐘透過精確測量時間,對於監測地球的自轉、極移等運動非常關鍵。透過長期的時間測量和對比,可以研究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地極的移動等現象,為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等領域提供基礎數據,幫助科學家理解地球內部結構和地球動力學過程。原子鐘還可以幫助測定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等,為地質科學和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結語

隨著5G技術的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中國也開始研制小型的芯片型原子鐘。這種原子鐘的體積只有硬幣或者手指大小,十分輕便。未來,期待它可以被套用到更多場合和領域。

編輯:皮光宇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陳江(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