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我生在龍年·新春系列特稿② | 王丕智——我們的青春和故事都很長

2024-02-12辟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彤

在城陽區環城北路,有個炎黃書畫院,推門進入,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墻壁上滿是書畫作品,書架上擺著一本本古籍。

一卷大紅色的空白畫軸平鋪在桌案上,此時的王丕智右手緊握墨筆,他的目光清澈而專註,緊接著,一個大大的「龍」字躍然紙上。「我屬龍的,今年整六十了。」王丕智笑著說道。而他筆下的這個「龍」字,似乎一筆一劃都蘊含了他幾十年來對人生、藝術的思考和感悟。

王丕智今年六十歲整,在工作室裏與他剛寫的「龍」字合影。

1964年8月,王丕智出生於當時的嶗山縣城陽公社西郭莊村。生他那年,他的父親已經47歲,老年得子,寶貴得不得了。那個年代,家裏面很窮,但父親為人善良正直,人緣也好,全村人湊錢給王丕智買了一把「百家鎖」,希望他一生平安健康。「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我,僥幸錯過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但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簡單,也從來沒覺得苦,回憶起童年,還是滿滿的幸福。」

這是七個月大的王丕智。

王丕智從小喜歡畫畫兒,也頗有天賦,這一點隨了他的外公和舅舅。小學三年級學了【神筆馬良】那篇課文後,他便愛上了畫畫兒。「那時小,喜歡照著連環畫和年畫來畫,慢慢地就學會了創作。」1976年,王丕智12歲,繪畫才能日益顯現,父親想要著重培養他,於是托人將他送去了市北的美術學校。「這是個業余學校,我每天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半間上課。」

那一年,王丕智剛上初中,當時從嶗山縣城陽公社到市北,交通工具就是自由車。每天放了學,他便獨自一人騎著自由車往美術學校趕,路途通常需要三個半小時。學習兩個小時,九點半再往家趕,到家已接近淩晨一點。這樣的狀態,王丕智風雨無阻堅持了三年,在那裏,他練就了較為紮實的國畫基本功。

這是12歲時的王丕智小學畢業後留下的紀念照。

初中畢業後,王丕智考在山東工藝美術學校,但因一千多元的學雜費家裏湊不出來,他只能無奈放棄。之後的那些年,憑著一股勁兒,他多方拜名師學習,加上自己的天賦和悟性,書法和繪畫水平逐步提升。為了掙錢養家,他還專門找木匠做了個木頭箱子,裝著畫畫用的工具四處奔走,給一些村子畫墻繪和門頭廣告。

「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發展的很快,我也一直在適應時代的發展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王丕智回憶起往事,不由得一笑,他在村裏當過團支書、支部委員,還闖蕩過廣告公司和油畫廠……

王丕智還有一個愛好,是攝影。而他最早接觸相機是在1985年。「那時我三叔在美國發展,有一次回來,送給我一台照相機。」那個年代,照相機是個稀罕物,他自己更是愛不釋手。後來他發現,藝術是相通的,他知道攝影要講究構圖、意境、光感、色彩等,而他也用這台相機給家人朋友留下了珍貴的影像。1995年,城陽已經建區一年,他又托朋友從日本捎回一台照相機,記錄身邊的變化,如今這些珍貴的照片成了城陽這個城區開發中難得的珍貴資料。

王丕智練習書法、繪畫幾十年間從未間斷過,隨著自己的生活穩定下來,一有時間就全國各地寫生,中國的名山大川他幾乎都走遍了,其繪畫藝術融眾家之長,筆墨豪放、氣韻生動,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也逐漸被周邊的人所熟知和認可。現在的他是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巡展,獲得過中日水墨展優秀獎、山東省第四屆寫生展優秀獎等數十項榮譽,中國郵政還為其山水畫作品出版發行了郵冊。

2016年在安徽宏村寫生時的王丕智。

「我最感謝的人就是我父親,要不是老父親想盡一切辦法送我去讀書,我也不可能接觸到藝術。還有鄉親們也幫過我不少,可以說,是父親和鄉親們一起將我送進了藝術大門。」王丕智回憶說道。幾十年來,他始終心懷感恩,不斷向社會捐贈書畫作品,為社會公益事業盡一份力。2008年汶川地震,他參與慈善公益捐助、拍賣活動20多場次,所籌集的善款全部捐贈給了災區。「這些年來捐贈出去的書畫作品的數量我也不記不清了,也沒想過去統計。因為在我看來,我能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轉化為實實在在能夠幫助到別人的力量,這是我的榮幸,更是我的幸福。」2015年,王丕智被授予「全國助幼愛心形象大使」稱號。

這些年來,王丕智畫的最多的就是山水畫。他說山水畫裏不僅有祖國的山川林木,也有自己這一路成長和奮進的軌跡。這一路上雖說也經歷過曲折,但更多的還是陽光與幸福。「那些艱苦而純真的年代已走遠,但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我們最為難忘的芳華。雖說現在的我們不再年輕,但我們的故事很長,我們的青春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