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韓媒:寧德時代被美國施壓還賺了,韓企投資美國怎麽反要虧?

2024-04-25辟謠

(觀察者網訊)

南韓【北韓日報】4月23日描繪了這樣一幅對比強烈的光景:面對美國施壓和電動汽車消費放緩,寧德時代第一季度仍取得近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5.6億元)的凈利潤;大舉投資美國的南韓電池企業卻受到市場需求減少沖擊,預計今年將出現巨額赤字。報道由此反思並探究起這一中國電池巨頭的「領先秘訣」。

報道稱,本月15日,寧德時代公布第一季度業績後,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價在一天之內暴漲了4.6%——在美國嚴厲的對華限制下,該中國企業一季度仍實作營業總收入797.7億元,凈利潤105.10億元,毛利率達到了26.42%,環比再增0.76個百分點,重回近兩年來的高位。報道說,這讓南韓電池行業「為之震驚」。

2023年12月7日,上海,中國國際海事技術展覽會,寧德時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韓媒稱,自去年年末以來,南韓電池企業就受到電動汽車市場暫時停滯的影響。南韓【亞洲時報】指出,作為寧德時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對手,南韓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今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大幅下降75.2%,降至1573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31億元),銷售額為6.1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23.71億元),同比減少29.9%,兩者都低於市場預期。若不計入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提供的稅收減免,LG新能源前三個月實際虧損31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7億元)。

南韓動力電池制造商SK On更被預計今年將出現數千億韓元的赤字,意味著該公司很有可能連續9個季度出現赤字。根據南韓NH投資證券的計算,即使算上IRA提供的867億韓元稅收減免,SK On母公司SK創新第一季度電池部門的營業虧損仍估計有4231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34億元)。【亞洲時報】稱,在需要巨額資本投資裝置的情況下,母公司和子公司都為負債而憂心忡忡,SK創新股東們在今年3月的股東大會抱怨了SK On的持續虧損。

相反,寧德時代卻一路「高歌猛進」,不僅去年的銷售額超過了南韓三大電池公司(上述兩家與三星SDI)的總和,今年的整體前景也很被分析師看好。報道說,從反映全球證券公司的平均預測值Bloomberg Consensus數據來看,寧德時代今年的銷售額將上升6%,營業利潤將上升25%,雙雙重新整理歷史最高紀錄。尤其是今年以來,不僅在中國國內,寧德時代在海外市場上也超越LG新能源,穩居占有率第一名,海外銷售額比率為35%。

今年3月,南韓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釋出統計結果顯示,寧德時代1月在海外動力電池市場的占有率(25.8%)首次超過LG新能源(24.4%),位居榜首。此後,寧德時代守住了這一寶座。從SNE Research本月中旬釋出的數據可以看出,在1-2月的海外動力電池市場,寧德時代的占有率達26.3%,超過了LG新能源的25.3%。

「在美國牽制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崛起的情況下,寧德時代進擊的秘訣是什麽呢?」對此,【北韓日報】23日報道總結為這幾點:供應鏈、研發投入和市場戰略。

報道說,除了價格普遍低廉的磷酸鐵鋰(LFP)電池,寧德時代最近還擁有了原本南韓占據優勢的三元鋰(NCM)電池的技術能力,且報價比南韓企業便宜20%-30%。在全球三元前驅體(正極材料的主原料)市場上,中國占80%以上,寧德時代的子公司邦普迴圈約占10%。寧德時代還取得了全球氫氧化鋰產量排名前三的企業天宜鋰業25%的股份。

報道指出,這是因為早在中國政府大力補貼新能源產業時期,寧德時代就擁有了鋰、鈷、鈷等主要原料的穩定、垂直供應鏈,在價格競爭力上無人能及。即使最近鋰等原料價格下跌,由於具備垂直系列化,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不大,尤其在電動汽車需求「停滯期」,價格競爭力發揮著更大的影響力。

能賺錢,寧德時代更舍得為研發「砸錢」。報道稱,寧德時代去年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為3.493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83.7億元),高於南韓三大電池公司的研發費用的總和,即2.474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0億元),研發人員也達到2萬604人,超過LG新能源全體員工的人數(1萬2166人)。

此外,從戰略上集中攻占歐洲市場也是其成功的秘訣。在美國市場遇到阻力後,寧德時代便轉向歐洲奔馳、大眾、奧迪、寶馬、保時捷等車企集中銷售NCM電池,其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0.6%上升到去年的35.1%,南韓三大電池公司在歐洲的占有率從2021年的70%減少至50%。

2024年3月6日,南韓首爾電池儲能展覽會期間,LG新能源展示電動汽車電池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報道補充,韓企很長一段時間未涉足LFP電池,但為了實作大眾化,特斯拉、現代汽車、奔馳等已紛紛選擇在中小電動汽車上搭載LFP電池,這一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為寧德時代提供了助力。

與此同時,【北韓日報】提到,南韓電池企業因在IRA法案刺激下制定了數十萬億韓元的大規模赴美投資計劃,面臨現金無法流入的青黃不接時期。LG新能源去年在裝置投資上的投入就達到了1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26億元),其中大部份都投入了美國。

只是IRA的最終落實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彭博社早些時候指出,該法案簽署一年有余,美財政部進行了三輪規則制定卻仍未確定最終指導意見,這向這一新生事業所急需的私人投資者發出了混雜的訊號,也讓汽車制造商感到沮喪。不少南韓電池材料企業此前據報紛紛放緩赴美建廠步伐。

另一方面,韓媒發現,在成為中國車企出海據點的歐洲市場,去年電動汽車銷量去年首次突破200萬輛,呈現出大幅擴大的趨勢。對此,SNE Research代表金光柱(音)表示:「南韓電池業界能期待的是歐盟加強對中國產電池的限制。如果中國企業在歐洲進一步做大餡餅,日本松下等公司可能會透過專利訴訟阻止其發展。」

針對IRA這類別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實施的貿易保護舉措,中方已經多次就此闡明立場。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3月28日表示,全球產供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霸淩,保持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也是包括美方在內各方的共同責任。中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靠的是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絕不是靠所謂補貼來支撐保護。說到補貼,美方卻透過包含有關稅收減免舉措的IRA及其實施細則,扭曲公平競爭,擾亂全球產供鏈,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經濟原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敦促美方及時糾正歧視性產業政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