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郭禦風:國產CPU如何既自主可控,又實作生態繁榮?

2024-03-06辟謠

【文/觀察者網 呂棟】

CPU是電腦和伺服器的核心處理器,在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國產CPU的發展牽動人心。

長期以來,為爭奪CPU發展的主動權,國產CPU領域形成了X86、ARM、RISC-V、LoongArch和SW64等多條指令集路線並進的局面,背後則是華為、飛騰、海光、兆芯、龍芯和申威等多家CPU研發企業。

隨著地緣政治局勢演變和數位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擺脫CPU等高端芯片進口依賴愈發緊迫。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未來國產CPU產業將如何發展,多路線並進的局面會不會改變?另一方面,國產CPU長期以自主可控為核心任務,但真正想成長壯大,繁榮生態必不可少。面對國外巨頭的強勢地位,國產CPU又該如何破解生態難題?

就這些備受關註的話題,觀察者網在今年兩會期間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飛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禦風。他認為,國產CPU技術收斂肯定是長期方向,最終肯定會聚焦,因為不同技術路線將造成很多重復投入或力量分散。「自從去年兩會我提出相關提案之後,一年時間來看,市場上已開始形成集聚效應。」

這一說法確實有例可循。去年7月,華為和中國電子宣布合並鯤鵬生態和PKS生態,共同打造同時支持鯤鵬和飛騰處理器的「鵬騰」生態。這意味著,同屬ARM路線的鯤鵬和飛騰,開始在生態建設上走向融合。

在郭禦風看來,技術路線最終的收斂方向還是要看市場選擇,因為只有得到市場驗證和認可才是成功的。但他同時也指出,如果只交給市場,技術路線收斂的過程將會非常漫長,因此應該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作用,政府可以做一些引導。「總之,我認為信創產業技術收斂的趨勢會一直持續推進下去。」

全國政協委員、飛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禦風

對於CPU產業的發展來說,技術或者說芯片效能的提升至關重要。但另一方面,與之適配的軟體生態最終能否繁榮,關系到一款CPU能否發展壯大甚至生死,這一點英特爾、微軟等美國企業已經做了示範。

「我們作為資訊工業鏈的底端,只有不斷豐富國產芯片的生態體系,才能展現出技術優勢。所以我們不僅要做好技術產品,還要關註生態建設,讓國產基礎軟硬體上的產業和生態之花更加茂密、繁榮,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芯’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增強我們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郭禦風對觀察者網說道。

單從時間線來看,國產CPU的發展歷程已長達數十年,目前逐步實作了「從無到有」、「從不可用到可用」的突破,但尚未形成豐富的軟體生態,這也對國產CPU從「可用」邁向「好用」形成了羈絆。

國產CPU壯大生態、追趕先發者的難點到底在哪?

在郭禦風看來,難點之一是傳統國外生態體系的壁壘,比如英特爾和微軟構築的Wintel體系,擁有全球最龐大的生態支持,「這是最大的難點,這種壁壘讓不同國產技術路線無法繼承和復用歷史資產。重新去開發,又會讓歷史負擔變得很重。」

「另一方面,國外生態已經比較成熟,因此它不僅有歷史資產,同時也在快速往前走。我們在補課的過程中,他們還在往前跑。這個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我們和他們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就像滾雪球一樣,雪球越大滾起來越快,越小滾起來越費勁。」他說道。

第三個原因可能和人才培養有關。郭禦風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提到,國內高校的課程體系、教學用機、電子教室等基礎設施,仍主要是基於國外的軟硬體環境,例如intel處理器、Windows作業系統、Oracle資料庫等。而眾多關鍵行業已普遍開始使用自主研發的國產軟硬體產品,導致企業仍需花費高昂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對校招員工進行系統培養。

國產CPU已形成多條路線並進的局面

對於這些擺在面前的難題,國產CPU如何找到破局之道?

郭禦風認為,一方面要走主流生態技術路線,「因為你期望以國內相對還不是那麽成熟的技術體系,去另辟蹊徑把產業生態立起來,這個成功率還是非常低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走開放技術路線,「生態不是一家做的事,一定要吸引更多的生態夥伴進來一起打造生態,才可能有活力,才可能成長壯大。」

在他看來,推動國產生態繁榮的第三個措施是要把生態培育工作前置。「我們要加強產學研合作,要把我們國產技術體系盡早植入到學生培養過程中,讓他們在校園學習期間就開始熟悉,這樣在未來實際工作中,他們就更容易去從事國產CPU的創新工作,一起來參與到生態建設過程中。」

當前全國兩會仍在進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新型工業化成為會上的熱詞,而這又和CPU乃至整個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展望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該如何邁向高品質發展?

郭禦風認為需要從幾個方面著力。首先是加強相關產業的產業鏈協同和融合,因為產業鏈龐大復雜,所以協同融合非常重要。第二個方面,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需要套用場景來牽引,它本身是一個快速叠代的產業,就是用的越多、發展越快、更新也就越快,所以希望有更多的場景和套用來牽引產業的發展。

「第三個方面是從積體電路產業的特點來看,它是一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因此需要持續加大投入。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產業,而是需要長期積澱和逐步叠代發展的產業。在發展上,我們需要保持定力和持續投入,人才方面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吸引高水平的新鮮人才進入,產業才能夠具備更好的潛力和發展前景。」他說道。

為此郭禦風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針對積體電路產業人才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需盡快構建匹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品質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加強高品質人才體系化培養的政策制定,吸引人才流向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提升高校、畢業生等各方投身國產芯片事業的積極性;二是在培養方向上堅持深度和寬度「兩手抓」,培育新質勞動力;三是加速教育基礎設施國產化行程,厚植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土壤。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