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一個月漲粉30萬,「95後」博主回農村教人種地走紅

2024-06-27辟謠

來源:九派新聞

每年逢油菜花開,康佳僮幫奶奶把菜種好,讓老人在家有菜可吃,再隨家鄉人去哈爾濱當泥瓦匠。後來,奶奶年紀越來越大,他決定留村照顧奶奶,過返璞歸真的務農生活。今年6月,這個埋藏四年的想法得到落實,其抖音帳號@初學務農者 拍攝的「如何幹農活」系列走紅。

與九派新聞交談時,康佳僮身邊是密集的鳥叫蟲鳴,他稱這讓他睡得安心。他今年27歲,外出打工經歷已有12年,幹過泥瓦匠,在理發店給人洗過頭,菜市場賣過菜。他直言不習慣城市的作息與飲食,開始掉發與失眠後,越發想回到農村。

今年油菜花開後,他沒再出門打工。為賺錢,自己摸索著拍短視訊。

裝置是一部6年前購買的千元手機,畫質不夠清晰,記憶體也不夠。每次拍攝前,他要把上一段視訊釋出,原視訊刪除後,才有記憶體繼續拍攝下一條。盡管如此,短短一個月,他的帳號突破30萬粉絲。視訊中,他教人鋤草,如何挑扁擔滴水不漏,如何放牛、喚牛、釘牛等。

康佳僮在農村摘蘿蔔。圖/受訪者提供

村民不解,說他「年紀輕輕的,天天在家打魚摸蝦!」康佳僮不在意。他的視訊下方,更多人留言支持,「爸媽種地供我上學,我在學校學種地」「終於刷到了我這個階級該刷的東西」。

面對爭議,康佳僮寫下一段話:「父母辛苦供我們讀書上大學,是為了我們過更好的生活,希望我們都能跳出農門。生活的基礎離不開柴米油鹽,各種蔬菜在自然生長下是什麽形態、氣味、味道,都是要花時間去體驗,去觸摸,去品嘗。不管是城裏還是鄉裏,都應該有學農務農的機會,透過實踐得到一雙分辨(食物)好壞的眼睛,更好地生活。」

以下是他的自述:

【1】從小跟著奶奶長大,想留在家照顧她

我3歲就跟著奶奶,她那時70歲,已是年邁。我懂事起就喜歡幫她幹農活,她曬谷,我踢谷、牽袋子,邊幹奶奶邊誇我,我越幹越有勁。長大後我才明白,這就是「戴高帽」——把你說得開心,就喜歡幹活。

我不到10歲就會用牛犁田。先用板子裝在牛身後,我站在板子上,把牛的尾巴拉著往後傾。家裏種棉花,我也會捉蟲、除草,每天作業寫完就幹農活。

拍抖音教人幹農活這件事我特別熟,關於農學技巧,我不看教科書,也不在網上看別人的經驗和資料,主要就是向奶奶這位95歲的老農人請教。

我沒想到帳號會這麽快火起來。此前我一直是個喜歡在各個平台記錄生活的人,之前有三次流量很好的時機。

最早是2019年,當時我在外打工七八年,回來覺得農村哪裏都好,開始拍地上長的各種草,介紹草的名字、特征,漲了三萬粉絲。當時每天開啟私信都有兩百多條,網友以為我是世外高人,是神醫,開高價讓我開藥方,我不是為賺錢居心不良的人,一一拒絕這些要求,我覺得基本的良心和底線一定要守住。

後來我繼續出去打工,沒再拍視訊。去年,我和姑媽們一起去接奶奶,看到她們母女三人年輕時的合影,我想重現照片裏的場景,記錄40年的變化,又獲得了一些關註。

第三次是去年村裏下凍雨,村民背著簍子、蛇皮袋,走在冰凍的路上去打年貨,大家也很喜歡看。再就是這次,拍「怎麽做農活」突然火了。

康佳僮和村民打年貨。圖/視訊截圖

今年過完年,又到該出去打工的時候,我和奶奶告別,奶奶看著院墻楞了半天,一言不發。後面我又看到奶奶在空地上鋤草,說是準備自己種菜,因為街上太遠了,手裏有錢也不好去買,看到這個畫面我百感交集。

我想留在家裏不是段子,也想透過互聯網賣點自產的農副產品,我有信心做好這件事。但當時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沒有合夥的同伴,只能單打獨鬥,二是沒有裝置,此外,還要辦一些證明,我也不是很懂。

現在這三個還沒有全部解決,但我仍實作了當初的想法。我在外面打工時,收入好像還沒有目前高。

康佳僮教如何挑扁擔。圖/視訊截圖

【2】想展現傳統牛耕技術,找不到會耕地的牛

我15歲就離開村子去哈爾濱打工,家鄉湖北孝感很多人在那邊做泥瓦匠。大夥通常是清明後出發,那時家鄉油菜花開了,祖墳也上完了。

第一次出遠門是興奮的。我記得很清楚,我那時沒坐過火車,那一趟T182列車,坐28個小時才到哈爾濱。火車發動之後,沒到兩小時我就開始想家。

我們打工的地方是城中村,雖然也是村子,但我就是覺得哪兒都沒有家鄉好。放假時,我經常花一塊錢坐公交車逛哈爾濱,去中央大街看紀念塔,去松花江看人遊泳,江對面就是太陽島,需要買門票坐纜車,我舍不得坐,就看著人家玩。

有一個情節我很難忘,在中央大街一棟很高的商場裏,有人在正中間拉小提琴,拉的是情深深雨濛濛的調兒。我小時候從沒見過這些,那是一種藝術的美。

我給人洗過頭,在菜市場賣過菜,工廠和寫字樓都打過工。我適應不了城市的上班時間,動不動要熬夜,吃得也很不健康。後來我掉頭發,精神也不好,那時候我就問自己,不健康你賺錢是為什麽?回到村裏後,我聽到蛙叫蟲鳴倒感覺寧靜,夜晚又黑,睡得很踏實。

康佳僮教如何鋤地。圖/視訊截圖

村子裏,不管是四五十歲,還是七八十歲的人都在刷短視訊,但他們並不看好我,說我既沒口才也沒才藝,誰會看我的視訊。我去看溝裏的魚,被說「年紀輕輕的,在家打魚摸蝦」,我不同他們解釋,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現在有了關註也有苦惱。農產品的生長都是長周期,但視訊要高頻率更新,感覺很困難,像在「等米下鍋」。

我最想把傳統的牛耕技術展現出來。牛如何保養,牛棚怎麽搭,怎麽教牛犁田,怎麽走直線,怎麽轉彎。牛耕技術完全無公害,不破壞環境,不利用汽油資源,非常值得記錄傳承。現在的困難是,找不到會耕地的牛,傳統的耕地農具也沒人用,村民都當柴火劈去燒了。農村以前貼對聯期望「六畜興旺」,現在也很少有人養這麽多牲畜了。

我仍是一個人,想完全還原所有農耕技巧很困難,不過記錄農學本來就是一件值得的事,希望有相同想法的人也回農村記錄,傳承老農人的技藝。

記者: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