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傳統技藝「集群化」賦能鄉村旅遊

2024-01-04辟謠

陜西安康石泉中壩作坊小鎮:傳統技藝「集群化」賦能鄉村旅遊

中壩作坊小鎮夜間開展的民間舞蹈火獅子表演 石泉縣文化和旅遊廣電局供圖

散落在民間、鄉村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寶貴資源。中壩村是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後柳鎮最偏遠的高山村之一。過去,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因素,中壩村群眾靠農耕辛苦勞作但收入十分有限。90%的青壯年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村裏以兒童、婦女和老人為主。

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中,中壩村結合自身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先後建成旅遊接待服務中心、文化娛樂廣場、生態停車場等旅遊基礎設施,圍繞村內兩湖建成千米水街、瓜果采摘園、帳篷營地、自由車俱樂部和山寨「狩獵」等旅遊服務計畫,又成功打造出72個傳統手工作坊,使中壩村成為集非遺傳承展示、體驗和旅遊休閑、度假觀光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讓原本靠天吃飯的小山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熱門「打卡」小鎮。

七十二作坊「集群化」展示傳統技藝

歷史上,中壩村市肆發達,有多家油坊、酒肆、鐵匠鋪等傳統作坊。很多村民對此不僅有清晰的歷史記憶,還繼承了多種傳統技藝。

在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遊發展的推動下,2016年,中壩村村民陳國盛統一租賃小鎮店鋪,成立了巴人文化旅遊公司。按照「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的思路,建成以秦楚農耕文化為代表的72個傳統手工藝老作坊,並引入公司制、合作社等。他們一方面聘請當地優秀手工藝人到作坊工作,或簽訂生產合約按產量提供薪資;另一方面尋訪省內外優秀非遺傳承人進駐中壩作坊小鎮,進行非遺展示展演和產品銷售。

遊客在一個個作坊內,可以體驗麻糖制作、古法榨油、草鞋編織等的制作過程,沈浸式體驗感強。同時,小鎮還建設了「石泉庖湯會」「鬼谷子傳說」等傳承基地,引進李佩今等地方文化名人成立非遺工作室等,透過多種手段打造出集技藝類非遺傳承傳習、研究研學、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傳承鏈」「產業鏈」和「服務鏈」。

特色活動、研學課程讓旅遊更有內涵

吃「庖湯」是陜南山區獨具特色的傳統年俗。「漢水庖湯會」是石泉縣依托陜西省級非遺計畫「石泉庖湯會」打造的以地方漢水文化和年俗為主要內容的品牌文化旅遊活動。

中壩作坊小鎮將此項活動引入其中,恢復了傳統百桌吃庖湯習俗及說菜、酒歌等禮儀。同時,融入「采蓮船」「打連錢」等傳統舞蹈,增加「石泉火獅子」「花鼓坐唱」等表演計畫,策劃推出了古裝快閃、歌王選拔賽等具有現代感的文化活動,讓「庖湯會」成為跨年文旅盛會。與此同時,農產品展銷、非遺集市、自由車騎行賽等活動叠出,創造了旅遊活動「冬季不冷」的「中壩現象」。

此外,為推進研學產業發展,小鎮依托各作坊、陳列館等,以省內大專院校學生和市縣中小學生為主要客群,常態化舉辦非遺手工技藝研學活動。透過「看、學、做」的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課程內容,增強研學活動的持續性、體驗性和示範性。如今,中壩作坊小鎮已成為全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生活場景+文化傳承」夯實小鎮產業

中壩作坊小鎮秉承「村為鄉本,文是鄉魂」的發展理念,透過「非遺傳承+鄉村旅遊」的建設、營運模式,以非遺傳統技藝為看點,以「集群化」管理運作為手段,不斷放大傳統技藝的觀賞性和體驗感,打造出適宜遊客參與、體驗、消費的多元化文旅業態,破解了傳統手藝人個體力量薄弱、靠單打獨鬥很難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困境,改變了近些年主題小鎮建設因空心化、同質化、地產化導致的「門可羅雀」現象。

近年來,到中壩作坊小鎮的遊客數量持續增長,小鎮建立起產、學、研相結合的非遺「產業鏈」,美譽度與影響力不斷提升。

2020年,中壩村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此外,中壩作坊小鎮還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陜西省旅遊示範村、陜西省文化產業「十百千」重點工程文化產業重點園區、能工巧匠創業孵化基地等。小鎮還被命名為陜西省非遺就業工坊,小鎮的旅遊減貧案例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百大案例;2022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特色小鎮優選計畫;2023年經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省級非遺特色示範街區。小鎮周邊,近千群眾依托小鎮實作就業創業,人均年收入約2.5萬元,為推進鄉村振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永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立足於生活場景培育和文化傳承這一核心宗旨,中壩作坊小鎮透過企業化營運,把傳統手藝人聚集在一起,以先進的管理經營方式增加收入,透過舉辦「漢水庖湯會」、民俗展演、非遺集市等活動,在鄉村文化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形成了技藝類非遺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陸紅雲)

來源: 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