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千年前織錦仍然光澤閃耀,原來那時「中國制造」已閃耀世界

2024-06-13辟謠

身長雙翼、張開大口的黃琴酒器,動物圖案一一對稱、歷經千年依然光澤閃耀的錦緞,將文字轉化成回環幾何圖案的彩色釉磚……今天下午,「古波斯的榮耀——伊朗文物精華展」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啟幕,匯集來自伊朗國家博物館、高爾甘考古博物館、拉什特博物館、波斯波里斯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館)270余件精美文物,包含建築、雕塑、錢幣、陶瓷、玻璃、金屬、書法、繪畫、織物等多個品類。觀眾會發現不少伊朗文物依然影響著當今的審美,其中不乏各類中國元素,見證絲綢之路對文化互鑒互融的歷史意義。明天起,展覽將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出至今年10月7日。

有翼獅金來通(簡工博 攝)

走進被介於深藍色與紫色之間的「波斯藍」色包裹的展廳,目光很容易被閃耀的金器吸引。一件金色酒具,造型前端是一只獅子,雖然前腿規矩地趴著,上身卻挺直,張嘴伸舌。最特別的是獅子的前腿後部生出一對揚起的雙翼,護住後身演變的巨大杯子,杯身飾有平行的凹槽線,頂端還有一圈蓮花圖案。

這件有翼獅金來通高22.5厘米,寬21厘米,口徑為13厘米,底徑19.5厘米,重達1897克,目前為伊朗國家博物館所藏。「來通(Rhyton)」一詞為希臘語音譯,一般是指下部留口的角形酒杯,被認為可能源於人類最早用動物角制杯飲酒的習慣,公元前2000年開始就已出現,逐漸流行於從愛琴海到西亞的廣闊區域,發展出不同制作材料和更精致的造型,使用來通飲酒的畫面經常出現在壁畫中。

細看文物,獅腿肌肉線條明晰,表情豐富,頸部和胸部覆蓋的鬃毛細密繁復,與雙翼上同樣細致的羽毛造型截然不同。這件誕生於公元前500—前45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來通,獅子前肢肌肉刻畫方式為阿契美尼德藝術所特有,雙翼飾貝殼紋則可追溯到洛雷史坦金屬藝術。「從阿契美尼德到薩珊王朝構築了伊朗藝術的輝煌時代。這時期伊朗文化特色越來越清晰,起源於地中海區域的來通酒具與自己文化特色表達相結合。」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研究館員王樾介紹,動物形象是伊朗文化很重要的元素,「草原文化對動物的認識、理解和共情與農業文明不同。」

瘤牛陶來通(簡工博 攝)

這樣獨具特色的動物形象在此次展覽中隨處可見。一件瘤牛陶來通,來自約公元前1150年-前850年鐵器時代,陶制的牛昂首挺立,開口藏在雙角中間的頭頂處,耳朵上還套著圓環;另一件動物青銅香爐造型是一只翹起尾巴的貓,來自公元12世紀塞爾柱王朝,細看通體鏤空的花紋,竟藏著猛獸追逐兔子的圖案,脖頸處也有鳥的紋路。

貓形香爐的鏤空圖案藏著更多動物(賴鑫琳 攝)

這些獨具特色又瑰麗奇異的形象,至今仍產生著巨大影響。一件高浮雕有翼神獸青銅飾板來自公元前850年-前550年的鐵器時代,板上雕有一對男性人面羊身、長有雙翅的形象,下方則是一對女性頭像獅身、同樣長有雙翼的形象。這樣的形象在如今不少奇幻電影、動漫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而一只約公元前585—前539年埃蘭時期的嵌瑪瑙金手環,末端被設計成兩個公羊頭,手環上則以金珠焊連而成的聯珠紋帶進行裝飾。這是伊朗高原金器的特色,也體現出當時金粟、鑲嵌等細金工藝的成熟與精良,至今仍出現在大量當今飾品設計中。

幾何圖案是當今設計最常見的元素之一。映像而立的神獸、成對出現的羊頭圖案……對稱圖案是伊朗文化的一大特色。古波斯數學發達使得幾何圖案當時就已十分常見並別具內涵。一幅來自公元14-15世紀帖木兒王朝的幾何庫非體銘文釉磚,看似回環的幾何圖案,其實是將一句話的文字化作圖案而成。

幾何圖案其實是文字(簡工博 攝)

走在展廳裏,一組匯聚公元前550年到公元632年不同時期伊朗銀幣的巨大裝置讓人駐足,這些錢幣是上海博物館從自己的館藏中整理展出的,錢幣正面圖案對應著當時的國王。公元前後,到達被漢朝稱為安息的古代伊朗帕提亞王朝的中國使節發現當地錢幣不同於中國方孔圓錢,於是將這樣的形象記錄下來。文字與實物呼應,證明漢代中國和伊朗就已有交流。此次展覽的互動產品也以此為靈感:近年來倍受歡迎的印章變成鋼印,在紙上留下錢幣的浮雕圖案。

歷代國王作為圖案的古波斯錢幣(簡工博 攝)

展覽上「中國元素」十分常見。花青地白的青花瓷圓盤上,是蓮花、牡丹和飛翔的鳳凰圖案,卻是在伊朗西北部的艾爾達比勒城的寺廟發現的。這裏收藏了大量的中國瓷器,不少背後還鐫刻當地文字的敬語,見證了古代中國和伊朗的貿易關系。

幾件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唐代錦緞,歷經千余年依然光澤閃耀。三片錦緞上的對鴨紋、聯珠對鳥紋和對羊紋,動物形象全部成對出現。「有機質的文物很不好保存,但吐魯番特定的氣候條件讓這幾件文物保存完好。」王樾介紹,圖案元素是典型的薩珊時期伊朗風格,「魏晉至唐代,絲綢之路是很熱鬧的,伊朗文化元素出現在吐魯番乃至長安,甚至日本正倉院也有伊朗風格文物,是透過中國傳到了日本。」據介紹,研究表明因為當時商業上的巨大需求,當時中國有人按對方要求的圖案加工織錦,再作為貴重商品被帶回去銷售。「絲綢之路不但交換商品,更是文化的交流傳播,這對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來說意義深遠。」

吐魯番出土的錦緞依然有光澤(簡工博 攝)

伊朗文化遺產、旅遊和手工業部部長賽耶德埃紮圖拉紮爾加米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是促進團結與和平的一次無私獻禮,講述伊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文明的同時也印證了中伊交往的悠久歷史。相信展覽能夠開啟兩國文化交流、對話的新篇章。

伊朗國家博物館館長傑布拉爾諾坎德表示,伊朗國家博物館曾在2012年參與上海博物館「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的舉辦,此次伊方借展文物規模更大、內容更為豐富。希望本次展覽能為熱愛文化的中國人民提供一個近距離感受和欣賞伊朗文化與文明之美的機會。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本次展覽也掀開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舍定位為「世界文明館」的新篇章。以此展覽為始,上海博物館未來將推出更多的與世界古代文明相關的主題展覽,讓上海博物館成為「世界文明百花園的展示平台」。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賴鑫琳 攝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