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治理利用AI造謠,不妨「用AI對抗AI」

2024-07-27辟謠

近期,多地公安機關公布多起利用AI工具實施造謠的相關案件。6月20日,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域和公交總隊釋出警情通報:有行銷人員為博取關註,使用AI軟體生成「上海地鐵行兇」虛假視訊在網上釋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此外,「西安突發爆炸」「濟南一高層住宅樓起火,多人跳樓逃生」等聳人聽聞又廣泛傳播的「新聞」,均被查實是AI軟體炮製的謠言。造謠的動機主要是獲取互聯網內容平台給予創作者的點選量、閱讀量獎勵,以及為電商平台經營引流等。說到底,還是為了錢。

在不斷叠代的生成式AI技術面前,「眼見為實」「有圖有真相」正在被挑戰。從相關案件看,不法分子利用最新AI技術生產的謠言,足可「以假亂真」,迷惑性極強。人工智慧還能根據傳播渠道特征,實施個人化的謠言生成,並面向特定受眾快速、精準投放,由此造成針對個人或特定群體的誹謗中傷、資訊泄露、危害人身安全等事件時有發生。

對網路謠言治理來說,更大的挑戰在於便利的AI工具大大降低了造謠成本,提升了謠言的數量級和傳播力,造謠呈現出門檻低、批次化、辨識難的特點。檢索互聯網,諸如「圖文創作,AI自動寫文章,單號輕松日產500+,可多號操作,小白輕松上手」「無需洗稿,AI一天100篇原創」之類的廣告文章層出不窮,吸引別有用心者參與其中,也催生了灰色產業鏈加速形成。與此同時,為了核實真假難辨的資訊,相關機構和個人不得不投入人力物力,消耗大量社會成本;一些謠言不僅給受害方造成精神傷害,也對社會經濟執行帶來不小損失。以上種種,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AI技術的「雙刃劍」特征,采取堅決行動,保持高壓態勢,最大程度地遏制不法行為。

要以更有力的手段去病除害。一些互聯網內容平台奉行「流量至上」,放任假新聞、「標題黨」、爭議性話題傳播,為AI謠言的大行其道提供了不良土壤。應該清醒看到,虛假資訊傳播帶來的流量不可能長久,天下也絕不會有無本萬利的生意。平台應首先壓實主體責任,對包括AI造謠在內的虛假資訊傳播迅速辨識並切斷其傳播鏈、利益鏈,進一步最佳化涉及AI內容的流量分發和收益分成機制,壓縮別有用心者生產謠言的牟利空間。有關部門也要依法亮劍,猛藥去屙,嚴厲打擊制造虛假新聞的個人和機構,在網路空間架起禁止AI造謠的高壓線。

要以更快捷的方式「跑贏」謠言。面對AI謠言的精準化傳播、智慧化擴散,不妨探索「用AI對抗AI」。近年來,部份互聯網內容平台已建立辟謠機制,相關部門也協同聯動,快速釋出調查和處置結果,回應社會關切。未來還應對演算法推薦、日常監測、線索收集等技術和機制進一步最佳化提升,從而更迅速、精準地推播辟謠資訊,使更多真實、有價值的資訊「跑」在謠言之前。

要健全法治引領技術向善。如何讓人工智慧循著以人為本和技術向善的方向發展,監管之外離不開法治的保障。目前,中國已頒布實施【互聯網資訊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但針對AI領域的司法治理仍有進一步細化空間。只有透過立法為AI開發和使用劃定基本底線,明確各方權責,才能從源頭防範風險,避免「先汙染後治理」的被動局面。(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吳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