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百麗的七年,一次不該被忽視的轉身|IPO觀察

2024-03-07辟謠

文|任彩茹

編輯|喬芊

2017年7月27日16時,中國最大的鞋企百麗國際以531億港元的價格從港交所退市,創下港交所史上規模最大的私有化交易記錄。如今,它再度回歸,且已經是第二場拆分上市。

近日,百麗時尚(以下均稱「百麗」)又一次遞表港交所,外界都說「鞋王歸來」。從1981年在香港創立至今,百麗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沈浮,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集團市值曾超1500億港元,到2017年以531億港元的價格私有化退市,到2022年、2024年兩次再遞表。

相較退市前,百麗的業績有了明顯好轉: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九個月,實作161億元收入,21億元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2.8%和92.7%,而私有化之前的那個財年,百麗鞋履分部(主要利潤來源)的收入同比下降10%。

回顧退市至今所走過的路程,百麗在招股書中重點提到了品牌矩陣的擴充、渠道的變革以及數位化的影響,這些既是當初選擇退市重整的出發點,也是這些年業績逐漸回升的原因所在。

在互聯網、數位化轉型已經成為普世化語境的背景下,百麗這7年的故事其實沒有太多特別之處,但就像張磊此前說過的,「百麗國際遇到的問題,在中國實體經濟的歷史開發中具有普遍性。」

它背後可對映的經驗,不止於這一家公司的業績結構或商業動態,還包括實體企業紛紛破釜的數位化究竟是什麽,以及PE在「大象轉身」的過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什麽。

比安踏更早的「品牌組合者」

看到百麗所擁有的品牌池,很容易聯想到近幾年身負盛名的安踏。就像過去不少普通消費者在得知FILA、迪桑特甚至始祖鳥的背後都站著安踏時,會發出「原來安踏已經這麽龐大了」的感嘆,相似地,比安踏大10歲的百麗,旗下也已立著一眾品牌了,或許當你在購物中心逛起主打時尚鞋服的樓層時,就已經走進過不少百麗系品牌的門店。

經歷孵化、收購、代理、剝離等動作後,如今,百麗旗下共經營19個核心品牌,包括12個自有品牌和7個合作品牌,整個矩陣被劃分為時尚流行、功能休閑、運動休閑、潮流活力四個定位板塊,價格帶也覆蓋得很全。最為人熟知的可能是BELLE、TATA、STACCATO、BASTO等時尚鞋履品牌,還包括2023年底剛拿下中國獨家代理權的Champion,此外還有Hush Puppies、MOUSSY、SLY、Joy & Peace、Teenmix、73Hours等等。

百麗時尚旗下品牌矩陣(圖源招股書)

所有這些品牌,百麗以或自有、或授權經營、或代理的形式操盤著。不過,按收入占比來算,前五大品牌都是其自有的鞋履品牌,最暢銷的BELLE占總收入的28%左右,前五大品牌合計占比超過六成,這樣的收入分布被百麗視為「對授權經營品牌及代理品牌無重大依賴」。

值得一提的是,安踏擴充品牌矩陣的第一個動作是2009年斥資3.32億元收購「斐樂中國」,在這一維度上,百麗的行動還要更早更快。

1992年,百麗旗下第一個自有品牌BELLE誕生,在千禧年來臨前,它旗下已有4個自有品牌,第一次以授權經營的形式營運品牌,則是2004年的Bata。整體上,從1992年至今,百麗一直以不低的頻率開展著品牌擴充,在上市、退市的節點下也保持了一致節奏。

退市的這幾年裏,百麗旗下的品牌定位悄然變化著。比如,對先前具有類似市場定位的TATA和BASTO進行差異化定位,二者分別向著中端時尚、大眾時尚的方向分道,最後的成績在電商大促中能夠看到:按零售額計,2017年天貓雙11期間TATA和BASTO分列女鞋品牌榜的第13和32名,2023年提升到了第5名和第7名。

定位更叠之外,更多品牌在具體營運上也有不易被察覺的進展。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九個月,73Hours的收入較2018年同期實作超30%的復合增長率,這是百麗在2018年收購的一個高端女鞋品牌。

在所有百麗系品牌裏,年輕人最熟悉的可能是潮牌Champion。這個品牌過去一年輿論叠起,收入大跌、或被賣身都是其中的關鍵詞,不過在百麗操盤下,它在中國過得相對不錯。

百麗與Champion的合作始於2019年,最開始百麗只是「渠道」,在中國市場銷售Champion的服飾與配飾,後來透過授權經營協定加深力度,百麗參與到其鞋履、配飾的設計、制造、零售的全環節中,又在剛過去的2023年底成為Champion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商與授權經營商。與2022年2月底相比,Champion在9個月內新開出約100家中國門店。

Champion門店(圖源官方微博)

有賴於在女士與男士、高端與大眾等維度上的全布局,百麗的市占率可圈可點,以2022年零售額計,百麗在中國時尚鞋履市場的占有率為12.3%,遠超第二名的9.1%。下一步,它的課題來到了那些被埋沒、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品牌的盤活上,這或許也是安踏值得學習之處。

一家PE所能扮演的角色

2019年10月的一場大會上,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向台下嘉賓們「匯報」:在高瓴投資百麗國際近3年以後,百麗旗下的運動業務(滔搏)已經取得輝煌的成績,並在香港重新分拆上市,現在市值已經遠遠超過當時我們收購時的全部市值。

「分拆滔搏」,是張磊曾為LP講述的「百麗國際3倍報酬路線圖」中的一步,百麗時尚的IPO,開啟了這場收購的第二次收益期。這是高瓴多年中視之為數位化轉型樣本的重要案例,而從百麗的7年轉型路中,也能看到PE和公司打配合的實踐之道。

其中的一個基本前情,是百麗國際2017年的退市原因。招股書中給出的闡述是,2014年起直到百麗國際退市前,百麗時尚的鞋類業務疲弱,業績大幅下滑,導致集團整體的財務表現持續下滑,因此退市轉型。張磊在他的【價值】一書中則更清楚地剖析了原因——「由於鞋服行業整體市場擴張以及百麗國際電商轉型不順利,2013年下半年以後,百麗國際的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銷量、利潤也開始下滑,百麗國際經受了新商業環境帶來的巨大考驗。」

能夠看出,高瓴入局後的動作會直指數位化轉型,具體的舉措和方式,可從張磊對滔搏的轉型復盤中窺得一二。

2018年,高瓴為滔博運動的一家門店安裝了智慧門店系統,觀察到女性客戶占進店人數的50%,但收入貢獻只有33%,且70%的客戶從來沒有逛過門店後部的購物區。於是,店長調整店面布局、增加女性鞋服展示,並調整動線,提高後部購物區的可視度。一個月後,該店全店月銷售額增長了17%,後部購物區增長了80%。

簡單來說,龐大的線下門店就是最好的數據資源,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觸點,只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些數據是沈睡著的。

不過,相比「開發終端工具」、「重新定位店員」等細節,張磊在談起最開始的設想時,要宏大多倍,「用531億港元的估值戰略收購百麗國際之前,我們也曾憧憬,要為企業加互聯網、加人工智慧、加精益制造…恨不得一股腦地把我們的十八般武藝都嫁接給企業。」

後來他意識到數位化戰略要根據企業特點,抓當下重點、小步快跑,以及「數位化轉型時要讓企業家坐在主駕駛位上。」

一位PE投資人向36氪解釋基金收並購的邏輯,表達了類似看法——進入之前就想清楚我們能做哪3-5件事,來讓它的業績提升三至五倍,但歸根結底還是要公司自己內部驅動,投資人做再多事情其實也都是「敲邊鼓」。

在百麗國際的整個轉型過程中,高瓴作為新進入的資方,所擁有的是更寬的視野、交流合作的種種資源,而滔搏、百麗多年來積澱的數千家直營店、數萬名一線員工、數十億元現金流是天然的數據資源,也是後續一切動作的基礎。

轉型的最直觀結果,就是渠道大刀落下後的此消彼長。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財年,百麗線上銷售額占比不足7%,而在2023財年的前九個月,這個比例上升到了28%,按2022年線上時尚鞋履零售總額算,百麗在所有中國公司中名列第一。

線上的「長」,對應線下的「消」。截至2023年11月,百麗在中國有7444家鞋履門店,比2017年2月的1.3萬家減少了近4000家,新的門店位置也順應時代的變化,從百貨大樓遷移向購物中心。

用張磊的話說,從更大的格局上看,關於數位化轉型的「加法」不僅是基於對鞋服行業的理解,其實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經歷激蕩的三十余年後,「老牌們」集體走到了轉型的分水嶺——與百麗時尚相似的女鞋巨頭「千百度」巔峰時期市值超過80億港元,但苦於品牌老化、難以自救,在2023年底宣布「全部股份將被現金要約收購」,來到私有化退市的門前;男鞋第一股「奧康」深陷鞋王落幕的處境,股價大跌,風光難再;「貴人鳥」作為另一家有「鞋王」稱號的公司,最近也面臨或將退市的局面。

如今來看,百麗時尚的問題或許顯露得更早一些,變化也發生得更先一步,取得一些成效的背後,是團隊的堅定、資本的配合助力,以及一步步的局部突破。而對更多身處沼澤的老一代實體企業而言,轉型已經是道緊迫的必答題,落幕與榮光,在不遠的未來便會見分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