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美聽證會透過生物安全法案,將對藥明系海外業務產生什麽影響?

2024-03-07辟謠

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美東時間3月6日上午9點30分,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審議數項議程。其中包括日前受到關註、大挫藥明系股價的【生物安全法案】(編號:S.3558)。當次聽證會,該法案以11票同意、1票反對的結果透過。

3月7日,藥明系股價開盤大跌。截至上午收盤,藥明康德A股跌停,H股跌超15%,藥明生物H股跌超20%。

前述立法草案在今年1月26日提出。其要求,從國家生物安全的角度考慮,建議禁止與包括華大基因、藥明康德、藥明生物等生物技術供應商簽訂合約,以確保外國生物技術公司無法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提案者稱要「立法禁止與中國有聯系的公司簽訂聯邦合約和融資機制,這有助於確保美國納稅人的錢不能被用來補貼威脅我們國家安全的生物技術公司」。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按照相關流程,該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前,還需要經過參議院、眾議院全體會議,並遞交美國總統。換而言之,與正式立法距離尚遠。

漢坤律師事務所顧泱律師介紹,在美國,一項立法從草案(Bill)到法律(Law)需要經歷較長的研究、審議和表決過程。通常而言,草案需要先經議院下屬委員會研究並經聽證會表決獲得透過,此後委員會將向所在議院進行報告,在該院開展全體辯論(Floor Action)並進行全體議員表決;參議院和眾議院均完成上述流程之後,仍需就兩院透過的版本協調一致,並最終將該草案送出給總統簽署。當前生物安全草案(BIOSECURE Act)透過了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的聽證決議,尚屬於早期階段,未來仍需經過漫長且大量的審議、辯論和修改工作,方有可能形成正式的法律(Law)。

3月7日午間,藥明康德再次釋出對前述事件的澄清公告,表示將繼續與參與草案、美國眾議院相應法案立法過程的相關方交流對話,草案內容仍有待進一步審議並可能變更。藥明生物同樣表示,將繼續密切關註修訂法案草案立法程式的進展。

對於該菜案立法前景,顧泱認為,本次參議院下屬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表決透過僅是所有流程中的一部份,未來草案可能進入參議院進行全體討論,並需要完成眾議院的對應環節。組成該委員會的15位成員可能並不能直接代表所屬參議院(100個席位)的普遍態度,更不必說尚待審議和聽證的眾議院(434席左右)及其委員會的普遍態度。

除了漫長的立法流程,今年作為美國的大選之年,諸多場外因素也可能對草案的審議和表決工作帶來影響。總而言之,美國立法流程是一個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參議院委員會的高票透過並不能代表草案未來暢通無阻,其是否可能面臨更多阻力仍有待後續觀察。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CXO(醫藥外包)公司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中日漸活躍。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藥明康德境外收入占比均超過80%,其中美國地區占比穩定在65%。同期,藥明生物的北美市場收入占比分別為55.6%、46.3%。

當下,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開始有回暖之勢。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在今年1月向界面新聞表示,「確實看到生物技術公司、生物技術投融資已經開始復蘇,客戶情緒明顯地從中性轉變為樂觀。」這對CXO公司而言意味著新一輪機遇。藥明生物也把今年的新增計畫數預期從2023年提出的80個上調至110個。

實際上,國內CXO公司能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站穩腳跟,背後既有國內CXO公司實力漸強、且握有「工程師紅利」的因素,也與藥明系的商業模式有關。

一方面,CXO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與海外相比,國內公司有人力成本上的優勢。另一方面,藥明系實施的「長尾戰略」和「跟隨分子」戰略也有助於公司獲得全球客戶。前者迎合了生物科技浪潮下中小創業公司的需求;後者則將前端計畫向後端導流,以增加客戶數量和黏性。作為全球最成熟的生物醫藥市場,美國顯然也在其中獲益。

近年來,為接住全球訂單,藥明系也在多地擴產。美國方面,藥明康德在德拉瓦州的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預計1期將於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今年2月,全球第一個TIL(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在美獲批,藥明康德子公司藥明生基也獲批在其費城基地分析測試和生產該產品。2023年中報顯示,藥明康德在美國有1899名員工。

藥明生物同樣在今年1月宣布,將擴大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基地產能至3.6萬升。該基地預計將在2025年正式營運,2026年投入GMP(良好生產規範)生產。目前,藥明生物美國共有400名員工,伍斯特基地全面營運後將新增200個工作崗位。此外,其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紐澤西州的生產基地,波士頓研究服務中心已先後在2020年至2023年內投入營運。

換而言之,藥明系在美國市場的投入不小。後者給藥明系公司帶來大量業務和營收的同時,也被藥明系公司服務。以最壞結果來看,若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與美國「脫鉤」,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

2月8日,據美國行業媒體BIOCENTURY的報道,美國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行業協會(BIO)針對前述法案向美國政府提出警告,近期在眾議院和參議院提出的反華生物技術法案如果不加修改地透過,將對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和依賴其開發藥物的患者造成嚴重傷害,對目前已批準和上市的藥物開發供應鏈以及正在研發中的藥物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天風證券研報則指出,看好藥明康德的產業和競爭格局優勢,美國法案預計實質影響有限。

顧泱則分析,從草案的影響範圍而言,對於明確列舉及未來可能被列入黑名單的CxO,其與美國政府機構的合作計畫可能因此面臨終止。此外盡管草案未對國內公司與美國私人藥企的合作進行任何限制,但來自美國的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仍可能為此重新評估合作的潛在風險,並可能開展額外的盡職調查工作。因而,與美國民間企業的合作亦可能受到一定影響。不過考慮到草案在審議過程中也可能經歷進一步的修訂,是否可能對CxO產生更多的影響仍有待持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