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馬新強代表:將創新「最大變量」轉化成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

2024-03-14辟謠

來源:中國經濟網

「這些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都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的及時回復。其中有兩個建議案得到了采納:一個是關於支持武漢建立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議;另一個是關於支持高端裝備制造創新發展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去年我還走訪了近30家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科研院所,深入了解大家在科技成果轉化、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過程中的痛點、堵點,並圍繞大家較為關心的一些問題,比如‘推進國貨國用’、‘杜絕最低價中標’等,向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提出了建議。相關建議也很快得到了回應,有關部門推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開展了成果對接會等系列活動。」馬新強代表介紹說,今年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他帶來了四份建議案,涉及推進央地國企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中國(武漢)光谷建設等議題。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受訪者供圖)

新質生產力落腳點在高品質發展

脫胎於華中科技大學的華工科技,早期曾是一家銷售規模不足7000萬元的校辦企業,如今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雷射行業領軍企業。在馬新強代表看來,新質生產力源頭在新科技、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落腳點在高品質發展。他認為,對產業發展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構建原創技術的發現和辨識能力,提升原創技術的套用轉化能力及生產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更應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積極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先行先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創新路上跑出加速度。」他強調說。

為此,馬新強代表建議央地國企要主動作為,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牽頭建設一批以場景套用為牽引,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為主的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在科技人才引進培養、重點計畫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套用方面發揮支持作用。央地國企還要在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面發力,以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

「華工科技作為光電子行業的‘國家隊’,應該擔負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任。」他表示。

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自主可控能力

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是我們實作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躍升的重要抓手。

馬新強代表認為,應透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自主可控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大企業、龍頭企業要發揮引領、創新資源整合作用,主動推進跨學科、跨領域的整合創新,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自主化行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互動融合。

「今年我準備的四份建議案中,就包括加快推進中國(武漢)光谷建設和支持武漢建設以工業軟體為品牌的中國軟體名城。」馬新強代表說。

他表示,經過30多年發展,光谷形成了覆蓋光通訊、雷射器、光顯示等光電子產業核心領域的全產業鏈條,匯聚了高校、院所、實驗室、工研院、創新研究院等較為豐富的創新資源,一批光電子行業領域的骨幹企業在這裏成長起來。同時,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軟體名城,工業軟體套用土壤豐沃、創新資源齊備、名企名品集聚、產業實力雄厚。隨著中國新型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加快構建安全可控、「以我為主」的光電子資訊工業技術體系和國產工業軟體供給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著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去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力度,推出了先進制造業、工業母機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透過這一政策,華工科技享受到了8000多萬元的稅收減免。我們將減下來的錢都投入到了研發,去年公司研發投入較上年增長了28%。」馬新強代表告訴記者。

結合華工科技創新發展實踐,馬新強代表認為,著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前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構建原創技術的發現和辨識能力,二是突出和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這對企業來說,既是強信心也是壓重擔。」他表示。

「創新的關鍵在投入,投入的重點是人才。」馬新強代表建議,在創新人才引進培養、留用方面,對於領軍人才可以考慮「一人一策」,實施協定薪酬等方式。對於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他建議國家加大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的比例,將更多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向青年科技人才傾斜。「企業也要敢於給人才壓擔子,鼓勵他們在最好的年華多出成果,建功立業。」

「下一步我們將以‘行業領先、國產替代、專精特新’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落地為主線,以場景為牽引,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強產業前瞻系統部署,聚焦新能源汽車和數位賦能兩大賽道,繼續推進高端裝備國產化和全球化經營水平,努力將創新的‘最大變量’轉化成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馬新強代表強調說。(中國經濟網記者 鄧浩 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