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中國故事|數萬年前,誰是濛溪河畔的「生存專家」?

2024-02-02辟謠
視訊載入中...

2021年9月,暴雨襲擊四川省資陽市濛溪河流域的樂至縣,突如其來的洪水沖垮了河岸,帶走了河床中的老泥沙。在倒伏的植物斷枝中,上萬年的烏木和動物化石,以及具有明顯打制痕跡的石器赫然呈現在世人眼前。考古學家們奔赴而來,一段人類5萬-7萬年前的古老記憶,從幽深的地下漸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日前,濛溪河遺址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3中國考古新發現」。學者認為,濛溪河遺址再現了先祖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勤勞智慧,顯示出中華文明久遠厚重的文化基因早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已萌芽,根脈深長。

與大河「共舞」的祖先

濛溪河是沱江的支流,後者從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的上遊奔流而出,滋養著包括成都在內的四川省多個大中城市。上世紀50年代,在沱江流域發現的舊石器晚期的真人類化石「資陽人」頭骨曾震驚世界。數萬年前,沱江流域即有人類生息繁衍已成為考古界的共識。

此次考古發掘的濛溪河遺址位於資陽市樂至縣境內,距離「資陽人」的發現地大約35公裏,年代距今5萬-7萬年左右,屬於第四紀晚更新世。劍齒象、披毛犀等許多巨型動物在其間滅絕,古人類生理特征上已經和現代人基本一致。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自2021年濛溪河遺址意外暴露於世以來,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此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沿濛溪河沿岸發現了11個相互關聯的遺址點,構成了濛溪河遺址群。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面積約250平方米的發掘區。多根倒臥的烏木體量巨大,其中最長的9公尺多,樹齡測定約為160歲。此外,在河床基巖上還散落著黑碳色的矽化木。

工作人員還從遺址泥土中發現數以萬計的植物遺存,包括30余科的植物種子和果實,有核桃、桃、葡萄等人類至今經常食用的植物。其中,核桃是目前世界舊石器遺址中最早的發現。此外還從遺址提取了鹿角、羊角、熊的手指骨、魚的牙齒、蛇骨、青蛙的骨頭等。

其中比較有趣的是,遺址還發現了接骨草和筋骨草,是中醫中治療跌打損傷、舒筋活血的藥用植物,推測可能蘊含著藥用植物早期利用的行為。

鄭喆軒告訴記者,遺址是古人類在水邊棲居所形成,最大的特點是有機物遺存特別多。由於數萬年來遺址都「藏」在濛溪河水位線以下,是難得的飽水埋藏環境,動物骨骼化石、植物種子等有機質得以幸運地保存下來。

已發現的化石,大中小、水陸空、食草、食肉類動物齊全,植物包括大的樹木,小的堅果、水果,再到肉眼不可見的孢粉。「這麽全面和豐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為我們了解數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他說。

刻在石頭上的「奮鬥史」

濛溪河遺址包含多個地層及較豐富的遺物,目前為止共出土各類石器和動物化石十萬余件,石制品包括典型的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等。

在考古探方中,記者看到了黑碳色的矽化木,這種木化石非常堅硬,有著鋒利邊緣,被古人類用來制成刮削器、尖狀器等工具,還有一些明顯是被古人類加工使用過的木器和骨器。

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看來,這種對原材料的利用難能可貴。「因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當地基巖是疏松的砂巖,無法做成工具,古代人類就發揮聰明才智,把矽化木甚至動物骨骼和木頭做成工具,這些工具所體現的技術和文化,反映了當時的人類為適應本地環境資源條件,在獲取工具上所體現的智慧。」

更可貴的是,一些古人類認識、利用、改造自然的生活痕跡也留存下來。鄭喆軒說,考古人員在清理遺址時,在其中一個區域內發現了碳化的木頭和燒過的劍齒象上下頜,可能是遠古先民用火加工消費象頭的行為。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燒焦的橡果,同樣推測可能和用火加工有關。

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真實地還原了古人類生活的畫卷——在遠古時代的河湖之濱,人類與動物在相互搏殺中共存。人類采集野果、狩獵、捕魚捉鳥,甚至獵熊烤象,最終生存下來的同時,主動采取措施改進、提高適應環境的身體素質和智力。

「現代文明的基礎是萬年前的農業革命帶來的,這個基礎就是對資源的廣譜利用,以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材料是兩三萬年以前。濛溪河遺址發現的動植物遺存以及用火痕跡,把人類對資源的廣譜利用提前到了距今六七萬年以前,對探索早期人類生產生活的行為提供了更多的資訊和材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說。

華夏文明的序章

人類長年對石頭的使用、打磨、加工、制造,不但大大訓練了人手的靈活敏銳,更重要的是訓練了人的大腦。人類透過對石器進行加工打造,對整個外部世界有了和其他動物根本不同的認識,也使人類最終走上了和其他動物根本不同的前進演化道路。

在考古工作站,記者看到還有一些石頭、動物骨骼和植物上有人工刻劃的痕跡,肉眼可見有些痕跡連續平行,有些呈「十」字形或者是「×」形。

「這些刻痕可能是他們在記數、記事,這個發現讓我們很興奮,數萬年前的祖先們已經有了朦朧的精神追求。」鄭喆軒說,濛溪河以及遠古森林裏的動植物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材料,啟發他們的身體前進演化和智力發育,也為人類在遠古時代點亮文明的曙光做著準備。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考古學界一致認為濛溪河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為深入探討早期人類對特殊石料及有機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對植物資源利用的廣譜化、藝術萌芽、技術與認知能力發展、現代人的出現和擴散等重大考古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節點和重要材料。

但比較遺憾的是,目前在遺址範圍內尚未找到古人類遺骸。「就算只找到半顆牙齒,也將帶來巨大的驚喜。」鄭喆軒說。

事實上,對濛溪河遺址的探索和研究還在繼續。為了不漏掉微小的文物,繼續尋找更多古人類的線索,遺址裏的土都被裝在白色的口袋裏,小心地保存了起來,下一步還要對這些土進行分揀,並在顯微鏡下篩查、研究。

監制:衛鐵民

記者:童芳、張海磊、劉坤、楊進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四川分社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