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冰杯火了,杯子卻要進口?背後是整個體系升級

2024-07-20辟謠

【文/觀察者網 周毅,李翊馨(實習生) 編輯 周遠方】

冰杯,正在成為今夏一大現象級爆款。

有媒體報道,在全家便利商店,今年冰杯銷售維持著50%以上的增長;在盒馬,今年冰杯系列同比去年增長60%,且呈現出高復購趨勢,表現已經超過冰淇淋。農夫山泉、蜜雪冰城等品牌,也都推出了自己的冰杯產品。

所謂冰杯,即一次性帶蓋密封塑膠杯,裏面裝滿了可食用冰塊、冰球等,撕開密封即可使用。由於冰杯是一個百搭產品,人們可以自行加入喜歡的飲品,因此它近年來備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據智研瞻產業研究院介紹,在日本的便利商店中,一次性冰杯的年消費量已經達到25.7億杯,冰杯已經成為和飲料一樣的大眾消費品。

然而,一般人不太容易想到,作為一個制造大國,目前我們用作冰杯生產的塑膠杯,一定程度上還需要進口。

冰塊,我家不能凍麽?

在美團、盒馬等提供即時零售服務的平台上,由飲用純凈水製成的冰杯產品,其價格基本在每杯3-5元的水平。在美團平台上,農夫山泉的食用冰杯,定價為每組7.9元(3杯,每杯160克);冰力達食用冰杯,定價為220克4.8元;在盒馬,160克的單杯冰杯售價3.5元,160克3杯的商品組合售價8.7元。

添加咖啡、果飲等飲用元素的冰杯類產品,價格則比飲用純凈水製成的冰杯產品更高一些。

便利商店、零售店出售的冰杯,和家庭自制的冰塊有何區別?

首先是便利性。

「如果我要喝一杯冰鎮咖啡或果汁,冰杯可以隨時隨地滿足,但如果自己制冰,不但不一定家裏常備,還需要另外沖咖啡或準備其他飲料,」消費者小王告訴,「在價格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是多了一種選擇」。

其次,工業生產的冰,品質確實更高一些。

上海曉德食品有限公司是盒馬、全家、羅森等連鎖超市和便利商店背後的供應商。該公司副總經理林琳對觀察者網表示,通常來說,專業公司,一般會用工業化食品級食用冰生產裝置生產,其結冰原理和家庭冰箱冷凍有明顯區別。裝置制法和生產環境的區別,造成了兩者的明顯差異。

專業的工業化制冰需要先「制水」。據林琳介紹,制冰采用的水通常是自來水,首先制冰廠要對其再凈化,透過專業裝置,對自來水進行各種過濾,包括石英砂過濾、活性炭過濾、濾水樹脂過濾,由粗到細地濾掉各類雜質。最後經過RO(反滲透)膜過濾:這種技術,能夠去除包括礦物質在內的「任何雜質」,濾出真正的「純凈水」。

隨後,制成的「純凈水」會經由密封管道,進入大型制冰機開始制冰,更為顯著的區別將由此出現。

家庭制冰基本都是將水放入一個相對靜止的容器,在低溫中讓它降溫、凝結成冰。但是這個過程是「由外而內」的,外殼先凍起來,中間可能是空心的,甚至還有水在動。這種受冷的原理,會導致自制冰塊中的氣泡空氣,難以排除到冰塊之外。這類冰顏色是白的,質感是酥脆的;此類冰密度不高,容易融化,吸附異味。

食品級工業化制冰是「流水緩凍」:流動的純凈水,會被機器一層層地被噴射到結冰板上。接下來,專業裝置會對純凈水進行層層擠壓和逐層冷凍。經歷了這個過程,冰塊通常會有更為密閉的空間,密度也會比較高,內部的空氣基本也會被排出。這種制法制作的冰塊,通常融化速度會比家庭自制的冰塊要慢。

「能冷凍12個月的杯子,還需要進口」

食用冰產業雖然有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有一些現實問題值得關註。

觀察者網發現,在美團和盒馬等平台上,食用冰冰杯的保質期大多在12個月左右——這也是行業通行的一種標準。但據業內人士向觀察者網透露,國內缺乏相關杯材供給,很多能滿足「冷凍12個月」要求的杯子現在仍需進口。

部份冰杯商品截圖觀察者網

當然幾乎沒有冰杯會真的在冷柯瑞待12個月。但作為生產者,商家有義務用高標準要求,給消費者高品質的商品。

林琳對此深有體會。林琳表示,常見的杯子一般用PET材質,這也是飲料瓶普遍會使用的材質。但是它有兩個問題:不防燙、不抗凍。對於食用冰來說,冷凍以後這種材質容易破碎開裂,這是它的一種局限性。林琳在最早尋找杯材的時候,選擇了另外一種方案:半透明的磨砂杯,但是這種杯材也有局限性,形態不好看,內容物也不明顯。

或許跟過去食用冰整個行業在中國的「冷門」有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林琳走訪了國內不少企業,一直難以找到提供合適包裝材料的供應商。大概在2008年前後,曉德認識了某國際連鎖便利商店的供應鏈,參照其包材並使用至今,才有了現在的透明杯子。不過,林琳至今都沒停止尋找國內供應商的步伐,「依賴進口成本是非常高的。」

盛夏賣冰,功夫在物流

食用冰在國內長期冷門,也受制於過去的物流條件。如今,依托國家基建和扶貧攻堅的持續不懈努力,冷鏈物流伴隨生鮮食品行業蓬勃發展,大連的櫻桃、新疆的葡萄、雲南的藍莓通達全國。

雖然「賣冰」隨之成了一樁可行的生意,但背後的物流成本能壓到什麽程度,還在不斷經受市場的實戰測試。

一方面,供應商只需要將產品配送到像盒馬、山姆這樣擁有物流系統的大廠,大廠會自動分配和轉運到各類門店——全環節的物流費用,遠低於供應商自己配送。這對上遊生產企業來說是極大的方便,費用大概可以降低約30%——這塊成本的降低,直接轉化為冰杯的價效比。

另一方面,「價格卷王」蜜雪冰城的探索也值得關註。

據極目新聞本月報道,蜜雪冰城的「雪王冰杯」線上爆火,但不少消費者真正去線下購買時,卻發現這款冰杯沒那麽容易買到,或者快遞送到時,冰塊已經部份融化。

隨後,蜜雪冰城發文道歉,表示將協調就近門店或區域調運冰塊,盡全力幫助門店平衡冰塊產能和消費者需求;同時對於個別門店出現的服務不佳等問題,蜜雪冰城也將加強服務培訓,持續提升「雪王冰杯」的產品體驗。

報告截圖

美團閃購和奧緯咨詢此前聯合釋出的【2023即時零售冰品冰飲消費趨勢白皮書】預測,未來三年冰品冰飲在即時零售渠道增速預計將達到39%,遠超全渠道8%的增速。預計2026年,冰品冰飲即時零售銷售規模將實作超過4倍增長,有望突破630億元。

一個原本小眾、冷門的賽道,能夠透過「出圈」,逐漸成為主流,關鍵是背後的體系支撐,當然,怎麽「卷」才是建設性的、健康的,才有利於整個產業的上下遊一齊健康發展,這是更值得持續關註的事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