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站在這座九百年前的北宋東京城門上

2024-07-25辟謠

九百年前,景龍門是北宋首都汴梁三重城垣中內城北端居中的城門,而汴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如今的景龍門,是河南開封的一處考古遺址,剛剛入選大運河考古最新成果。專家表示,「景龍門是北宋晚期東京城皇城附近一座十分重要的禮制建築。」

它是迄今所發現的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一門三道式布局,城門主體由墩台、隔墻及門道構成,城門通闊約60公尺,門道進深約19.3公尺,三門道寬度均為5.6公尺,夯土城墻但城門及墩台包磚。

景龍門在宋朝以前就已存在,但直到北宋晚期崇寧年間才修造成如今所知的形制。如果在九百年前的1124年站在景龍門上,既能目睹汴梁前所未有的繁華,也即將見證極盛的突然崩坍。

河南博物院藏汴梁城模型(圖據 視覺中國)

01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宣武軍節度使重築汴州城,後來即成為北宋汴梁的內城。汴州城北邊兩道門,西為封丘,東為酸棗。以酸棗為名,是因從此門出可通往酸棗縣(今河南延津縣)。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均以開封為都城,後梁改酸棗門為興和門,後晉又改興和門為玄化門。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玄化門正式被改為景龍門,但民間仍然習慣稱酸棗門。

復原效果圖(圖據 新華社)

酸棗門其實有兩座。景龍門是內城城門,為舊酸棗門;新酸棗門,正式的名稱叫通天門,建於後周顯德三年(956),當時的皇帝柴榮為了疏散城裏人口,也為了防禦外敵,下旨在原來的城墻外再築一道城墻,這就是汴京城的外城——北宋一百多年的皇城,一直保留著內城與外城兩道城墻,內城十個門,外城十二門。

【水滸傳】中記述魯智深被大相國寺派去管理「酸棗門外退居廨宇後那片菜園」,以及要跟他為難的「酸棗門外三二十個潑皮破落戶」,都指的是新酸棗門通天門而非景龍門。

從【清明上河圖】可知汴梁城門為方形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景龍門建於北宋崇寧年間,主持修建的人名叫李誡。關於李誡,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多少關於他的記載。但很多年後,有個叫梁思成的人,卻為了紀念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從誡」,因為他留下了一部名為【營造法式】的著作。梁啟超把這本書寄給學習建築的梁思成時,在信中寫道:「此一千年前有此傑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

在奉命編撰【營造法式】之前,李誡已經在將作監這個北宋主管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供職多年,一路從主簿、監丞、少監,最終做到了將作監,其間主持了龍德宮、開封府廨、太廟、欽慈太後佛寺等十余項重大工程,也包括當時作為內城北三門中門的景龍門。

崇寧二年(1103年),【營造法式】作為北宋官方頒布的建築設計、施工規範用書正式刊行。該書全面、準確地反映了北宋官式建築,乃至當時中國整個建築行業的科學技術水平胡管理經驗,而建於同一時期的景龍門則成為了【營造法式】的實物證據。此次遺址發掘中,專家們發現,其城門夯築、磚墻砌造等工藝與【營造法式】所載壕寨、磚作制度完全相符,可視為北宋晚期官式建築的典範。

【營造法式】民國十八年(1929)陶湘刊本

說回崇寧年間,此時景龍門所在的這座汴梁城,外城周長近30公裏,城內面積約55平方公裏,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

經過安史之亂和黃巢之劫,洛陽長安兩座都城早已破敗難返,而開封依據其漕運樞紐地位,即便地處平原無險可守,也依然被從五代至宋朝的歷代帝王選為都城。後周世宗柴榮是商賈出身,對市井商業和百姓民生均持開明立場,而取代後周的北宋朝廷又將這種立場一路延續下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積累,到宋徽宗趙佶(1100-1126年在位)執政時,汴梁的繁華登峰造極。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虹橋一帶已是店鋪林立,而虹橋尚在外城之外七裏。汴梁當時容納的人口超過100萬,而以當時汴梁每年糧食供應800萬石來判斷並未虛估。而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最多不超過10萬人,日本京都和北韓開城都只有20萬人。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更重要的是,唐朝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汴梁居民開門經商和出行娛樂的自由度遠遠大於盛唐長安。漢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認為,「這個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會。」

站在此時的景龍門上,四面八方皆可見亙古未有的繁盛,而趙佶的傑作最接近、也最為可觀。

02

按中國傳統的坐北朝南方位望去,景龍門的右前方,是汴梁三重城垣最核心的宮城,即天子居住的大內。宮城的南大門為宣德門,出宣德門的禦街和州橋,是汴梁最鼎盛的商業區。宮城的北大門為拱宸門,拱宸門到內城城墻之間是「百司供應之所」,除油醋柴炭鞍轡等倉庫外還有寺廟和軍營。

但趙佶覺得居住面積不夠。他命蔡京在拱宸門外修造新宮,名為延福宮。1113年建成的延福宮西門為麗澤門,東門晨暉門正處於景龍門的下方。到城墻為止的延福宮,面積差不多已接近現有皇宮的一半——但對趙佶而言仍然不夠,他跨過內城城墻再度擴建宮苑,稱為「延福第六位」,也稱「擷芳園」。延福宮和擷芳園建成後,趙佶即長居於此,吟詩作畫練瘦金體書法。在這一番大規模營建之後,趙佶的皇宮已經超過了隋唐洛陽皇宮「九裏三百步」的規制。

1116年,晨暉門對面的上清寶箓宮建成,宮內附有象征微縮整個大自然的園林,建築木料均不上漆以彰顯天然。【宋東京考】記載,「極土木之盛,燦金碧之輝,危殿傑閣,瑤室脩廊,為諸宮之冠雲。」上清寶箓宮是趙佶為自己打造的與宇宙相通的所在,他寵幸的道士林靈素在此對兩千多名道士宣諭「青華帝君降臨」。

緊挨上清寶箓宮的,是趙佶最重要的工程「艮嶽」。艮嶽始建於1117年,至1122年建成。艮嶽因其位於皇城的東北隅,在八卦中為艮卦所在而得名,也是北宋園林的巔峰。艮嶽東西約600公尺、南北約500公尺,園中堆起高約140公尺的主峰萬歲山;又從內城外的景龍江引入活水,水岸間遍布數十處亭台樓榭;還有來自全國的名貴花草、珍稀禽獸和奇石盆景——花竹奇石多取自江浙太湖一帶,經過汴河漕運至都城,運送的船隊時稱「花石綱」。

傳為徽宗所作的【溪山秋色圖】即是對艮嶽的寫照

修建艮嶽幾乎動用了全國之力,征用役夫數十萬人。而為了保證花竹奇石完好無失真運送至京,船隊一路遇城鑿城、遇橋拆橋更兼搜刮無厭,導致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但外地的苦難,在汴梁是看不到的。每逢中秋,景龍門東北方向的開寶寺琉璃塔(因遠看近似鐵色而俗稱鐵塔)即遍點燈盞,輝煌炫目有如火龍。景龍門正南方向的礬樓是汴梁一等一的奢華酒樓。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到正月十九全城點燈,城門也不關閉,而景龍門上甚至早在十二月彩燈就已點亮。宋人侯置有詞【踏莎行·元夕風光】:「明年何處看升平,景龍門下燈如晝。」

電視劇【夢華錄】劇照

景龍門下建有復道(墻與墻之間的通路避免窺探),供趙佶在艮嶽、上清寶箓宮和延福宮之間隨時往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趙佶本人甚至會即興來到晨暉門外,不僅隨時喚買金橘、龍眼等各色小吃,也會邀請來此觀賞的仕女喝上一杯,喝完即將黃金所制的酒杯賞賜於她。

03

艮嶽落成時,趙佶親自作文【艮嶽記】以紀念,裏面提到汴梁無險可守——然而不要緊——守城的關鍵「在德不在險」:只要有德,自然繁華長在,「為萬世不拔之基。」

而在艮嶽始建的兩年前,女真人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1125年,金兵長驅直入汴梁城下,在以李綱為首的軍民死守下才退兵。1126年末,兩路金兵再度圍城,艮嶽在守城中被毀。作為宋代園林美學的集大成者,艮嶽從始建到淪陷不到十年。

宋徽宗趙佶像

時年四十六歲的趙佶,親眼見證了他的傑作跟他的王朝一起崩塌。1127年正月初九,金人要求將彩燈列入貢品,於是景龍門宣德門的金燈、琉璃、翠羽、飛仙等燈飾統統被送走,這一年彩燈輝煌的成了汴梁城下煥然一新的金兵大營。二月初七,太上皇趙佶被金人召去大營,從晨暉門出宮向南的他若在馬背上回頭,還能最後一次見到景龍門。

之後汴梁一度在宋金之間反復易手,直到1140年嶽飛被迫班師回朝,汴梁才完全歸金人所有。金人將汴梁改名汴京,但汴京再未恢復汴梁時的活力。十二世紀時地球上最繁華、文明程度最高的都市,就此在極盛時突然被腰斬。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1214年,金國為避蒙古兵鋒而遷都至汴京,將原來宋朝內城的南、北城墻鏟平向外各自擴充套件約半裏,位於北墻的景龍門也因此在存續四百多年後消失,其所見證的繁華只留在在字裏行間。又過了一百多年,元人張養浩寫下【山坡羊·潼關懷古】:「……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啟淩 編輯 曾琦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