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洪水沖擊閩粵交界空心村,留守老人不願離去

2024-06-22辟謠

山洪暴發兩天後,陳玥(化名)奶奶所在的梅州市平遠縣差幹鎮局部恢復通電。雖然奶奶家已經搬遷至海拔較高的山崗,但75歲的老人依然獨自耕種著地勢低窪處老屋附近的田地,從前種水稻,現在種蔬菜。山洪暴發後,陳玥第一時間想要聯系老人,卻怎麽也聯系不上。

6月16日,暴雨突襲閩粵交界山區地帶,廣東梅州、福建龍巖等地普降暴雨、局部出現特大暴雨。梅州市梅縣區、平遠縣、蕉嶺縣等多處發生山洪、山體滑坡,截至6月17日,已造成5人死亡、15人失聯、13人受困;而在與梅州相鄰的龍巖市,16日8時至20日7時,93個鄉鎮197個站點雨量超過100公釐,21個鄉鎮35個站點雨量超過250公釐,武平縣象洞鎮更是達到了406.5公釐,福建省氣象台釋出,本輪強降雨已達極端事件強度。

直到6月17日下午6點,陳玥才終於打通了奶奶的電話。奶奶住的房子沒有淹水,無須清理;養的鴨子、雞淹死了,也不用再管它們了;倒塌的老屋只能慢慢修繕,也急不得。不過,陳玥也知道,奶奶心裏很難過,很心疼。

差幹鎮下屬村子被洪水淹沒。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陳玥家倒塌的祖屋。

在閩粵交界的鄉村,像陳玥一樣的年輕人一般會去廣州、深圳、佛山、廈門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留守在家裏的老人不舍得離開, 這裏成為中國老齡化和空心化嚴重的地區之一。暴雨洪水過後,這裏的自救與救援更加雪上加霜。

洪水沖斷聯系

6月18日下午,身在深圳的陳麥麥一遍遍焦急地撥打著爺爺、奶奶的電話。平時兒孫們都離得遠,有的在深圳工作,離得近的也在縣城安了家,只剩下年逾七旬的老兩口生活在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福嶺村的老屋中。

兩天前,受強降雨和上遊來水影響,梅江支流石窟河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的洪水,蕉嶺縣廣福鎮、南磜鎮、新鋪鎮等地受災嚴重,福嶺村就在受災最嚴重範圍內。

6月17日早晨5點多,幾天前帶孩子回到福嶺村看望老人的李溪(化名)被門外的嘈雜聲吵醒,推開門看才知道發了洪水。她眼看著十多米外的鄰居家已經有水沒進了房屋,自己家則因為地勢較高暫時安全。村裏老年活動中心也進了水,有轉移出來的老人告訴她,在地勢更低一些的地方,水已經淹沒了兩層小樓的第一層。大家聚在李溪家門前的空地上討論著水情,直到當天下午洪水退下去了一些,李溪和家中的老人、孩子才一起被轉移到梅縣區。

這天晚上,陳麥麥最後一次聯系上了爺爺奶奶,並透過電話得知了兩位老人白天的驚險遭遇。

在陳麥麥爺爺奶奶幾十年間的經驗裏,幾乎每年夏天都會遇到洪水,並不可怕,他們應對起來遊刃有余。而且她家老屋距離河道很遠,爬幾級台階才到達老屋的一樓,地勢較高。所以最初爺爺奶奶聽到洪水要來了,也是「一副沒事人的樣子」。陳麥麥說:「我們似乎比他們還著急。」

陳麥麥家的老屋地勢較高,需上幾級台階才能到一樓,老屋曾經歷過1983年洪水。

可這一次情況超出了預想,奶奶在電話裏告訴陳麥麥,「已經幾十年沒有遇到過這麽大的洪水了」。洪水漫進了老屋的一樓,一度漲到了一樓窗戶的高度。爺爺住在一樓,暫時被困住了,後來才小心移到了二樓,與奶奶匯合。

那一晚電話聯系確認老兩口安全後,陳麥麥就再也沒有打透過他們的電話,直到18日下午,她從網友處得知「陳村有人照顧」(福嶺村大部份村民姓陳,陳麥麥習慣稱其為「陳村」),才稍微安心一些。

在她擔心時,姑姑終於帶著物資趕回了老屋。從姑姑傳來的照片中她看到,屋裏的水基本已經退去,地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淤泥。而姑姑告訴她,目前整個村子還處在停水、停電的狀態。

暴雨和山洪不僅沖擊了道路和訊號塔,更沖垮了許多山區空巢老人和城裏子女的脆弱連線。災難發生後,媒體報道下的留言區和各大社交軟體就不斷湧出尋找老人的求助資訊:「村裏都是老人,無法自救。」「有沒有人知道**村情況如何?打不通家裏老人的電話。」「聯系不上,著急!」……

同樣遠在深圳的陳小晴(化名)至今仍未放下心來。

她的家人在洪水暴發前一天就曾打電話向她抱怨老家平遠縣泗水鎮的大雨。6月16日,洪水開始泛濫,村莊裏不少房屋都被山體滑坡壓垮。陳小晴家的房子背靠山腳,守著家裏農田的父親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他看見山上陸續有泥塊、石頭滑落下來,連忙到其他村民家借宿。不久後,陳小晴家被傾瀉的山洪和土石流沖塌。

陳小晴的姐姐和媽媽住在平遠縣城,聽到老家房屋被沖毀的訊息,第一時間想開車回村,然而公路已被阻斷,她們只能焦急地等在縣城。也是在當天下午,急切地想要與父親取得聯系,確認他安全的陳小晴發現:父親失聯了。不管陳小晴和家人怎麽發訊息、打電話,父親都沒有回應。

直到晚上,母親傳來訊息說父親已在其他村民家安置,她才稍稍松了口氣。

第二天,陳小晴的父親和村裏其他村民開始徒步走出泗水鎮。出村的路多被山體滑坡掩埋,村民們又害怕遇到山洪,只能往山裏走。大家從上午7點一直走到下午4點,徒步12公裏,才走到東石鎮。姐姐在東石鎮接到了父親。

陳小晴事後得知,她同在山腳下的小學同學家被山體滑坡沖走,家人和房子被淹沒在泥沙裏。一想到這件事,陳小晴就覺得後怕……

救助空心「孤島」

梅州、龍巖處於閩粵兩省交界處,地處山區。梅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市85%的面積都被低山丘陵所覆蓋,龍巖的山地丘陵更是占全市總面積的94.83%,本就是地質災害多發之地。此次暴雨,因多處山體滑坡堵塞道路、沖垮基站,不少村子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變成「孤島」,下壩村就是其中之一。

6月17號早上9點多,劉妍(化名)和家人斷聯14個小時後,她在一個群裏看到了救援隊用無人機拍攝的老家,龍巖市武平縣下壩鄉下壩村。照片上,劉妍熟悉的家鄉已經滿目瘡痍,目之所及處全是密密麻麻的山體滑坡。劉妍很快在照片上找到了自己家房子,一部份已經被泥土遮蓋住……

無人機拍攝的照片中,下壩村所在山區山體滑坡嚴重。

16日下午2點,特大暴雨驟降至武平縣局部地區,下午5點多,土石流突然而至,沖進了劉妍家父親的房間和廚房,他看著家後面的一戶人家被土石流沖垮,家旁邊的大樹也連根倒下。劉妍父親跑去了一樓客廳前的平台避險,同一時間,住在下壩村地勢較低處的劉妍叔叔和爺爺奶奶,想要去檢視劉妍父親的情況,卻被洪水擋在了路上。

在下壩村旁,一條差幹河奔流而過,這裏曾經是福建、廣東兩省貨運的河流運輸通道。洪水沖倒了河邊的樹木和欄桿,沖向了下壩村,在劉妍和家人失聯前,叔叔發來的最後一條視訊裏,雨依然在下,村裏的街道上,已經全是洪水,快要漫到一樓,而更低處的很多樓房,一樓已經完全浸泡在洪水中。

16日下午7點多,劉妍和家裏失去了聯系。

洪水淹沒下的下壩村。

閩粵交界的村鎮,不僅是山區地形讓受災程度陡增,長久以來的高度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更讓「孤島」的自救和救援變得雪上加霜。

由於交通和經濟條件較差、距離區域行政中心遠,在龍巖農村廣泛存在空心化現象,甚至有民謠唱道:「說家不是家,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

龍巖市武平縣巖前鎮將軍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曾有學者於2019年的調研數據顯示,該村共有戶籍人口1342人,1243畝耕地,但村莊的常住人口只有120人。村幹部鐘珍蘭告訴記者,目前將軍村的戶籍人口為1293人,「真正常住村裏的200人左右,其中有60多位是老人。」

6月19日,她徒步4小時從將軍村走到鎮裏,帶來了失聯將軍村的資訊。鐘珍蘭回憶,16日傍晚,將軍村的降雨量達到最大值,村裏斷水、斷電,也沒了訊號。洪水水位早就超過了歷史紀錄,還有房屋倒塌。

在走出「孤島」的路上,鐘珍蘭數了數,路基完全被損毀的地方有10處左右,受山體滑坡影響面積比較大的區域有20多處,「比較小的沒法數」。她出來送信後,村黨支部書記呂德洪透過村裏的衛星電話和她聯系,村裏生活物資的短缺是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有住在鎮上的村民步行回家看老人,非常不安全。」鐘珍蘭說,將軍村是整個巖前鎮面積最廣的村,人雖然不多,但居住分散,最遠的村組平時正常步行都要2個小時,洪災後運送物資的車輛只能從廣東繞行進入。

6月19日晚,龍巖市武平縣登山協會釋出通知,招募「五十名徒步‘強驢’,重裝登山背物資進巖前鎮將軍村」。該登山協會會長劉生瑞說,武平縣巖前鎮將軍村距鎮裏有十多公裏山路,還有二次塌方的風險。

登山協會和救援隊向將軍村運送大米、食用油等物資。

在將軍村這樣閩粵交界的山村裏,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們安全嗎?如何自救?在互聯網上,很多像劉妍一樣的年輕人,在過去的幾日裏,反復撥打著家人的電話希望確認平安。

直到6月17日下午5點多,劉妍終於聯系上了家人,他的父親和年逾八旬的爺爺奶奶被親戚接到了縣城。由於山區道路狹窄,許多道路都被淤泥倒和下的樹幹攔住,救援難度大,有一些村民只能手拿木棍,腳踩膠鞋徒步翻越障礙走出來。

洪水退去後,劉妍弟弟開著車去周邊村送水、泡面和麵包,在很多救援難以抵達的村莊,物資十分短缺。村民的房前屋後堆積著淤泥,下壩村的供水仍然沒有恢復供應,而在一些更加偏遠的村莊,依舊沒有水、電和訊號。

不願離開的老人

「老人們寧願守著老屋,待在家裏也不肯轉移。」惠州狼幫救援隊隊長沒有想到,當他們20余人,負重帶著4艘橡皮艇和繩索、破土裝置,繞行七八十公裏,歷時6小時抵達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時,比挺進災區更大的難題,是村裏那些不願離開的老人。

梅州是廣東省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梅州60歲以上年齡常住人口為84.26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1.72%;65歲以上年齡人口為60.62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62 %。 遠離珠三角的梅州已達到深度老齡化水平,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洪水的對於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的鄉村破壞性更大。

在鎮裏,江秋粦看到大街上許多車輛被洪水沖翻,遍地是倒下的棚子和圍墻,很多人家一樓的門窗都被洪水沖爛,家具散落遍地,淹得最厲害的地方,水位足足有一層樓高。

救援隊分成了兩組,去往松源鎮新南村等三個村莊。許多人家的房屋都是泥磚壘砌的土屋,年歲已久,在洪水面前簡直不堪一擊,「當時水已經在退了,但很多地方仍然有一米多深」。一邊是被洪水浸泡的土屋,一邊是可能再次發生的山體滑坡,為了防止房屋二次倒塌的危險,救援隊員們要做的就是把村民盡快轉移出去。

在一家家排查的過程中,隊員們在一個已經塌了一半的房屋裏發現,一位已經被壓十幾個小時的90歲老人在向他們求助。

「阿婆,阿婆,聽得到嗎?」江秋粦用客家話不停呼喚。老奶奶擺了擺雙手,江秋粦和隊員不約而同喊道「還活著!還活著!快!」

起初隊員們徒手刨廢墟,但由於房屋倒塌,營救空間十分狹窄,隊員們只能折返找來破拆工具破墻,開辟救援通道。最後歷經兩個小時的營救,隊員們終於成功將老人救援出來,轉運至醫院。

救援隊員在營救被困的90歲老人。

村裏還有很多老人不願離開老宅,在村幹部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反復勸說下,一些老人才被說動離開。6月17日一天,江秋粦和隊員們一共轉移了50多人,其中大多數都是老年人。

陳麥麥理解這些和自己爺爺奶奶一樣的老人。他們堅持留下,一方面是因為不想離開住了一輩子的老屋,進城不習慣,另一方面,在老人既往的經驗裏,洪水泛濫後一定要立即清掃,「不然淤泥就很難處理了」,他們想待在家裏等洪水退去。

但理解並不能抵消她對留守老人安危的擔心。

洪水還沒有漲高的時候,村委會透過村裏的微信群釋出緊急通知,讓村民們前往高處避難。陳麥麥覺得,當時還在一樓的爺爺可能並沒有留意到群裏的訊息,或者雖有所察覺,但沒有重視。

他的爺爺、奶奶是村裏少有的擁有智慧型手機的老人,但實際用得很少。他們加入村裏的微信群,但鮮少參與討論,對資訊的關註也不夠及時。在福嶺村,智慧型手機對於老一輩村民來說,似乎並未展現出其「智慧」之處。他們想與朋友、鄰居聯絡,或者偶爾約打牌,直接「串門」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透過微信發訊息聯系。

陳麥麥曾嘗試教授爺爺奶奶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然而爺爺奶奶總是搖搖頭:如果村裏的老人中只有他們倆會用智慧型手機,那又有什麽意義呢?

這不只是陳麥麥一個人的難題。

6月16日晚,村主任挨家敲開房門時,張婷(化名)住在蕉嶺縣三圳鎮黃下村的爺爺奶奶還在睡夢中。直到晚上10點,在鎮裏接到通知的姑姑才連忙開著車往村裏趕,途中路也被積水攔斷,半路只能步行。趕到時水已經積到老家房屋的小腿肚,好在她將老人安全轉移。

可是沒過兩天,張婷的奶奶就因為家裏的老房子,又執意回了村。村道上的積水仍到膝蓋的高度。家裏的門已經被沖跑,和著泥沙的雨水灌進院子裏、屋內,床也被沖塌了。老人卷起褲管想要清理,又被絆倒摔了一跤。姑姑趕緊把她送到村衛生院,衛生院處理不了,最後又送到了縣醫院。盡管這樣,老人還在念著,要盡早回去把老房子收拾幹凈……

「山區留守的老人和兒童很多,村幹部組織村民在應急避難場所避險,而一些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老人,只能透過直升機轉運。」廣東藍天救援隊負責本次救援的梯隊隊長胡承宇說。6月16日,他們的救援第一梯隊到達梅州市蕉嶺縣,第二梯隊於17日下午7點30分抵達平遠縣縣城。在救援現場,5架直升機正時刻不停地進行轉運工作,村子裏還有許多受災留守的老人,千百裏之外,回不去的兒女們還在焦急等待他們平安的訊息。

救援隊員向災區挺進。

欄目主編:王瀟 文字編輯:王瀟

來源:作者:雷冊淵 張淩雲 袁揚洋 陳書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