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調查|檢測機構為何拒收個人送檢食品?維權卡在了哪兒?

2024-03-13辟謠

白酒開瓶發現沒酒味、收到外賣發現有異物、買了水果發現有腐爛……當遇到食品安全問題,與商家交涉無果後,有消費者想到自行尋找檢驗檢測機構。但實際操作發現,檢驗檢測機構,極少接受個人送檢。記者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走訪和調查,發現大多數機構都不接受個人送檢, 消費者想自己送檢並拿到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檢驗報告太難了。

遇阻

多數機構不接受個人送檢

有消費者對記者講述了最近的維權經歷。他在購物平台購買了兩瓶高度白酒,在宴請時開啟一瓶與賓客分享,但發現酒淡如水。他懷疑白酒存在品質問題,於是和購物平台溝通。溝通無果,他想到將白酒送檢。出乎意料的是, 送檢屢屢碰壁,導致他維權遲遲沒有進展。

記者也嘗試在網路上搜尋檢驗機構,無論是輸入酒水檢驗還是食品檢驗,搜尋引擎會立刻彈出大量第三方檢驗機構的廣告。但是,有些機構直接在搜尋引擎界面上,就顯示「不接受個人業務」。記者點開北京一家檢驗機構的官網,其官網顯示,機構可以進行食品、藥品、化妝品、石化產品、建築材料、汽車零部件等產品檢驗。但是,在官網頁面上,機構用紅字註明「因業務調整,暫不接受個人委托測試。」記者不死心,撥打該機構400客服電話,客服人員再次強調:「我們不接受個人檢驗,就算檢驗了也沒有司法效力,建議您去咨詢市場監管局。」

於是, 記者撥打了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電話,詢問是否存在官方檢驗機構,接受消費者個人送檢。 接線員表示,市場監管局沒有可以接受消費者個人送檢的官方檢驗機構,消費者如果想送檢, 可以在其官網上查詢北京市具備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

記者按照指引,在官網的查詢服務上,找到了約100家檢驗檢測機構,又經詳情查詢,挑選出其中具備食品檢驗計畫的機構。 最終,撥打電話,成功聯系到了7家在京機構。此外,還聯系到1家京外機構。這8家機構,表示無法為個人送檢提供完整檢驗報告的是7家,僅1家茶葉專項檢驗機構,表示可以接受個人送檢,並出具完整報告。

尷尬

就算出報告也不蓋認定標誌

記者準備了未開封的飲料、熟花生、茶葉,到北五環外一家檢驗機構,實地嘗試個人送檢。在機構大門外,保安表示必須預約成功,且有內部工作人員來迎接,方能入內。

記者撥打該機構的客服熱線,詢問是否接收食品檢驗,接線員剛上來回復是可以。記者表明是個人送檢,接線員便開始含糊起來:「之前有客戶要求測試肉類真偽,這個我們做不了。農藥殘留我們也做不了,沒有測試方法。」他表示,機構有食品營養成分檢測,但與汙染物、危害物等相關的分析鑒定做不了。然而在該機構官網上,顯示可提供蔬菜、水果、茶葉、谷物等農殘檢測,以及食品的汙染物、危害物分析。

在西三環一家檢驗機構門外,記者遭遇了相似的問題,保安也表示只有預約成功才能入內。該機構客服電話接線員表示不做個人送檢計畫,只做面向企業的檢驗計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九條顯示:食品生產企業可以自行對所生產的食品進行檢驗,也可以委托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食品行業協會和消費者協會等組織、消費者需要委托食品檢驗機構對食品進行檢驗的,應當委托符合本法規定的食品檢驗機構進行。

有一家機構名稱帶有官方背景,接線員在回應記者詢問時表示:「我們這兒檢測不對外,不對個人,只做抽檢,您得找第三方機構。」

有一家機構的工作人員面對記者鍥而不舍的追問,表示接受個人送檢,但是只能出一份「數據」。他說,數據上可以蓋機構的檢驗章,但是不能蓋CMA章。而且個人委托,一般機構都不給蓋CMA章。「因為委托單位、生產單位、營業執照,都不是您。」只有像企業和商家這樣各方面資訊齊全的委托方,才能得到一個CMA章的完整報告。

CMA章,指的是中國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標誌,由其英文縮寫CMA形成的圖案和資質認定證書編號組成。這種沒有CMA章的數據,之前也有消費者找機構做,但是維權時候的司法效力無法保障。

難點

食品安全維權投訴容易舉證難

記者走訪的所有檢驗檢測機構中,只有一家明確表示可以接受個人送檢。這是一家茶葉專項檢驗機構。 機構保安對個人送檢業務很熟悉,聽聞記者意圖,便開門並指引了接待具體業務的辦公方位。機構工作人員在辦公室裏接待記者,他表示,平時來送檢的商家和消費者都有,機構可以對來樣給出一個檢驗報告,「給它一個結果」。

工作人員解釋,茶葉可檢驗的計畫很多,光農藥殘留就有100多項,消費者應該先檢視茶葉外包裝,看看它執行的是哪個標準,然後參考標準,挑選檢驗計畫。每一項檢驗,收費大約在200至600元不等。

有一家機構,雖然一口回絕了記者個人送檢的請求,但在追問下,友善地給出了 消費者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所能采用的維權方法。「比如吃壞了肚子,先去醫院做相關檢查,然後到市場監管局或者12315投訴、舉證。等市場監管局介入,安排檢驗機構去做取樣檢驗。」機構面對個人送檢,即便做出不合格報告,也不能在報告上給出食品名稱、來源等資訊。這種報告,很難獲得商家認可。 他還說,腹瀉的醫學證明其實也很難做。必須在第一次進食後,產生腹瀉半小時到四小時有效期內,在醫院做出檢驗報告。

記者檢視了北京市過去兩年,多次食品安全投訴處理結果,流程確如上述人士所說。有一起網購食品吃出異物的投訴事件,官方回復稱,接投訴後,到涉事網購平台現場執法,「檢查中該公司提供了商品的出廠檢驗報告以及檢測報告,未發現該公司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另一起超市購買水果後發現腐爛的投訴事件,官方回復稱,在現場執法中,超市出示的該商品進貨票據齊全完備,商品感官無異常,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消費者「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此商品購買時已經變質」,不能排除買回家後儲存不當導致變質的可能性,證據不足,依法不予立案。 後經調解,消費者與超市已經解除誤會,自行和解。

揭秘

機構擔心檢測引法律風險

據記者了解,檢驗檢測機構的業務,絕大多數來自職能部門、企業和商家。而個人送檢的消費者,一般都是用報告去投訴、維權, 但個人送檢商品的來源,機構無法辨別,所以機構不願意接受個人送檢、不願意在個人送檢報告上顯示商品名稱和來源,就是害怕引起法律糾紛。 尤其害怕與業務往來密切的企業、商家起糾紛。

有一家京外機構,在其官方公眾號上專門發文稱, 理解消費者送檢的願望。但是檢驗計畫繁多,費用很可能超過了商品本身的價值。其次,消費者在送檢過程中,可能造成樣本被汙染,導致結果不準確。最後,檢驗機構承認,維權會帶來法律風險。如果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推薦先與職能部門聯系,由職能部門協調,找檢驗機構介入。

記者致電該機構,接線員重申了公眾號文章的觀點,並表示不接受個人送檢,確實是這個行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記者發現,很多檢驗機構的官網上,顯示其合作機構,包含大量行業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