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引黃入冀工程通水30余年:悠悠黃河水 「解渴」冀中南

2024-01-04辟謠

引黃入冀工程通水30余年

悠悠黃河水 「解渴」冀中南

2023年6月5日拍攝的位於河北境內的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渠村路線)大樹劉泵站。河北日報通訊員 任樹春攝

黃河奔流,生生不息。

1993年1月,一項重要的跨流域大型供水工程——引黃入冀位山路線工程正式通水;2010年10月,引黃入冀潘莊路線工程正式通水;2017年11月,引黃入冀李家岸路線工程正式通水;2018年11月,引黃入冀補澱工程(渠村路線)正式通水。

30余年來,132.5億立方米黃河水奔流入冀,滋潤邯鄲、邢台、衡水、滄州、廊坊和雄安新區共49個縣(市、區),極大緩解了河北中南部水資源匱乏問題,有效助力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河北生態環境改善。

引來農業灌溉水

灌溉面積由230萬畝擴至500余萬畝

在河北,農業灌溉是引黃水的主要用途。20世紀90年代初,地處華北大漏鬥的河北中南部面臨缺水難題,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在水利部等部門支持下,結合引黃工程實際,首條大規模跨流域、跨省份引黃濟冀工程——引黃入冀位山路線應運而生。

一座樞紐見證30多年風雨。山東省臨清市南郊衛運河上,跨越衛運河的交叉輸水建築物——穿衛樞紐工程,是黃河水透過引黃入冀位山路線進入我省的關鍵節點。

「截至2023年底,工程已累計完成輸水任務38次,輸水總量達94.5億立方米。」穿衛樞紐管理所所長牛亞楠介紹。

滾滾黃河水自山東省聊城市位山閘出,經臨西縣劉口閘進河北,一路奔向黑龍港部份地區,最終經泊頭市楊圈閘進南運河。臨西縣是引黃入冀位山路線河北境內的第一個受水縣,境內渠道全長超17公裏。

「位山路線在河北境內全長202公裏,邢台、衡水和滄州為主要受益地。」衡水市水利局原副局長楊誌軍告訴筆者,以衡水市景縣龍興鄉、青蘭鄉為例,經測算,相較於引黃水到來之前,冬小麥畝均增產50公斤。

統計數據顯示,在引黃入冀補澱受水區26個縣(市、區)中,有20多個縣(市、區)擔負著糧食增產任務,建設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農業灌溉用水增加多元水源,也給壓減地下水超采創造了有利條件。棗強鎮江莊村南的南湖公園便是證明。

南湖公園曾是一個廢棄坑塘。源源不斷的黃河水為這個坑塘帶來了生機。2014年,棗強縣對其重新規劃改造,建成一座蓄水坑塘,科學引調黃河水,真正實作了水源「引得來、蓄得住、用得上」。

棗強縣水利局局長朱洪武說:「截至2022年底,全縣累計壓采地下水11753萬立方米,深層地下水水位較2018年上升13.81公尺。」

一泓黃河水,「解渴」冀中南。從冬季四個月引水時長到常態化引水,從一條路線到四條路線……30多年來,省水利廳積極多引多調黃河水,有力保障河北農作物灌溉需求,農田灌溉面積由原來的230萬畝擴大至500余萬畝。

引來河湖復蘇水

2023年全省形成有水河渠長度1040.8公裏,水面面積達66.9平方公裏

近日,筆者走進衡水湖畔,只見白鷺翩躚、波光瀲灩。黃河水沿著引黃入冀位山路線,透過渠道,自棗強縣清涼江左岸的小油故閘,經衛千渠,由王口閘入衡水湖。

衡水湖是中國極具稀缺性和典型性的國家級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育區,但20世紀圍湖造田、與湖爭地、捕魚養魚、過度開發曾給衡水湖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水質汙染嚴重。

為守護好衡水湖,衡水市不斷加大衡水湖濕地保護力度,有步驟實施汙染治理並轉向生態修復。截至2022年底,位山路線已累計向衡水湖輸水13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河湖生態復蘇需求。

「目前,衡水湖濕地觀測到鳥類30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0多種。」衡水市濱湖新區資源保護局濕地生態監測科科長張余廣介紹,衡水湖水質常年穩定在Ⅲ類水標準,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周邊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斷增強。

不只是衡水湖,華北明珠白洋澱也有黃河水的補給。

透過引黃入冀補澱(渠村路線)工程,一泓黃河水從河南省濮陽市渠村緩緩流出,途經河南、河北兩省6市,長途跋涉近千裏,最終與白洋澱「熱情相擁」。

流動的水造就有生命力的白洋澱。從2018年開始,河北透過綜合利用引黃水、本地水等多種水源,持續加大對白洋澱的生態補水,有效保障白洋澱生態水量和水位,一幅「鳥飛魚躍水草豐,水清岸綠遊人來」的美好畫卷徐徐鋪展。數據顯示,近年來,年均入澱水量達到3億至4億立方米,白洋澱水位常年維持在6.5公尺至7公尺的合理水位,有效增加了白洋澱的水動力,促進了水迴圈。

按照水利部安排部署,河北還透過引黃入冀位山、潘莊等路線,多次實施引黃濟津,累計為天津市輸送黃河水30多億立方米,有效促進了京杭大運河的生態修復,讓古老的大運河重現生機。

從農業用水到生態補水,河北引黃水功能日益完善。30多年來,全省引黃水年平均引水量由2.8億立方米增加至9.78億立方米,生態補水範圍也由白洋澱等重點河湖,增加至南大港濕地、滏陽河、老漳河等河湖。2023年以來,透過引黃調水,河北境內形成有水河渠長度1040.8公裏,水面面積達66.9平方公裏。

引來幹凈水

冀豫魯三地合力護好黃河水

治黃百難,唯沙為首。「一碗水半碗沙」的黃河水,含沙量很大。如何保證進入白洋澱的黃河水水質澄澈?

2023年12月12日,筆者來到河南省濮陽市渠村鄉南湖村。這裏是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在黃河水進入引黃閘門後,遇到的一處重要「關卡」——沈沙池。

站在沈沙池入口,只見兩個總占地面積2600余畝的巨型條渠,渠道內一側水色深黃,另一側水質清澈。

「調水時,奔湧的黃河水在這裏放慢腳步,卸下泥沙‘包袱’。」濮陽市引黃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調水後,每年交替使用、定期清理,讓兩個條渠總能以最佳狀態完成清水送雄安的任務。

據了解,在濮陽境內,1立方米的黃河水含沙約5公斤。經過沈沙池的沈澱以後,可過濾60%的沙子,再加上沿途自然沈澱,最後到白洋澱的河水已經清澈。

與河南省略有不同,山東省正用科技手段探索一條調沙治沙之路。

引黃入冀位山路線上的位山灌區立足水少沙多實際,高標準編制數位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建設實施方案,透過構建立體感知、自動控制等五大體系,提升算據、算力、演算法能力以及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水平,以數位孿生手段助力解決灌區實際問題,全面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

「我們與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合作,正在研究灌區典型區域引黃水沙變化模型,用於支撐灌區水沙科學排程管理。」聊城市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會忠介紹,他們在長期水沙測驗數據基礎上,利用數位孿生平台水沙關系分析,讓泥沙科學輸送與處置成為可能。

灌區還將借助數位孿生平台作用,模擬泥沙動力學模型來探究不同工況下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積分布規律,進一步推進渠道泥沙淤積的最佳化調節。

用好黃河水,不忘引水源。多年來,圍繞用好每一滴黃河水,河北始終把節水、治汙、治河、管護等各項工作放在重要議事日程。為推動引黃工程執行管理規範化,【河北省引黃工程執行管理規定】已於202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規定出台後,將為引黃工程持續穩定發揮效益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河北日報記者 苑立立 通訊員 任樹春)

關註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