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近代士人的家國記憶與生活圖景

2024-01-11辟謠

2023年12月10日,由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鳳凰出版社主辦的「近代士人的家國記憶與生活圖景——【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輯)釋出會」在中山大學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廣州大學、【文藝研究】、【南方周末】、鳳凰出版社、中華書局等機構20余位專家學者及媒體人參加釋出會,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主持會議,中山大學副校長、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謝湜教授及鳳凰出版社副總編輯樊昕編審分別致辭。與會專家針對第十輯【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以下簡稱「【叢刊】」),圍繞「史料整理、閱讀和套用」主題,就如何守護、開發和傳承近現代文化遺產,切實推進相關領域的研究進行了研討。今將專家發言,略分主題,縷述如下。

【叢刊】主編團隊及主辦方代表合影,左起樊昕、徐雁平、彭玉平、張劍、彭國忠

稀見史料助推新的學術關切

文史學界每一次新的學術視角和風氣的轉移,都與新史料的刺激作用有關。【叢刊】出版,容易助推文史研究新議題之開掘。

謝湜(中山大學副校長,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歷史學系教授)翻閱【叢刊】後,敏銳意識到這批文獻在諸多方面將引發新的思考。他提及多年前沈艾娣教授的專著【夢醒子: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1857―1942)】,該書系統研究【劉大鵬日記】,在史學界引發日記研究的討論熱潮。【叢刊】第十輯中的【龔縉熙日記】,記事從嘉慶十五年直至同治十二年,其中有諸多值得關註者,如【日記】記載常熟、昭文等處地方事務非常仔細,一般紳董會議的參與者、會議內容等均詳實記載。此外,【日記】大量記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閘蟹、西瓜、黃瓜等價格,是研究近世物價波動的重要材料。而【日記】所示太平天國時期各類資訊的流暢通達,也為探究這一時期的資訊管道機制等提供新思考。預計這批新史料,將會推動相關研究煥發新的光彩。

作為【叢刊】出版方代表,樊昕(鳳凰出版社副總編輯)認為【叢刊】已成為鳳凰出版社標識度很高的品牌,在學術界和讀書界產生較大反響。不止於此,鳳凰出版社以這套【叢刊】為基礎,培養了一批80後、90後的古籍整理隊伍,以此為基礎,還催生不少博士論文及計畫課題。【叢刊】與鳳凰出版社【日記研究叢書】等相配合,助推了近年「眼光向下」的學術風氣,推動學界更加註重稿本日記、信劄等稀見文獻,顯示出版界與學界互動的新氣象。

【叢刊】是近現代相關學術研究的基礎工程

稀見史料助推新的學術研究風氣,不僅在於史料本身意味著方法,更在於史料之新,是學術產生新的增長點的基礎。【叢刊】已出十輯,以一百多種的皇皇規模,為近現代學術研究提供了額額重要的文獻保障。在此基礎上所產生的前沿學術成果,也引起學界重視。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邱捷認為,第十輯【叢刊】的14種圖書,是極具價值的一手文獻。透過這批文獻,可見晚清官員、學者的多重面相。邱捷教授曾整理過規模甚大的【杜鳳治日記】,他註意到杜鳳治筆下的方濬師是有本事、有個性、有氣場的上司,對杜鳳治也頗有關照,卻有些貪婪。然【叢刊】所收【方濬師日記】看,方氏在日記中卻以藏書家和讀書人自居,面目迥異於杜鳳治所記。一手文獻的價值在於以史料說話,有助於打破一些歷史成見。如晚清榜眼左霈的日記,對重要歷史事件辛亥革命、府院之爭等,均寥寥數筆,或幹脆付之闕如,日記所載大部份為讀書教子、拜訪朋友等。左霈這種對政治的漠視或不關心,正揭示彼時相當一部份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及理性抉擇。而這種歷史的細微局部,正是日記可以燭照者。邱捷甚至認為,研究「史事細節」,尤其是討論觀念史、生活史問題時,日記是特別可信、特別細致、甚至是無可替代的史料,尤其在日常生活細節上,有其他性質文獻所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叢刊】第九輯【張人駿來往函電集】【李準集】,對研究近代重大事件(如黃花崗起義)價值極高,兩【集】所記維護東沙島主權,以及【李準集】巡視西沙群島的內容,至今仍具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由此可見,【叢刊】意義非凡。此外,邱捷還認為,對近現代文獻整理而言,影印出版是不夠的,惟有點校出版,才能更大限度發揮其價值。而這項重要學術工程的成功,自然得益於新時期古籍文獻事業的良好氛圍。使得大批稀見稿本文獻尤其是小人物的著述均有整理出版的機會。為了讓這項學術基礎工程建設得更加完善,邱捷還呼籲國家在職稱評審及成果獎勵申報時,真正對文獻整理成果以應有的重視。

【叢刊】以其厚實的史料特性,引發文史學者的廣泛關註。陳謙平(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存取學者、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一位研究中國近代史、民國史的學者,高度肯定日記文獻的價值。他指出,高層人物日記往往修飾成分多,但【叢刊】所收稿本日記多出中下層士人之手,可折射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民族、不同性別者對所處時代獨特的觀感和認識。他註意到【叢刊】第十輯所收陳慶均、龔縉熙、方濬師等人日記,認為其中所涉政局、中外關系、災荒、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尤其是陳慶均日所載捐納事甚多,有助於增進研究者對歷史人物生活情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陳謙平看來,層次越低的官員的日記或價值更大,因其在日記中對社會生活有更多描繪。他還期待更多歷史學者加入【叢刊】整理工作,讓更多史料早日公開。

在史料整理的基礎上,提煉有價值的學術命題,是文史研究者致力奮進的方向。吳承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高度肯定【叢刊】作為學術基礎工程的價值。他特別註意到作為「學術遊牧人群」的研究生,近年在論文選題上多轉向近現代。這種學術取向與【叢刊】的學術趨向高度一致。由此可見,【叢刊】預流了現下的學術風氣。吳承學還註意到【叢刊】三位主編張劍、彭國忠、徐雁平在史料整理之外,身體力行,以「有學術的思考」從事「有思考的學術研究」,推進近現代文史研究,為年青人樹立表率。如張劍對【高心夔日記】的研究及其對情境文學史建構等的思考,彭國忠對【鉛差日記】與【孟憲彜日記】的研究,徐雁平利用【蕭穆日記】討論中國文學流派的模式問題等,相關文章都發表在重要刊物。此外,【叢刊】所衍生而出的【日記研究叢書】,提煉了諸多有意義的學術命題。最後,吳承學還引曹道衡先生名言——「把史料整理作為文學史研究的起點」,強調文獻整理是起點,但研究者不能只滿足於收羅整理,由此對【叢刊】這項學術基礎工程的未來走向提出更高的期許。

書信、日記等「無意史料」每能帶來意外發現

在法國年鑒學派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眼中,史料可分為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據此粗略劃分,【叢刊】中不少日記、書信正是「無意史料」,閱讀這批文獻,往往有意外收獲。

杜曉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在感嘆近現代文獻豐富之余,註意到這批史料與北京大學校史的密切關系。他從第十輯【叢刊】所收【沈兼士往來書劄】中發現北大校史的諸多細節,例如國學門何時成立、成立過程如何等?又如,歌謠運動如何開展?抗戰勝利後,彼時的教育部如何接收「偽北京大學」,如何處置相關教員和學生等等。沈兼士的往來信件對此皆有詳細記載,可極大豐富如今北大校史館只一頁展板一筆帶過的簡略。此外,對古典文獻學學科重要創始人魏建功,【沈兼士往來書劄】也有諸多記載。如魏建功預科二年級時為沈兼士寫課堂筆記,遇有疑問,即寫了一封千余字的長信討論「皇皇」二字。杜曉勤認為,此類可貴的學術史局部資訊,可補正史之缺,讓過去粗疏的學術史變得更加豐滿,因而彌足珍貴。

馬忠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也高度關註以書信、日記為核心的【叢刊】。他指出,這篇文獻價值有填補空白之功,如【祁景頤日記】,涵括大量京劇劇評,這對戲曲研究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資料。馬忠文認為,近年日記、書信這兩種資料日益受到重視,主要因為它們是有溫度且具親和力的文獻。不過,馬忠文也指出,這兩類私密文獻雖便於研究者窺探真相,但學者在研究層面應當平視、客觀對待。如【方濬師日記】中諸多信件等即是作者有意識保存的結果。作為長期從事近代文獻整理的學者,馬忠文十分關心近代日記、書信文獻的整理問題。他認為,與傳統的古典文獻整理相比,書信和日記包羅永珍,整理難度很大,需要文學研究者和史學研究者密切合作。畢竟,歷史學者的詩文斷句可能露怯,而文學研究者對典章制度等可能沒那麽敏感。而出版社要編好此類出版物,可能要配備歷史和文學兩個方向的編輯。

書信、日記類文獻在過去並非罕見,為何【叢刊】所收在近年備受矚目?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王奇生認為,【叢刊】所收日記、書信有其特殊性。從前出版的日記多出名人之手,而【叢刊】囊括不少稀見及小人物日記。以往的近現代史料對重要人物關註較多,註意革命等激進方面的內容,【叢刊】則相容並包,將相對保守的、甚至以往視作「反動人物」的文獻也涵括其中。由此,各種中小人物、地方性人物的著述在【叢刊】中都有所呈現。以士紳而論,過去關註張謇等名人,如今則一般的縣紳、鄉紳等著述均予以披露。由此,【叢刊】所展示的史料價值往往因透露不少「無意史料」而給研究者帶來驚喜。譬如【陳慶均日記】記載歐戰,討論袁世凱稱帝等均心平氣和,比較客觀。這些材料與從前大規模披露的文獻相較,難能可貴。

至於近現代書信、日記所收的範圍,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應當有所擴大。如王奇生認為,「近現代」的時段可放得更廣,一些當代史料也不妨收入。黃仕忠(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近年比較關註當代史料,並試圖在【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延長線上繼續工作。他認為,如果【叢刊】編者、出版社編輯等將最近十年的編纂日誌整理出版,將編輯、作者、出版社討論的細節等放進去,不惟是可貴的出版史料,對研究者解讀這十輯【叢刊】也意義非凡。

【叢刊】有序出版助推「學風轉移」

【叢刊】所征兆的學界「眼光向下」的學術潮流,以及其所帶動的近現代文獻整理研究尤其是日記、書信等文獻整理研究的熱度,推動了新時期的學風轉移。這種透過大型文獻整理工程關聯學術變遷的新時期文史工作模式,也引發學者熱議。

作為大型計畫的負責人,杜桂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認為十輯【叢刊】的出版有四個重要意義:一是【叢刊】輪流主編,有序推動,這種「有組織的科研」值得學習;二是【叢刊】十年來出版將近200種史料,帶動諸多青年學子參與,為未來古籍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持;三是【叢刊】為近代文學學科建設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四是【叢刊】的出版和研究,促進了學術方法更新和觀念轉變。這種學風轉移,概括而言,即是強化了整體歷史觀,促進了邊緣史料的中心化,引導了學術眼光向下和向內的關註,也使越來越多研究者因此更加關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關註主體的心靈世界,開啟了文學史的褶皺和空白區域。由此,【叢刊】所示史料為文史結合和會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術組織與出版是學術風氣轉移的重要推動力,俞國林(中華書局編審、副總編輯)從此出發,註意到【叢刊】三位主編分居北京、南京、上海等近代文獻淵藪之地,而【叢刊】之出版,則是出版界和學界互動的良好典範。他認為,文獻整理與出版相得益彰,可最大程度促進學術進步。一方面,透過挖掘、整理與出版相關文獻,有助於特定學術共同體的生成,集體推出成果。另一方面,文獻整理之上,尚須學術成果提煉、昇華。惟其如此,才能使更多的文獻得到整理出版,被更多人看到,實作歷史文獻價值最大化。

近現代文獻與前此時段文獻面貌迥異,多數還處於未完成時,是「未寫定狀態」,仍需加大力度予以整理。對此,安東強(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指出,清人對清代以前的歷朝文獻做了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但近現代文獻尚有諸多梳理工作需要從事。例如海外與民間藏有諸多稀見文獻,有待進一步發掘。這在【叢刊】中均有所體現。此類稀見文獻有助於研究者對既定的歷史書寫產生新認識,如在革命史研究方面,關於朝野民心所向、對清廷和皇帝的心態等問題,透過大批稀見的書信、日記等史料,可細致探測一般民眾的心靈世界,有助於激發一些新的認識。

近代稿本整理工作難度較大,其學術含量得到程蘇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的高度肯定。除此之外,程蘇東將閱讀【叢刊】的感觸概括為兩句話、八個字——即「學風轉移,學人浮沈」。就「學風轉移」而言,他認為近代學術的飛躍,實際上是基於對明末清初以來近三百年學術風氣的總結。清末民初,新舊學風互相激蕩,包括學術觀念、表達方式以及學術團體的結合方式,如師生、師友之間交往方式等,都蔚為可觀。【叢書】展示了新舊學術風氣碰撞過程中,學人如何在堅守傳統和預流風氣之間的轉變歷程。如【曹元弼日記】等就體現這一特點。曹元弼的經學範式並非傳統的學案體,而是呈現新的特點,目的在希望新時代讀者能理解舊知識。就「學人浮沈」來說,程蘇東以【沈兼士往來書劄】為例,說明近代稀見史料為理解陳獨秀、周作人等人的歷史機遇和個人命運提供多元角度,展示了大時代下文人動蕩浮沈的飄零感。在他看來,【叢刊】所收的書信、日記等帶有私人寫作性質的文本,是了解一代學人心史的重要文獻集群,也是學風轉移的歷史見證。

在史料基礎上探尋研治史料之法

【叢刊】所展示史料久已為學界註意,而史料所蘊藏的深度整理範式仍有待開掘。更應當引起研究者註意的是史料研究的方法,即如何研治史料,以便讓它們的價值發揮得更大。

在此,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蔣寅著重揭示了【叢刊】第十輯所收數種史料的重要價值。他指出,沈兼士著作多年來市面僅見【沈兼士學術論文集】,此次【沈兼士來往信劄】收錄沈氏來往信劄331通,涉及蔡元培、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顧頡剛、陳垣、楊樹達等70多位文化名流,價值十分可觀。而而【夏敬觀家藏親友書劄】則對一千九百餘通書劄做了細致的釋讀、綴合、考證,更對研究近現代學術史、藝術史極有幫助。此外,蔣寅還特別指出【叢刊】在深度整理方面做出相當努力,如【龔縉熙日記】除用國圖藏【龔又村自怡日記】三十二卷本作底本外,還參考南圖藏【龔又村自怡日記】三冊,並附錄台灣「國家圖書館」藏【鏡墀軒稿】中的【鏡墀軒日記摘要】,再將南圖藏【鏡墀軒詩集】、常熟圖書館藏【娘軍鬥勝集】【鵝湖風雅集】三種龔氏著述收入附錄。如此收羅,實作了龔縉熙著作較充分的整理。

劉躍進(河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高度肯定【叢刊】不為時風左右,十年出版十輯百余種史料的踏實治學精神。他認為,這對扭轉當代浮華不實的學術風氣,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劉躍進高度重視史料的研究方法,他註意到這次【叢刊】釋出會的主題是「史料整理、閱讀和套用」,認為【叢刊】團隊意圖從理論上去探求研治史料之法。劉躍進指出,史料與史識應該相輔相成,文獻與理論本身並不矛盾,文獻中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命題和研究選題。在新時期,「用新的眼光、新的時代精神、新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照亮他們所整理的具體史料物件,無疑是可取和值得贊揚的。」

至此,「近代士人的家國記憶與生活圖景——【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輯)」釋出會正式落下帷幕。而【叢刊】的第十一輯、第十二輯正在緊鑼密鼓地編校中。據悉,【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是由鳳凰出版社陸續出版的大型史料叢書。2014年出版第一輯,之後每年一輯,至2023年已屆第十輯,共出版各類史料128種178冊。其中尤以日記為大宗,有70余種。2023年最新出版的【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輯包括:【方濬師日記】【張蓉鏡日記】【陳慶鈞日記】【左霈日記】【陳曾壽日記】【龔縉熙日記】【徐迪惠日記·象洞山房文詩稿】【沈兼士來往信劄】【夏敬觀家藏親友書劄】【安順書牘摘鈔·貴東書牘節鈔·黔事書牘】【翁同書奏稿】【三十八國遊記】【君子館類稿】【晚清修身治學筆記五種】,共計14種。【叢刊】自出版以來廣受業界好評,日本學者八百谷晃義在日文【大學出版】(2022年第131號)發表【日記史料與中國史】一文評價雲:「在近年的日記史料整理方面,江蘇省鳳凰出版社【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對作為外國研究者的我們來說尤為值得慶賀。該叢刊的一大特征是在著名的日記之外也包含很多小人物的日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十輯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