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洋山芋長得大嗎?」」番茄也已經長出來了呀。」 ……
近日,春光正好。長海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門前,「記憶花園」裏的花草蔬菜生機勃勃。67歲的秦國珍正和夥伴們一起,這廂瞧瞧番茄長勢,那廂給馬鈴薯松松土,忙得不亦樂乎。
秦國珍是一支社群園藝小隊的成員。團隊隊員們都是退休居民,還有一個共同點:屬於認知障礙高風險人群。而這方小小的花園,是他們接觸土壤、感受生活的媒介,為大家帶來了心靈的溫暖療愈。
種花、種菜的手藝,
讓她成了孩子中的「紅人」
午後的「記憶花園」裏,陽光灑落一地,十幾只種植箱被擺放得整整齊齊。馬鈴薯、番茄從土裏伸出了細長的枝蔓;薄荷、迷叠香飄出淡淡的芬芳……園子裏還有薺菜、韭菜等綠葉菜,正茁壯生長。
「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給薺菜收籽。」家住蘭花新村小區的秦國珍戴著手套,麻利地將薺菜一把把割下來,套進袋子裏,再用力向地面甩去。「就是要這樣甩。薺菜上有一顆顆愛心形的籽,我們把它甩進袋子裏,收集好,等下半年再接著種,又能長出一波薺菜。」
秦國珍家住蘭花新村小區,離「記憶花園」不過兩、三分鐘的腳程,幾乎每天都來。她種花種菜不在話下,是隊裏的「萬事通」,其他隊員叫她「秦老師」。去年,「記憶花園」裏開展了一場親子活動,邀請社群親子家庭與園藝小隊的老人們一起養護植物,讓秦國珍和隊員們成了孩子中的「紅人」,也讓大家很是驚喜。
「那次活動,小朋友反響特別好,一直問我這個植物叫什麽名字、那個植物是什麽。以前總覺得退休了‘人也沒用了’,沒想到現在的我好有成就感!」秦國珍笑著說,「這些馬鈴薯、番茄,就是為了孩子們種的,因為它們模樣好辨認,收獲也方便。等以後再辦活動,小孩子肯定喜歡。」
走出家門進花園,
用植物點亮一段記憶
「記憶花園」裏共有近10種植物,每一種都是隊員們的「心肝」。他們定時相約來檢視植物的生長情況,順手澆澆水、除除草,說說笑笑間,享受悠閑生活。小小花園,給居民們帶來了大大收獲。
今年75歲李雲娣是隊員之一,她說,自己以前沒種過花草蔬菜,手藝都是在「記憶花園」裏跟著大夥學的。「加入園藝小隊以後,對很多植物從不熟悉到熟悉,學到了很多。另一方面,自己動手種東西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事情比不了的。前不久,我們還用自己種的韭菜包餃子。」
園藝的「魔力」,讓隊員們走出家門,走進花園,與大自然來了一場又一場「約會」。因存在認知障礙高風險,有時,也有隊員會忘記誌願活動的時間。於是,他們在冰箱上貼小紙條、在手心裏寫筆記、讓鄰居叫上自己……用各種方法,提醒自己準時在花園「報到」。不少老人直言,「感覺自己更有幹勁,生活也更有盼頭了。」
老年人是認知癥高發人群。近年來,長海路街道全力建設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一方面著手大範圍篩查,排摸出700多位高風險老人並進行二篩;一方面探索早期幹預手段,如園藝療法、芳香療法等。就這樣,2023年7月,「記憶花園」誕生了。作為園藝療法的載體,這裏鼓勵大家回歸自然,從播種與收獲中找回人生的活力與掌控力,用一份植物,點亮一段記憶。
「園藝療法作為認知障礙非藥物幹預方式的一種,面向有需要在身體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老年人,提供植物種植和園藝活動,讓他們回歸自然,從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等方面進行調整、改善,是一種有效的服務方法。」長海路街道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建設計畫負責人王瀅介紹。
經過近一年的正式營運,現在,園藝小隊已擁有近10名固定成員。種什麽植物、辦什麽活動,都由老人們自行「頭腦風暴」。王瀅說,「我們會定期組織小隊會議,邀請大家對誌願活動的形式、內容、時間等進行商討,隊員們也經常有金點子。他們對社群生活的參與度更高了,對自己個人生活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在園藝小隊的歡笑與汗水中,「記憶花園」,還將創造更多美好的故事……
文字/圖片:湯順佳
編輯:吳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