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耐鹽堿基因:讓鹽堿地裏「稻谷飄香」

2024-03-07辟謠
撰文/於菲菲 沈正偉(中國農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耐鹽堿基因,相關育種技術可以顯著提高高粱、水稻、小麥、玉米、谷子等作物在鹽堿地的產量,讓鹽堿地裏也能「稻谷飄香」!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其中的奧秘吧!
作物殺手——鹽堿地
看!這白花花的一片,有沒有「疑是經冬雪未銷」的感覺?這可不是雪,而是鹽堿地裏析出的鹽。農民常說:「鹽堿地裏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鹽堿地可謂作物殺手。
鹽堿地指的是土壤中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鹽分,不利於作物生長的土地。具體來說,當100克土壤的可溶性鹽分中蘇打鹽(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含量在0.5毫克以上、酸堿度(pH值)大於9、含鹽量大於0.3%時,便屬於鹽堿地。
作物生長需要相對穩定和適宜的外界環境,鹽堿地高pH值和高滲透土壤環境,會導致作物減產甚至死亡。這是因為,pH值過高會抑制作物對鉀、磷、鐵等營養元素的吸收,導致作物「營養不良」;高滲透土壤會導致作物無法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超過10億公頃的鹽堿地,而且這個數位還會增長。中國土地鹽堿化形勢同樣嚴峻,在過去的60多年裏,中國的鹽堿地面積從約2.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約4萬平方千米,且鹽堿化程度還在不斷加深。
土地鹽堿化問題已經嚴重危及中國糧食安全,育成耐鹽堿作物、提高鹽堿化土地利用率、保護國家糧食安全迫在眉睫。
「釘選」關鍵基因
挖掘作物耐鹽堿基因是進行耐鹽堿育種的關鍵。
我們知道,作物的性狀是由體內基因控制的。在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作物的基因會產生差異,作物也會隨之前進演化。
高粱起源於非洲,是人類最早栽培的禾本科作物之一,相比水稻、小麥,它具有更強的鹽堿耐受力。
我們收集了300多份不同地區的高粱原始材料,將它們種植在高鹽堿的土地裏,根據生長狀況分為耐鹽堿的品種和不耐鹽堿的品種。透過計算,可以將不同品種的基因差異與它們對鹽堿的耐受能力關聯起來。由此,我們可以確定不同性狀的高粱品種到底是哪些基因發生了改變,並最後「釘選」AT1(Alkaline tolerance 1)基因。
那麽,AT1基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原來,作物受到鹽堿傷害時,細胞會產生活性氧物質(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活性氧物質是機體內或者自然環境中由氧組成、含氧並且性質活潑的物質的總稱,可作為訊號分子調控植物氣孔關閉、病害防禦等代謝反應,對於作物生長起積極作用。
但是,活性氧物質的生物活性很強,積累過多反而會破壞作物細胞的活性氧平衡(正常條件下,植物體內活性氧含量不多不少,處於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作物產量。如果想讓作物的耐鹽堿能力更強,就必須維持好作物細胞的活性氧平衡。
這裏就需要水通道蛋白出場了。水通道蛋白是生物膜上的一類具有選擇性、高效轉運水分功能和特殊空間結構的通道蛋白。它可以將細胞內多余的活性氧物質「泵」到細胞外。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通道蛋白都有這個功能,只有被磷酸化(一種蛋白質修飾)的水通道蛋白才有這個能力。
我們發現,AT1基因會抑制水通道蛋白的磷酸化。也就是說,使用基因編輯手段敲除AT1基因,就能賦予作物「忍耐」鹽堿的「本領」。
鹽堿地變成高產田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實驗成果都必須在生產實踐中檢驗。GS3是AT1在水稻裏的同源基因,我們在東北吉林大安鹽堿地進行了為期兩年的GS3改良的水稻大田生產實驗,年增產為24.1%~27.8%。同時,在高粱、谷子、玉米等作物的測產實驗中,高粱、谷子的產量以及玉米的存活率都大幅提高。
如果全球20%的鹽堿地能使用這項技術,每年至少能增產約2.5億噸糧食,鹽堿地將變成作物高產田!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培育耐鹽堿的糧食作物是切實提高鹽堿化土地生產力、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重中之重。在不遠的將來,我們餐桌上的米飯、饅頭、玉米,可能就來自鹽堿地裏的作物。
運用化學、生物知識,你還能想到哪些改良鹽堿地的方法?
知識連結什麽是通道蛋白?
離子和一些小分子有機物如葡萄糖、胺基酸等,不能自由地透過細胞膜。鑲嵌在細胞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質,能夠協助這些物質順著濃度梯度跨膜運輸,這些蛋白質被稱為轉運蛋白。
轉運蛋白分為攜帶蛋白和通道蛋白兩種。通道蛋白包括水通道蛋白和離子通道蛋白等。
攜帶蛋白只容許與自身結合部位相適應的分子或離子透過,而且每次轉運時自身也會發生改變。
通道蛋白只容許與自身通道的直徑和形狀相適配、大小和電荷相適宜的分子或離子透過。分子或離子透過通道蛋白時,不需要與通道蛋白相結合。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耐鹽堿基因:讓鹽堿地裏「稻谷飄香」】,作者於菲菲、沈正偉,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