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謠言後遺癥」的治與止

2024-07-27辟謠

哪裏有熱點,哪裏似乎就有謠言。日前,多地公安機關公布多起利用AI工具實施造謠的相關案件,引發人們對AI批次制造謠言的擔憂。

近段時間以來,輿論場上「反轉」頻現——「網傳40年最強洪峰過重慶,洪崖洞被淹」「西安交大畢業生被稱為‘學術妲己’」「韋神捐千萬抗洪」等一系列假新聞被辟謠,既讓公眾產生了不知道該相信誰的迷茫,也激起了不少人屢次被謠言愚弄的憤怒。

常言道,「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一個更值得警惕的現象是,有些謠言即便被揭破,但其對事件當事人、網路環境以及社會信任產生的一系列「後遺癥」卻難以消弭。

謠言易破,而社會的信任危機卻難以修復。 當「烽火戲諸侯」「狼來了」的故事頻繁上演,誰來守望公共空間的誠信與真相?在「閱後即焚」的資訊爆炸時代,又該如何防治可能傷害到每一個普通人的「謠言後遺癥」?

▲網傳「40年最強洪峰過重慶,洪崖洞被淹」不實。/重慶辟謠

謠言的可惡,已無需多言。然而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無可選擇地置身於資訊海洋。對於謠言,很多人都難以辨識和規避,而謠言泛濫帶來的一系列「後遺癥」,更讓人防不勝防。

「謠言後遺癥」的產生背後,有其復雜的「致病機理」。 在註意力已經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謠言往往比真相更有流通性。一些博主利用了公眾獵奇、從眾等心理特點,有意以訛傳訛、煽動情緒,只顧著自己收割流量,把互聯網當作免費的撈金池,即使被辟謠「打臉」,依舊肆意妄為。而當謠言已經傳了一千遍的時候,遲到的真相往往於事無補。

正如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寫道:「在特定的某個時候,我們會忘記這些重復斷言的來源,並選擇相信這種斷言。」在謠言強大的「傳染機制」影響下,演算法的精準推播將受眾困在「資訊繭房」裏,謠言與真相的界限也因此變得模糊。

比如在此前發生的「網友編造幼師給幼兒餵避孕藥」事件中,盡管造謠的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警方和媒體也及時澄清了事件真相,然而網民的關註熱度不減反增,部份網友繼續傳播不實資訊,甚至對警方的通報不以為意。

「謠言後遺癥」之所以難防難治,在於其「癥狀」的隱匿性和潛伏性。

也許有人認為,謠言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會有什麽損失。然而,如今謠言之所以層出不窮,就在於其形成了隱性的利益機制。造謠者透過混淆視聽吸引眼球,形成了「以謠生利」的產業模式,本質是透過占用社會公共資源為個人牟私利,其結果是汙染了公共空間和社會生態。

人們往往認為,只要辟謠了,謠言就會消亡。事實上,謠言從產生到消亡,已經在無形中傷害了多個主體,即使最終被辟謠,其對事件的當事人、參與者還可能造成持續的、不可逆的傷害。造謠的成本之低,辟謠的成本之高,二者遠遠無法對等。

▲堅決遏制網路謠言。徐駿 作/新華社

謠言層出不窮,不少人深受其害,互聯網時代,「謠言後遺癥」的危害不容小覷:

網路戾氣滋生,極易造成對普通人的「資訊霸淩」。 復盤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反轉事件,不難發現,熱點事件只要公之於網,就有可能被放大、被誤解、被「審判」,造成「多數人的暴政」。

網路無界,也傷人於無形。在「粉色頭發女孩遭遇網暴自殺」事件中,博主本想記錄祖孫之間的溫情與感動,但她的照片卻被無良行銷號盜用,被一些網民安上許多「莫須有」的標簽,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網路暴力。

電影【讓子彈飛】裏剖腹自證「到底吃了幾碗粉」的情節看似荒誕,卻與現實中被造謠者深陷「自證陷阱」的無奈有著相似之處。當網路空間裏的惡意不斷膨脹,善意也就會被擠壓而萎縮。

輿論失焦,導致資訊場上「劣幣驅逐良幣」。 後真相時代,一旦謠言和情緒成為「流量密碼」,夾帶私貨、不負責任的言論占據主流,就會對公共話語和新聞價值帶來挑戰。當公眾選擇「拋開事實不談」時,即便最終真相勝出,也是雖勝猶敗。

比如,在「胖貓」事件中,部份網友更關註「胖貓」情感經歷等當事人的私密資訊,對其前女友進行網路暴力,讓輿論滑向對立和撕裂,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

當「謠言後遺癥」越發普遍時,社會信任也將面臨危機。 「謠言後遺癥」之所以比謠言本身還要可怕,就在於它消解事實,久而久之便會造成「狼來了」的信任危機。頻繁的「反轉」一步步蠶食了公眾的耐心和信心,長此以往,公共空間的資訊越豐富,公眾越不知道應該相信誰。

信任永遠是寶貴的社會公共資產。建立和維護信任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而毀掉它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謠言」。從這個意義上講,警惕和防範「謠言後遺癥」,已經成為緊迫的公共議題。

▲「不信謠,不傳謠」公益廣告。 /河北高邑縣網信辦

法國學者卡普費雷曾指出,「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在今天,面對謠言產生的新變種和一系列「後遺癥」,又該如何防、如何治?

上醫治未病,對待「謠言後遺癥」,首先要做到「防」字當先。 真相還沒有穿上鞋子,謠言就已跑遍全世界。因此,只有想辦法先止住謠言,才能預防後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後遺癥」。

當下,中國高度重視網路空間治理,國家層面的「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持續開展,給出了向網路謠言等不良風氣「亮劍」的明確訊號。在這個基礎上,更需要各媒體平台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跳出「唯流量論」的思維,加強謠言的鑒別和篩選,最佳化對關鍵權威資訊的推薦機制,讓真相跑在謠言前面。

比如,重慶市委網信辦推出「重慶辟謠」帳號矩陣,創新打造「重慶辟謠小劇場」「大咖辟謠聯盟」等特色欄目,同時聯合四川有關部門打造川渝互聯網聯動辟謠平台,及時釋出權威辟謠資訊,主動回應群眾關切,用權威聲音有效壓縮了謠言生存空間。

每一個網路空間的參與者也應意識到,謠言並非事不關己。只有不斷提升自我媒介素養,保持對真相的敬畏之心,用理性對抗狂熱,清醒地認識到「謠言後遺癥」及其潛在威脅,才能更好地在網路空間保護自己、保護他人。

同時,要用「刮骨療毒」的手段,斬斷「以謠生利」的病根 。「謠言後遺癥」難以根除,就在於其背後的利益機制還在持續運轉。只要造謠的收益大於其需要付出的代價,謠言就會死灰復燃。

面對不法者的貪婪,就應該使其恐懼。監管部門應高舉法治利劍,堅持依法打擊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積極構建事前防範、事中監督、事後追責的全流程、全覆蓋、全閉環的監管體系,透過建立「黑名單」制度等有效手段,用「秩序正義」取代「江湖正義」,不給欺世盜名者任何可乘之機。

要想「謠言後遺癥」不復發,辟謠就絕不應該成為謠言處理機制的終點。 謠言止於真相,但群眾的關切還在持續。對於遭受謠言愚弄的公眾而言,對事件後續進展、造謠者的懲治、後果如何彌補等問題的追問合情合理。有關部門應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及時跟進處理並回應社會關切,才能逐漸修復公眾對權威資訊的信任。

反之,如果面對謠言和辟謠後的有關資訊采取資訊管控、遮蔽關鍵詞等被動和粗暴的治理方式,則很有可能產生阻礙真相傳播的「寒蟬效應」,也不利於營造積極活躍、清朗陽光的網路環境。

正視問題,對癥施治,「謠言後遺癥」並不可怕,一個更加清朗、更可信賴的網路空間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