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多以來,「一帶一路」的農業合作,正在持續走深走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表示,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農業合作持續加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受訪者供圖
王義桅認為,糧食安全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糧食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還要在糧食種子、運輸通道、進口來源等多渠道、多環節上保障安全,這裏就特別需要強調糧食進口的多樣性。
以前,中國的糧食主要進口自美國、巴西、烏克蘭等地,隨著世界各國的不確定性增加,所以就需要多元化來保障糧食安全。王義桅表示,以前糧食進口主要是海上進口為主,如今海上進口渠道的不確定因素增多,陸路相對比較穩定,但是陸上的口岸建設要跟上,可以實行一鍵通關,數位化衛生檢疫等,增加中國和中亞等周邊國家的合作,進一步加強糧食安全。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多來,吸引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參與。截至2023年10月,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超過21萬億美元,累計雙向投資超過3800億美元,十年來累計對華投資超過1400億美元,在華新設的企業接近6.7億萬家。中歐班列已經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7個城市。2013年以來,中國累計幫助50多個非洲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目前,中國的公司已經開始在哈薩克針對小麥生產等進行投資。王義桅認為,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也就是說在加強中亞國家合作的過程中,不光是物流口岸建設,中國也可以到外面投資建設糧食基地,增加新的農業合作,如小麥、水稻等育種的研發,為中國的育種增加更多新方向。在農業合作加深的同時,推動合作標準和規則的制定,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促進協同國家展開更多農業領域的合作。
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作為共建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與相關國家釋出【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願景與行動】,與近90個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份農漁業合作檔,與共建國家農產品貿易額達1394億美元,向7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出2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向多個國家推廣示範菌草、雜交水稻等1500多項農業技術,幫助亞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推進鄉村減貧,促進共建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作為長周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要行穩致遠,必須走高品質發展之路。」王義桅表示,接下來一帶一路要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需要從要素投入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這也是國內高品質發展的應有之義。
「中國菌草如今已經變成了英文單詞。」王義桅說,中國的菌草技術透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解決了食用菌生產必須靠砍伐樹木的世界難題,20多年來,中國先後為106個國家培訓過萬名學員,在16個國家建立了菌草技術實驗示範中心或基地,創造了數十萬個綠色就業機會。
像這樣以農業促進就業減貧的案例,正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增多。在不久前,國新辦釋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中提到,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與相關國家積極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引導企業透過開展高水平產業合作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崗位,實作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企業在非洲雇員在地化率達89%,有效帶動了本地人口就業。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相關投資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