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年過五十的70後,為什麽淪落為底層人

2024-10-03辟謠

詩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小時候以為,自己鵬程萬裏,成為人中龍鳳,如李白一樣灑脫。

也想過要當一個俠客,披著鬥篷,身懷絕技,威震江湖。

來到五十歲的年紀,忽然明白,大部份的70後,昨天是農民,今天是打工人,明天一聲嘆息。

當夢想被現實一點一點磨滅之後,再問一問自己,為什麽感覺自己拼盡全力了,還是在社會底層?

命運的齒輪,一直在轉,多半是繞了一個大圈,卻從未真正走遠。

01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父母格局太小。

上學的時候,讀到一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讀完就笑了,鼠目寸光的老鼠,怎麽可能走遠呢?

到了初中的時候,我們的父母丟出一句:「讀書啊,行就行,不行就去打工。村裏的某人,在東莞混得不錯,到時候讓他帶上你......村裏某家的幾個女兒,靠打工的錢,都幫父母蓋新房了。」

是的,打工一個月,收入三四百。在當年,也是可以買到兩頭豬的。

順著父母的話,我們也會憧憬外面的世界。發達的江浙、廣東,高樓林立,能夠看一看,都覺得開了眼界。

第一次坐火車,非常擁擠,但是很激動。畢竟,這是人生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感受火車的「哢噠哢噠」。

到了工廠,坐在流水線上,開始埋頭幹活。稍微動作慢一點,就會被拉長、組長訓斥。

也有一些70後,被父母安排到小鎮上學習剪頭、做屠夫、修鞋等。

技能是學會了,但是輪到自己開店,卻不太賺錢。想來,還是去打工吧,起碼沒有生意好壞的煩惱,也能夠遠離父母的嘮叨。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小時候,也夢想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怎麽就把夢想丟掉了呢?

事實上,我們的父母是很少關註學習成績的。每天放學,聽到父母在叫「趕鴨子去、放牛去、割草去、餵豬去」。

到了暑假,我們是沒有輔導班的,學特長的概念,幾乎沒有。有的,就是去雙搶,把早稻收回來,趕緊插晚稻秧。

但讀書成才的概念,慢慢丟掉之後,我們的命運,就開始順著父母的安排走。而父母一輩子生活在農村,或者大山裏,格局是很小的。

父母總是窮,更希望賺快錢。因此,父母安排我們去打工,學一門小手藝,就是賺快錢的方式。

偶爾父母也會來一句:「要發狠讀書呀。」但說一說而已,是沒有具體行動的,也不知道什麽是「發狠」,從什麽角度「發狠」。

只有少部份父母,他們想到了如何讓兒女讀書,去上大學;也會研究學特長,大學專業等,然後逼著兒女真正跳出農門。可惜,你我沒有遇到這樣的父母。

02

不是不怕窮,是無力去改變。

人到中年,我們是怕窮的。

沒有錢,成家立業是很困難的。

每一次看到同齡的人,在縣城買房定居了,我們都是特別嫉妒的。

把打工的收入,慢慢積累起來,我們也終於有了縣城的房子。也可以安排子女,在城裏讀書了。

再苦不能苦孩子啊。我們都是這樣想的。

我們也會逼著兒女努力讀書,似乎是讓兒女完成我們沒有完成的夢。

兒女上了大學,卻發現文憑不值錢了。普通的專科生,大機率還是去工廠打工。本科生稍微好一點,但是能夠考上本科的兒女,占比不高。

就在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也會看到一些同學、老鄉在某地,真正發財了。他們靠辦工廠、開酒店、做銷售等,發家致富。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是從什麽地方開始學起,我們又不知道。

馬雲說過一句話:「不怕不讀書,就怕不到社會上讀書。」

確實,少年時讀書少,降低了我們的起點,如可以在社會上讀書,那麽我們的終點會更遠。道理,我們都是知道的,捫心自問,有幾個人在社會上,還努力讀書?

打工之余,就去打麻將,找老鄉喝一杯酒,去應付各種社交。哪怕很閑,也是看手機,盯著垃圾小說和垃圾視訊。

時代真好,讓我們用上了智慧型手機。想一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座機的家、有彩電的家都是大戶人家。

到底,我們因為沒有一技之長,或者沒有靠譜的文憑和職能證書,就無法跳到更好的崗位上去。

改變命運的無力感,從讀書太少開始,從在社會上不讀書淪為遺憾。

03

不是沒有機會,是過分求穩。

到社會上,我們知道了「二八定律」。也就是說一個行業,一個群體,能夠成功的,只有20%。剩下的80%就是墊底的。

我們很想變成20%以內的人。也在等待機遇。

還別說,命運總是給了我們幾次成為人上人的機會,可惜我們是沒有抓住的。究其根本,我們手裏有一點點錢,但是怕投出去之後,血本無歸。想來,投資失敗,房子沒有了,家人跟著受苦啊。

「怕這怕那」,變成了我們骨子裏的性格。

我的一個同學,在東莞某工廠做會計。後來他跳出去,單獨開小作坊。一個訂單,就可以給他帶來好幾萬。

同學邀約我入夥,入夥資本是五萬。那時候,我手裏五千都沒有。要入夥,就只能貸款。這負債累累的日子,我是害怕的,因此很委婉地拒絕了同學的好意。

也有一個老鄉,買掛車,問我參與嗎?我擔心貨運生意不穩定,搖頭了。

做物流的一個親戚,讓我一起來,我覺得自己一竅不通,吃不消。

看到同齡的人是小老板,或者是有了自己的公司,而我卻什麽都不是。過了五十歲,去工地挑土,估計也沒有機會了。

我們以為,「窮且不墜青雲之誌」。其實「窮」後面還有一個字——困。窮,會逼著一個人追求穩定。或者說,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有小農意識,也延續到了我們的血液裏。

農村有句諺語:「田螺穩死窟。」

地裏的田螺,一輩子都在一塊小水田裏。若是遇到特別的事情,馬上把身體縮排螺殼裏。

假如水田幹枯了,那麽田螺也就跟著遭殃,要被烈日曬幹。我們看田埂上,河流邊,有很多的田螺空殼,那就是為死去的見證。

機會一次次來,一次次走,終於不再來了。畢竟,我們五十多歲了,真的沒有什麽折騰的資本了。

04

小時候,老人們說了一個謎語——生的是一碗,死的是一碗,煮熟的是一碗,不吃是是一碗,吃掉是一碗。

謎底是田螺——經歷了多種狀態,也經歷了多個地方,從田地到餐桌。但是根本的樣子,並沒有改變。

是的,我們也經歷了從鄉下到縣城,從家鄉到異鄉,從耕地到打工,從年輕到變老,從單身到成家,而真正改變命運的東西,少之又少。

多少人,就是挪了一個地方,繼續起早貪黑;把面朝黃土背朝天,變成了沒日沒夜加班。

當然,人生還在繼續,命運的齒輪還在轉動,機會也還是有的,但是多數的70後,仍舊是老樣子。

一個人淪落到了社會底層,就會抱怨一句「這是什麽世道」,然後延續昨天。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