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好書·推薦|清代詩學普及傑作:【小滄浪詩話】

2024-03-28辟謠

將「書香上海」設為置頂星標

讓書香與您常伴

【以述代作——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研究】

郭星明 著

上海書店出版社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對於詩法的講解具有十分豐富、充實的體系意識,尤以張燮承【小滄浪詩話】最為典型。其書包含傳統詩學的各個議題而又毫不蕪雜,各門內部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順暢的論說邏輯鏈,此種完備的體系意識體現出清代詩學乃至整個清人學風的近世性——「雖曰先民是程,實則古自我作」。下文摘自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以述代作——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研究】,深刻剖析了這部清代詩學普及傑作的論說體系意識,讓我們一睹為快。

一、張燮承與【小滄浪詩話】

清代眾多詩話組譯中體系意識之最完備、明晰者,當屬晚清出現的張燮承【小滄浪詩話】。

【小滄浪詩話】四卷,張燮承(1811—1876)輯,據張寅彭【新訂清人詩學書目】,有【張師筠著述】本、鹹豐九年(1859)賀氏藏真壽室刊本,黃山書社1995年排印【皖人詩話八種】本。張燮承,字師筠,安徽含山(今安徽省含山縣)人。能詩,與詩人齊學裘有唱和[一],其後參加了清廷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以軍功擢以官職[二]。另著有【寫心偶存】【杜詩百篇】【翻切簡可篇】,等等,匯刊為【張師筠著述】。

蘇州滄浪亭,【小滄浪詩話】編於此處

書前有張燮承鹹豐元年(1851)自序及時人湯貽汾(1778—1853)、侯雲松(1764—1853)、朱英、張鴻卓四人的四篇序言。據張燮承自序,本書是從百數十種「說詩者」書籍中選錄詩論,然後「編而存之」。可見其編著過程包含了對於前人詩論的精挑細選和歸置於相應門目兩個過程。然後,張燮承在總結前人詩話主要是「標舉佳句」和「考證本事」而評論較少之後,說明了自己的編著目的是在為學人提供一條學習詩歌的道路。至於怎樣達到這樣的目的,從前面的論述可知,應當是組譯前人詩話中重在品評詩歌得失的相關內容。湯序則對本書做了進一步說明,總括了其基本內容為「溯源窮流,分門別類,嚴其去取,多所發明」。也就是說本書在組譯前人詩論時做了相應的處理,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料收集。但這裏的「分門別類」已不能準確說明編者在結構安排上的努力,而只能說明前人詩話組譯的那種按照詩話事類簡單分門以便讀者尋找的類書似組譯(綜合型組譯)。另外時人所作四序都肯定了本書「以述代作」的基本特色,因為前人持論往往有所偏廢。這種組譯前人詩論而有所折中的編著方式,克服了上述弱點而具有更加普遍的詩歌學習和參考價值。

序言後為目錄,將全書分四卷,各卷又分若幹門。具體而言,第一卷:詩教、性情、辨體、古詩、律詩、絕句,共六門;第二卷:樂府、詠物、論古,共三門;第三卷:取法、用功、商改、章法、用韻、用事、下字、辭意,共八門;第四卷:指疵、發微,共兩門。然後是撰輯書目,羅列全書輯引來源的書名及編者共49種,並說明自己在編撰時實際所見的著作有上百種,沒有輯引的其他著作就不予著錄。書目大致以時間為序羅列而略有差誤,包含了自宋至清常見的詩話著作,惟唐人皎然【詩式】,或是因其不是通常意義之「詩話」而附加於後。正文部份各註書名於每則之後,間有按語。

【小滄浪詩話】目錄,【皖人詩話八種】整理

它吸收了論說型詩話組譯的結構方式並加以精簡:一是不再為詩歌事類立目,將論詩及事者壓縮到了詩評之中;二是將詩法與詩體結合起來講解,避免了蕪雜之感。是書宏觀結構上簡潔而不失全面,各個議題的精細論述過程更是充分體現了其書以述代作的論說型組譯的根本特征,各門目之間及其內部無不體現出強烈的體系意識。全書按照編者張燮承的編撰思路,當分四個部份:第一卷的詩教、性情、辨體為第一部份,是關於詩歌的總論;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詠物為第二部份,分別講解詩歌的各種主要體式,即詩體論;第二卷論古為第三部份,評論歷代主要詩人及作品,可視作鑒賞論和詩歌史;第三、四卷為第四部份,講詩歌創作。

二、「李杜優劣」之論說意識

【小滄浪詩話】第二卷後半部份題曰「論古」,是張燮承所輯前人對歷代詩人詩作的品評與鑒賞。就本目編著順序言,基本按時間為線索,依次品評,但張燮承並非簡單羅列前人詩評,而是在時代和詩人選擇上多有側重,以突出自己的詩史觀。首先從總體概括了【詩經】的詩學成就,並分別分析了【詩經】各體的藝術風貌,然後透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以說明前述特征。接著分析了楚辭和「蘇李詩」辭復情深[三]的藝術特色。隨後是自「古詩十九首」以來漢代各種體式有代表性的作品評論,包括五古、七古、樂府、四言等。之後是對六朝詩歌做了大致的梳理,後又重點品評了陶淵明的詩歌。

張燮承所輯前人對唐詩的品評占了本目超過一半的篇幅,由此可知其對唐詩的推崇。此部份從輯錄前人對唐詩的基本認識開始,介紹了歷來學者對唐詩分段、分體評價的大致情況。隨即直接重點品評唐代最重要的詩人李白和杜甫,包括李杜優劣、評杜、評李。「李杜優劣」部份之論說意識尤其明顯,且層次分明。第一、二則分輯清人洪亮吉【北江詩話】和趙翼【甌北詩話】:

李青蓮之詩,佳處在不著紙;杜浣花之詩,佳處在力透紙背……

李詩如高雲之遊空,杜詩如喬嶽之矗天……

嚴羽【滄浪詩話】評李杜部份

意在說明李杜之客觀上存在的差異,接著輯嚴羽【滄浪詩話】一則: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少陵如節制之師。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說明雖有差異,但李杜之間不能比較優劣,因為兩者都有相互不能掩蓋的各自獨造處。然後輯北宋蘇轍【詩病五事】第二則: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遊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唐詩人李杜稱首,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意在說明李杜二人性情之高下,此則之後有張燮承按語一段,在總結前述議論之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是崇杜,因為蘇轍已經指出了杜甫的性情「更優」(此與前文照應)。最後輯清人王士禛撰、張宗柟所編【帶經堂詩話】一則:

祝允明作【罪知錄】論唐詩人,尊太白為冠而力斥子美,謂其以村野為蒼古、椎魯為典雅、粗獷為豪雄,而總評之曰「外道」。李則【鳳凰台】一篇亦推絕唱。狂悖至於如此,令人掩耳不欲聞。[四]

意在批判個別學人崇李貶杜的「狂悖」,是對尊杜的補充,說明還是有人沒有認識到尊杜的正確性,而這並不影響杜優於李的歷史公論。這五則詩論間以編者按語,形成了連貫的論述過程,很好地說明了張燮承以述代作的編著意旨和學術價值。經過梳理,我們可以把握到【小滄浪詩話】對李杜優劣問題清晰的論述思路:1.歷來齊名的李杜詩歌有著明顯差異;2.如果非要在兩者之間比較高下是沒必要的,因為雙方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作法、體式)和風格,難以在同一層面上進行客觀的比較而得出為世公認的結論;3.如果從詩歌發生的源頭這一統一的視角來比較,由於杜甫個人及其在作品中體現的更加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儒家倫理思想——性情,所以編者認為杜優於李;4.至於個別人的異議根本不值得參考,因為他沒有真正理解杜詩背後深厚的倫理高度和文化意蘊。

「評杜」部份同樣體現了編者嚴密的論述程式:總體評價杜詩、杜詩詩法淵源、前人對杜詩的推崇和學習、摘錄杜詩名句、杜詩中的性情、杜詩的瑕疵。其中重點分析了杜詩中體現的杜甫個人高尚性情,這就照應了前面關於李杜優劣比較的關鍵性因素——性情。可見張燮承編著中論說型體系意識之精嚴。此正可以嘗試梳理張氏在品評杜詩中的論說思路:1.杜詩作為中國文人詩的最高典範,主要是由於其很好地承襲了【詩經】風雅傳統,雖然還不如【詩經】那般完美地(只是儒家學者的主觀看法)起到了儒家詩學觀念所要求的社會教化作用;2.此外,杜詩也有一定的技術淵源(杜審言、庾信);3.雖然有人不喜歡杜詩,但大多數人是推崇的;4.摘句是為了給前述論點提供佐證;5.至於杜詩之所以為古今詩人之冠還是在於其性情之正,這也是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的;6.當然,杜詩也有瑕疵,這一點毋庸避諱。「評李」除了描述李詩總體特征外,從體式入手,說明李白之擅長在古體,尤在樂府。最後是張燮承按語一則,對李杜詩作及其優劣做了總結。 他對唐詩論述重點的作家除了李杜,還有王維、孟浩然、韓愈、韋應物、白居易等,都從性情、體式的角度品評,保持了全書體例的一致性。品評完唐詩,他輯錄了數則關於唐詩作為詩歌高峰與後世詩歌比較的詩論,引入後文對唐後詩歌的品評。這一部份主要介紹了蘇軾、陸遊、姜夔、高啟等詩人,體現了張燮承的取舍。

【杜詩百篇】,張燮承集解

三、完整、均衡的詩學體系

綜合來看,【小滄浪詩話】的創作論,大致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創作理念與意識——取法、用功、商改,二是可操作程式的介紹——章法、用韻、用事、下字,三是創作過程的同程觀照——辭意、指疵、發微。此種亦是張燮承論說意識嚴謹、周密之一表現。

書中各材料間的銜接所體現的編者之論述層次已見前述,此不贅言。有可補充者,在各材料合理銜接、搭配之余,張燮承又多引前人其他詩論以為部份已輯材料之闡釋、說明。如果實在不能找到合適的前人詩論以為結論,偶有按語亦是不得不發之意,前述論李杜之優劣可見一斑。但他為表達自己詩學意見而妄改原文處似又不甚可取,因為這樣雖然有助於編著意旨的實作,但容易誤導讀者以為原文作者也和編者秉持相同立場。如書中所輯材料之李杜並稱處皆為他改作「杜李」,意在表明尊杜抑李,但違背了傳統的表述方式,略顯得突兀和不倫。

從全書論述結構言,首先值得稱道的是其完整、均衡的詩學體系,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人對傳統詩學的基本構想。總論分詩教、性情、辨體三部份,分別說明的是詩歌存在的社會意義與價值、發生及運作機制、具體呈現方式。詩體論緊承前文,因為詩歌各種體式是詩歌文本的基本存在與流傳形式,張燮承所列只限常用者,意在概括說明而避免求全責備引起的蕪雜。「論古」是對歷代重要詩人的品評鑒賞,包含前文詩學觀念的闡發和詩史知識的普及。後文「取法」直承「論古」,自然而連貫地開始對詩歌創作講論。該部份占全書近半篇幅,凸顯了編者的主要意圖在於指導他人作詩。

全書結構簡潔而有層次,避免了前人同類著作的蕪雜感,且篇幅適中,這就為自己贏得了眾多潛在讀者。但其又不像明清兩代盛行的詩學應試教材那樣淺顯而缺乏深入研讀的必要,因為此書為讀者提供的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國傳統詩學基本概況與創作入門的普及類著作。張燮承的【小滄浪詩話】作為一部組譯前人詩論而成指導後學詩歌創作的詩法類組譯著作,因其全面而簡潔的結構安排和廣泛與準確的材料選取,達到了中國傳統詩學概論的效果和高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詩學普及傑作。

註釋:

[一]﹝清﹞齊學裘:【劫余詩選】卷二,清同治八年(1869)天空海闊之居刻增修本。

[二]﹝清﹞曾國藩:【曾國藩全集】(修訂版)第九冊奏稿,嶽麓書社,2011年版,第186頁;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第二冊奏議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6—457頁。

[三]張燮承謂之「辭之重節之復」「情有余處」「重復之甚」「不齊不整、重復參差」「言情款款」等。

[四]自此以上五則皆出張燮承【小滄浪詩話】卷一,清同治(1862—1874)刻本。

作者簡介

郭星明,1985年生,四川閬中人。2020年獲得上海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川北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詩學文獻整理、中國詩學理論研究。發表論文有【〈宋詩話輯佚〉誤收內容考辨】【論清代詩話組譯的「轉錄」現象】【試論唐庚七律的藝術特色】等。

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緒論

一、詩話和詩話組譯

二、清代詩話組譯及詩法類詩話組譯

第一章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對明人的延續和發展

第一節 明代的詩話組譯及詩法類詩話組譯

一、明代的詩話組譯及詩法類詩話組譯概貌

二、明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的學術史意義

第二節 清人對明代組譯的延續和發展

一、明代詩法類組譯在清代的延續

二、清代詩法類組譯對前人的發展

第二章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分類考述

第一節 詩學概論式

一、費經虞、費密【雅倫】

二、張揔【唐風懷·詩話】

三、李其彭【詩述】

四、王嘉璧【酉山臬】

五、張燮承【小滄浪詩話】

第二節 應試教材式

一、吳霷、吳銓鑨【詩書畫匯辨·詩學】

二、張潛【詩法醒言】

三、李畯【詩筏橐說】

四、蔡鈞【詩法指南】

五、鄔啟祚【詩學要言】

第三節 就體說法式

一、馬上巘【詩法火傳·左編】

二、佚名【詩林叢說】

三、潘松【問竹堂詩法】

四、李其彭【詩解】【絕句述例】【詩體舉例】

第四節 技法摘抄式

一、陳美發【聯璧堂匯纂詩法指規】

二、遊藝【詩法入門】

三、錢嶽【錦樹堂詩鑒】

四、顧龍振【名賢詩旨】

五、李其彭【詩學淺說】

六、楊大壯【詩訣】

第五節 綜合性詩話組譯兼及詩法者

一、伍涵芬【說詩樂趣】

二、蔣瀾【藝苑名言】

第三章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的轉錄現象

第一節 【說詩樂趣】的轉錄現象

一、對【詩話總龜】的轉錄

二、對其他詩話組譯(叢編)的轉錄

三、組譯特色與價值

第二節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對【說詩樂趣】的轉錄

一、【詩法指南】的轉錄

二、【詩說匯】的轉錄

三、【藝苑名言】的轉錄

四、【古今詩話選雋】的轉錄

五、【古今詩話探奇】的轉錄

六、【古今詩衷類選】的轉錄

七、【吟詩義法錄】的轉錄

第三節 清代其他詩法類詩話組譯的轉錄及其詩學意義

一、【雅倫】的轉錄

二、【唐風懷·詩話】的轉錄

三、【詩述】的轉錄

四、轉錄現象的詩學意義

第四章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的體系意識

第一節 體系意識的從無到有

一、幾無體系意識的摘抄類組譯

二、略有體系意識的就體說法類組譯

第二節 綜合型體系意識

一、綜合性詩話組譯

二、應試教材式組譯

第三節 論說型體系意識

一、論說意識的由粗到精

二、【小滄浪詩話】的論說過程

第四節 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的詩學特征及價值

一、詩法觀念的泛化

二、著述型別的多樣化

三、整合性

四、重視詩史

五、主學問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專家推薦

郭星明的專著【以述代作——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研究】,專門論述清代的詩法組譯之作。此著下大力追蹤組譯之作中普遍存在的所謂「暗中轉錄」現象,即大量不標出處、層層相因的材料,辨明了清人此類著作中因「首誤」而一誤再誤的真相,以致現代學者的輯佚之作也受到牽累。或可稍改學術界當下對於清代此類文獻資料尚無從措手的窘況。

——張寅彭(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文系主任、清民詩文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重大計畫「清詩話全編」首席專家。)

本書抓住清代詩話的整合性,特別關註詩法類詩話組譯之著述現象,梳理其書目,鉤稽其文獻,尋繹其體例,構擬其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作者指出,清代詩法類詩話組譯之撰述活動,是在廣泛收集前人詩話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一定順序的整理編排。這既是詩學材料的整理方式,也能體現組譯者的詩學理念和學術眼光。文中對「轉錄現象」之討論,心思細密,用功甚巨,值得肯定。

——饒龍隼(四川大學特聘教授,南開大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存取學者。)

資料:上海書店出版社

編輯:邱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