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菇」勇者們,食用野生菌時小心這些美味陷阱……

2024-07-16辟謠
每周一 ,蝌蚪五線譜會推播
「生活觀察指南」專欄和大家一起「蝌」學觀察生活
文末有互動征集活動
我們將在下一期公布中獎粉絲投稿
並送出小禮物
歡迎參與~
隨著暖濕氣流進入雲南,又到了菌子漫山生長的時節。「響如鵝掌味如蜜,滑似蒪絲無點澀」,野生菌,這一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味佳肴,以其豐富的口感及獨特的鮮味,挑動著古今食客的味蕾。然而,在享受這份自然饋贈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其中潛藏的風險——野生菌中毒。那麽準備赴滇品嘗菌子的吃貨們怎麽能更好地認識和防範這一風險呢?
食用野生菌的風險
野生菌的種類繁多,其中不乏一些有毒的品種。這些有毒菌類往往與無毒菌類外形相似,難以區分,因此誤食有毒菌類導致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野生菌中毒的主要原因包括:誤食有毒菌類;加工處理操作不當;生長環境汙染;過敏等。誤食有毒菌類是最常見的中毒原因,一些有毒菌類與無毒菌類外形相似,極易混淆。此外,即使是可食用的野生菌,如果加工處理不當,如烹煮時間過短毒素未破壞、未仔細清洗,也可能導致中毒。
野生菌中毒的癥狀與型別
野生菌中毒的癥狀多種多樣,根據中毒型別的不同,可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光過敏性皮炎型和多臟器損傷型等。
"胃腸炎型"
一般情況下潛伏期較短,中毒者通常在進食毒菌後10分鐘至2小時內出現惡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全身無力等癥狀。一般不伴有發熱。這是臨床最常見的一類中毒型別,臨床癥狀特異性較小。然而如果沒有及時辨識並治療,病情發展嚴重者會導致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引起周圍迴圈衰竭,危及生命。
"神經精神型"
潛伏期較短。在出現惡心、嘔吐、頭昏等胃腸炎表現後較短時間,會伴發精神興奮、精神錯亂和精神抑制等癥狀。表現為瞳孔縮小、唾液增多、步態蹣跚等體征,伴有煩躁、幻聽、幻覺、妄語等怪異行為,少數人還會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癥的癥狀。豹斑毒傘等部份有毒菌類誤食後會出現迷走神經興奮癥狀,如大汗、心動過緩等。
"溶血型"
中毒者在進食毒菌6至12小時後,除有胃腸炎型表現外,還有貧血、肝腫大等癥狀。
"多臟器損傷型"
此型別中毒後發病較慢,一般在進食毒菌10至30小時後,中毒者先有胃腸炎型表現,然後逐漸出現肝、腦、心、腎等多臟器損害的情況,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可出現黃疸、肝區疼痛,進而驚厥、嗜睡甚至昏迷。如中毒嚴重且未及時幹預,對人體損害極大,會引發多器官衰竭,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光過敏性皮炎型"
葉狀耳盤菌等毒菌中含有光過敏毒素,誤食後可出現類似日光性皮炎的表現,如面部紅腫、灼燒感及針刺般疼痛,嚴重者會因氣道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的發生。
野生菌中毒的防範與救治
野生菌中毒的防範與救治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提高認識
加強對野生菌中毒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野生菌中毒的認識和防範意識。特別是在野生菌生長旺盛的季節,要特別提醒人們註意防範。
在采摘野生菌時,要選擇熟悉、無毒的品種。對於不易辨識的野生菌,最好不要采摘。此外,要避免在汙染嚴重的地區采摘野生菌,以免誤食有毒菌類。
正確采摘
加工處理
在加工處理野生菌時,要嚴格按照規範操作。要將野生菌煮熟煮透,使毒素徹底分解。同時,要註意保持加工環境的清潔衛生,徹底清洗煮沸觸碰過生菌類的廚具。
及時就醫
一旦懷疑出現野生菌中毒的癥狀,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時,可以采取一些簡易的自救措施,如飲用大量溫鹽水、催吐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毒素的吸收。但要註意,如果患者意識不清或已昏迷,上述方法則不能使用,防止患者窒息,一定要等待專業的醫療救治。
野生菌中毒的救治方法
野生菌中毒的救治方法主要包括催吐、洗胃、導瀉、對癥與支持治療、解毒劑治療以及透析療法等。
催吐、洗胃、導瀉
對於神誌清醒的中毒者,可以及時進行催吐、洗胃和導瀉處理。催吐可以透過刺激咽喉引起嘔吐反射,洗胃可以透過胃管向胃內註入清水或藥物溶液進行清洗,導瀉則可以透過灌腸或口服瀉藥促進腸道內毒素的排出。
對癥與支持治療
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利尿促使毒物排出。對於肝損害者給予保肝支持治療。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急性溶血、中毒性肝損害、中毒性心肌炎等有一定治療作用。出血明顯者宜輸新鮮血或血漿、補充必需的凝血因子。有精神癥狀或有驚厥者應予鎮靜或抗驚厥治療。
解毒劑治療
根據中毒型別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解毒劑進行治療。如阿托品或鹽酸戊乙奎醚適用於含毒蕈堿的毒蕈中毒,巰基絡合劑對肝損害型毒蕈中毒有一定療效等。
透析療法
對於危重癥腎衰竭者或大多數毒蕈生物堿的清除有一定作用的患者,可以采用透析療法進行治療。
野生菌中毒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透過加強宣傳教育、正確采摘加工、及時就醫以及科學的救治方法,我們可以有效地防範和應對野生菌中毒的風險。讓我們在享受野生菌帶來的美味與營養的同時,也要時刻關註自身的健康與安全。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麻醉學博士 聞佳
責編: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