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研究者呼籲:招聘單位應避免將MBTI作為招聘決定性指標

2024-07-16辟謠

「目前,由於MBTI在青年群體中的高熱度,疊加部份網路媒體的炒作,MBTI有被‘神化’了的跡象。」

一篇剛剛釋出在2024年第7期【中國青年研究】的文章認為,應密切關註青年群體中以及社會上出現的MBTI過度套用的現象,既要引導青年正確認識和合理套用MBTI,不將其作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唯一途徑,也要推動整個社會合理套用MBTI。網路媒體與意見領袖應增強社會責任感,避免過度宣傳MBTI的行為,各類招聘單位也應避免將MBTI作為招聘的決定性指標,使關於MBTI的社會套用保持在合理限度和合法區間。

MBTI是邁斯-布裏格斯型別指標的縮寫,這種測試方法將個體人格分成16種型別,i人(社恐)、e人(社牛)也由此成為最流行的社交標簽之一,一些企業也將性格測試作為招聘門檻。

前述【中國青年研究】文章,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計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下互聯網法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遊誌純和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趙玥穎註意到,MBTI雖然有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可以溯源,還有一套看上去較為規範正式的測試題目與評價方法,但並不能改變當下部份青年在「MBTI狂歡」中將其作為「迷信」的本質。因為,在當前心理學界的專業人士看來,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的MBTI測試量表,相較於現在經過嚴格心理測量學檢驗建立的量表,是缺乏科學嚴謹驗證的,其測試的可靠性與可信度不高。不僅如此,當前在網路上泛濫的各種MBTI測試題目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甚至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況,使得測試的可靠性與可信度又大打折扣。此外,MBTI測試本身即存在局限性,它將人的性格劃分為四組兩兩對立的維度,比如要麽是內向型,要麽是外向型,這與人類性格多樣性、復雜性的客觀現實情況是矛盾的。

該文提出,引導MBTI的青年受眾認識到MBTI測試的局限性,是破除青年「MBTI迷信」的先決條件和關鍵所在。應當引導青年全面客觀地認識MBTI測試,讓青年了解並意識到MBTI測試的理論局限性與套用局限性,著力破除青年對MBTI的「日常迷信」,進而從根源上消解由「MBTI迷信」帶來的主體性喪失、刻板偏見、消費陷阱等危機。

文章作者還提到,青年透過MBTI的相關娛樂話題進行社交活動本身並沒有錯,而且還具有釋放情緒壓力、收獲友誼樂趣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如果青年的MBTI話題產生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將這種娛樂無視客觀實際、隨心所欲地安插進政治、經濟、法律等其他領域,則會產生MBTI的過度娛樂化危機,誘使青年走向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的境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的部份梗圖,便存在過度娛樂化的傾向。還有極個別梗圖包含人身攻擊、暴力色情、戲謔歷史與政治的元素,對青年的身心健康、思想價值觀念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遊誌純和趙玥穎看來,隨著語言與社會的深度融合,青年群體的網路流行語不僅是反映青年狀態的一面鏡子,還具有影響青年心理與行為的反作用。作為2023年度的網路熱詞,MBTI和以MBTI為基礎衍生的相關網路流行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些話語既反映了青年渴望認識自己、尋求歸屬和認同、釋放情緒和壓力的客觀現實需求,同時這些流行語引起的「萬物皆可MBTI」等「玩梗盛宴」又對青年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帶來新的影響,特別是在網路特定話題的誘導下,青年容易走向MBTI的過度沈迷,存在固化自我認知、形成刻板偏見、陷入資本裹挾的潛在危害。

文章最後提出,「萬物真的皆可MBTI嗎?」「MBTI真的可以定義我們嗎?」答案是否定的。人不僅是多樣的,而且是發展變化著的,將每一個人都束縛在MBTI的標簽框架下,明顯與人追求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導致本來是作為人類認識工具的MBTI,反倒異化為支配人類自己的隱形力量。誠然,MBTI測試有一定的合理之處,適當且有限度地套用無可厚非。但是認識自己的過程,絕非一場MBTI的「賽博算命」測試可以替代;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也絕非一場簡單的四個字母的符號標簽交換的過程。廣大青年需要在現實的真實情景中不斷認識自我和他人,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不做「裝在MBTI裏的人」。

「3輪面試都過了,最後卡在了性格測試。」【工人日報】今年6月報道提到,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除設定筆試、面試外,還要求求職者做性格測試,不少人因測試結果不合格錯失心儀崗位。

「性格測試讓我感覺公司只喜歡那種熱愛交流、熱愛團隊、熱愛創新、熱愛規劃的人」「信這個跟信星座有什麽區別」……社交平台上,不少求職者發出對性格測試被套用在招聘上的質疑,有網友稱這種測試成了就業歧視的「新馬甲」。在社交平台,有不少網友分享高分透過性格測試的技巧,還有商家專門兜售輔導課程,為求職者量身客製能夠迎合企業需要的性格特征。

在潮新聞報道中,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醫療辦公室主任陳正昕表示,人在做測試的時候是存在學習效應的,題刷多了自然就會了解哪一題對應哪種傾向,「甚至哪怕是第一次做測試的人,只要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都能清楚地知道崗位需要什麽樣的人,而我可以透過什麽樣的回答去契合崗位。」因此,陳正昕認為,當應聘者懷著明確的目的去做測試時,結果會出現經過「美化」的偏差而不再準確,「所以MBTI頂多只能作為招聘時的一個參考,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在陳正昕看來,MBTI的測試結果不該是一種「貼標簽式」的分類,而應將其看成一個多維度的座標,「比如內向外向這條座標上,假如正向是外向,反向是內向,你拿到了-5分,這不代表你就是個內向的人,只是說你往內向偏了5分。這種偏向不會一成不變,更不是一生定型,只是反映出你目前的一個狀態而已。」

另一方面,陳正昕也覺得在求職時也無需將性格測試看得太重,MBTI測試雖然看起來披著科學,但本質上和星座、血型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運用了「巴納姆效應」,給人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當你發現確實有一兩個情況與你相符時,你就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套進其他的描述,但其實這些描述之間並沒有什麽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