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沙洲植綠記丨「以光鎖沙」——治沙裏的「雙碳」目標

2024-06-17辟謠

新華社沈陽6月15日電(記者陳雨崢、崔師豪)在廣袤的東北大地,驅車駛入遼寧省彰武縣,可以看到一排排筆直的光伏樁基在沙地上樹立。機械聲隆隆轟鳴,工人們站在高處,將一塊塊光伏板牢牢安裝在樁基之上。這是華能阜新彰武50萬千瓦光伏復合治沙示範計畫的施工現場,曾經的漫漫沙海,如今已煥然變身一片藍色的「光伏海洋」。

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經過治理,如今已蛻變為林區(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遼寧省彰武縣緊鄰科爾沁沙地的南緣,位於蒙古高原與遼河平原之間農牧交錯帶,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20世紀50年代前,彰武縣所在的阜新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占遼寧省的60%,其中彰武縣24個鄉鎮有23個屬於沙區,沙化面積達到524.2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只有2.9%,當地人稱其為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

如何科學治沙,是彰武人多年來一直在攻克的難題。在多年防沙、固沙、用沙的基礎上,彰武縣推出光伏治沙計畫,破解沙化地區人、地、生態間的矛盾,構建「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農牧交錯帶生態治理體系。

華能阜新彰武50萬千瓦光伏復合治沙示範計畫於2023年開工,用地選取了彰武北部5個鄉鎮近15000畝沙化耕地,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模式,探索荒漠化生態治理新路徑。

計畫相關負責人魯鳳斌告訴記者,該計畫總投資28.5億元人民幣,以光伏建設驅動生態治理。「預計建成後計畫年發電在8億度左右,可節約標準煤約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5萬噸。」

科爾沁沙地上的光伏治沙計畫(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連片的太陽能光伏板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幫助沙化耕地增產增收。在計畫現場,一排排光伏板之間,高粱、大豆、谷子等作物整齊排布,長勢喜人。記者了解到,這是利用了光伏板的物理遮擋作用,形成沙塵屏障,減輕了沙塵危害,同時減少了沙地水分蒸發,促進了農作物生長。

在遼寧省彰武縣後新秋鎮燒鍋村,村民白雪飛正在為太陽能光伏電板下方的作物除草。他把家裏40多畝地流轉給光伏發電企業,一年一畝租金780元,企業又把土地返包給村集體種糧。「我到自家地裏幹農活,一天工錢150元。誰能想到,當年誰見誰愁的沙地,現在成了香餑餑?」白雪飛感慨道。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清潔能源基地與防沙治沙主戰場高度重合,光伏與治沙融合發展潛力大。光伏元件可以減少太陽對地表的直接放射線,降低局地風速和蒸發量,改善旱區電站及周邊微生態,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實作地方經濟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在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拍攝的風力發電機組(無人機照片,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要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在治沙的同時發揮生態效能,實作「雙碳」目標,彰武縣還透過「以草固沙」「以樹擋沙」等工程,為沙地裝入「綠肺」。在彰武縣章古台鎮,遼寧省第一片碳中和林在這裏種下,主要樹種為彰武松、油松等15種針闊葉喬灌樹種,共栽植良種壯苗1萬余株。據介紹,自2022年這片碳中和林種成以來,累計可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6000噸。同時發揮林地草地的經濟效益,為百姓增收。

經過70余載治沙,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透過「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以工用沙」五大工程,原先黃沙漫天的彰武,如今已變身「天然氧吧」。登上彰武縣大德鎮德力格爾草原核心區的歐李山觀景台,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輝映。

家住彰武縣興隆堡鎮於家村的劉學振今年74歲,曾在歐李山這裏住了幾十年。看著眼前藍天與碧水相接的景象,劉學振感慨地對記者說:「現在隔三岔五,我就讓兒子帶我來這散散心。看到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好,自己打心眼裏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