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什麽是自由具象藝術?

2023-12-22圖片

FREE

FIGURATION

勞勃·孔巴斯(Robert Combas)【Jeune fille à la guitare physhiédéliqueue】,布面亞克力,162×114cm,2018年

「這種畫我家孩子也能畫!」想必看畫冊、逛展覽時,你時常會發出類似的感嘆。「自由具象藝術」也能帶來相同的體驗——藝術家們的作品不羈放縱,與「學院派」可謂南轅北轍。但二戰後,藝術中心遷至美國,正是這類藝術令法國藝壇再次受到關註……

重返輝煌

1964 年,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如期舉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一批「不速之客」:美國藝術席卷而來。以法國為首,這裏曾是絕對的藝術中心,畢加索、馬蒂斯、梵·高、達利生長於此,共同鑄造了最好的創作沃土。隨後,戰爭來臨,城市盡成廢墟,加之藝術家為躲避戰亂前往美國,這裏面臨著沒落的命運。

正是在此時,美國藝術家踏上了歐洲。在這一屆威尼斯雙年展中,藝術家勞勃·勞森伯格摘得金獅,成為了首位獲此殊榮的美國人。而在隨後的新聞釋出會上,美國參展代表團團長所羅門(Alan Solomon) 更是自豪地向世界宣布:「 世界藝術中心已從巴黎移至紐約。

圖1 : 勞勃·勞森伯格【Express】,1963年;【Studio Painting】,1960-1961年;【Tree Frog】,1964年,透過船運運至威尼斯,1964年,Photo: Ugo Mulas ©Ugo Mulas Heirs,Photograph Collection.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圖2 : 勞勃·勞森伯格【Studio Painting】,1960-1961年,安裝圖,於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1964年,Photo: Ugo Mulas ©Ugo Mulas Heirs,Photograph Collection.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法國藝術界因此黯然,甚至在此後一直沈默著。 而在美國,70年代的觀念藝術與極簡主義藝術大行其道,並直接為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打上了問號。

「繪畫已死?」沒人敢於給出確切答案。 但可預料的是,這令曾有著無上榮光、誕生大批架上佳作的法國雪上加霜。


圖1 : 約瑟夫·科蘇斯【One and Three Chairs】,椅子:82×37.8×53cm;圖片:91.5×61.1cm;板面文字:61×76.2cm,1965年

圖2 : 布魯斯·瑙曼【None Sing Neon Sign】,霓虹燈,33×61.6×3.8cm,1970年


唯有新藝術形式的出現才能改變這一現狀。「自由具象藝術」(Free Figuration )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萌芽。1982 年6月,一場展覽悄無聲息地舉辦了。


這裏是法國藝評家貝爾納·拉馬什-瓦岱爾的居所。彼時,他正要搬家,於是集結了幾位年輕藝術家,將公寓墻壁留給他們自由創作。展覽名為「好好散夥」,藝術家則包括勞勃·孔巴斯(Robert Combas) 、法蘭索瓦·布瓦隆(Francois Boisrond) 、赫爾韋·迪·羅薩(Herve Di Rosa) 、雷米·布朗夏爾 (Rémy Blanchard) 等。


圖1 : 勞勃·孔巴斯【Le Pianiste】,布面亞克力,145×138cm,1989年

圖2 : 法蘭索瓦·布瓦隆【UN REGARD SUISSE: COLLECTION OF DOCTOR FRANCESCO AND ODILE CONTI】,布面亞克力,195×130cm ,1988年


而在「好好散夥」前,法國藝壇也已給予積極反應:文化部長雅各·朗格設立當代藝術地區基金會(F.R.A.C) ,為藝術家帶來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大型電腦構如巴黎現代美術館、尼斯當代藝術畫廊亦為新銳們慷慨地提供展覽機會;廣告與時尚行業對其更有大量報道與合作。


一時間,大街小巷皆是「自由具象」的身影。藝術家們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圖1 :赫爾韋·迪·羅薩【Untitled】,絲網亞克力裝於紙板,33×45cm,1959年

圖2 :雷米·布朗夏爾【La lecture】,布面亞克力,97×130cm,1988年

「自由具象在法國」

「自由具象」這一名稱就誕生於藝術家們在尼斯當代藝術畫廊的展覽——藝術家賓·沃蒂耶(Ben Vautier) 看完展覽後在畫冊上寫下了「正是時候,自由具象在法國」。他還為該流派確立了主要特征,即「 30%的反文化挑釁,30%的形象自由,30%的原始藝術與10%的瘋狂 」。


圖1 : 藝術家賓·沃蒂耶

圖2 : 賓·沃蒂耶【Art d'attitude de Ben】,1984年

而此名稱正契合著這批年輕藝術家的創作—— 他們的作品與彼時的社會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影視業繁華、電腦興起、卡通漫畫與小說遍布。 新事物迷人眼,這給予其自由的創作環境,一系列大膽的表達油然而生。


而在材料上,「自由具象」藝術家的選擇同樣「無拘無束」。 出生平民階層、缺乏資金,他們買不起畫框,就會使用無框畫布以及廉價廢料如海報、卡紙、鐵皮、包裝箱創作,甚至會在地鐵通道和城市墻面進行繪畫。


賓·沃蒂耶【The Occitan Tango】,1984年

在創作語言上,自由具象藝術家更是不拘一格: 他們不似學院派般循規蹈矩,而是將社會意識、生活狀態轉化為符號,肆意表達著自己的詼諧、想象、詩意或純真。 以如下四位藝術家為代表,自由具象藝術在法國風生水起。

勞勃·孔巴斯

藝術家勞勃·孔巴斯

生於1957 年的法國錫特,自1980 年起生活於巴黎,孔巴斯是自由具象藝術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亦是領軍人物。他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曾就讀於蒙特佩利爾藝術學院。其作品以誇張、變形的形象為符號,常用黑色勾邊,幽默且反諷。


勞勃·孔巴斯【La femme longue】,布面亞克力,85×95cm,1987年

孔巴斯的作品從日常生活出發,描繪著社會百態:大到戰爭與領導人,小到小醜、小偷或自畫像。他將這些形象重組,打破時空局限,而看似缺乏邏輯、充滿孩子氣的作品,實則傳達著對社會的思考。


法蘭索瓦·布瓦隆

藝術家法蘭索瓦·布瓦隆


布瓦隆生於1959 年,是自由具象藝術家中唯一一位地道的巴黎人。其作品同樣取材生活,如同日記,筆觸簡練、色彩明朗,多用純色,頗有波普藝術的氛圍。他常將人物和風景組合,形如電影中的蒙太奇。雖生於如此激揚的時代,布瓦隆的作品卻呈現出少見的純真和恬靜。


法蘭索瓦·布瓦隆【Fin de journée】,布面亞克力,162×130cm,1988年

赫爾韋·迪·羅薩

藝術家赫爾韋·迪·羅薩

在一片花花綠綠裏擠滿了長滿眼睛、大張巨口、露出牙齒的怪獸,它們纏結、叫囂,幾乎要湧出畫面。這就是迪·羅薩的標誌風格,他所描繪的是一個詭秘的想象世界。

圖1 : 赫爾韋·迪·羅薩【Perfect Eden Excelsior】,布面亞克力,2016年

圖2 :赫爾韋·迪·羅薩【Le peintre sétois Hervé Di Rosa met sa peinture au service de la lutte contre le coronavirus】,布面亞克力

迪·羅薩出生於1959 年,曾是漫畫家,這一經歷影響了其繪畫——作品呈現出三維空間的質感,亦會將雕塑、裝置繪入畫面。

雷米·布朗夏爾


藝術家雷米·布朗夏爾

生於1958 年的布朗夏爾是這批藝術家中最早活躍於藝壇的一位。其繪畫風格與布瓦隆有相似之處,即利用幾何形對畫面進行切割,令造型簡樸且純真。不同的是,布朗夏爾的創作雖然也從生活出發,對日常元素進行了奇妙組合,並以色彩兼原始藝術的趣味帶來不安感,將敘事暫停,留下疑惑。

圖1 : 雷米·布朗夏爾【sans titre】,布面亞克力,50×50cm,1991年

圖2 : 雷米·布朗夏 爾【Le cheval devint son esclave le cerf garda sa liberté】,布面亞克力,120×120cm,1991年

自由具象為自由

上世紀80年代是充滿理想與自由的時代。在美國,塗鴉藝術遍布街巷,巴斯奎特成為藝壇的中心人物;德國的新表現主義亦開始繁榮,安塞姆·基佛如今已是登峰造極的大藝術家;而在中國,’85新潮如火如荼,當代藝術萌芽並大肆生長……


圖1 : 勞勃·孔巴斯【Un et un font deux cerveaux plein de rêves sexuels】,布面亞克力,162×130cm,1996年

圖2 : 雷米·布朗夏爾【Le cheval devint son esclave le cerf garda sa liberté】,布面亞克力,120×120cm,1991年

因此,「自由具象藝術」正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中誕生——自由是環境,對既定藝術史的反叛則是內核。正如賓·沃蒂耶在看完尼斯當代藝術畫廊的展覽後寫下的宣言:

「自由地做什麽 ? 自由地做醜事、骯臟的事、自由地喜歡紐約地鐵的塗鴉而不是古根海姆裏的畫作、自由地對畫布和支撐‘消化不良’、自由地說:‘線性的藝術史,再見!’」


勞勃·孔巴斯【Mickey】,丙烯,141×80cm,1992年

「自由具象藝術」絕非某種固定的形式和觀念,而是傳達著對生活、社會甚至藝術史的不羈態度。這一運動或許不是從前人處繼承得來,但在此之後,藝壇卻有無數藝術家跟隨著「自由具象藝術」的腳步進行創作……


你如何看待這一藝術運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編輯、文 於明祎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