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是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的二甲進士,30歲剛出頭就幸運地做了裕王的老師。後來嘉靖皇帝駕崩後,裕王做了皇帝,高拱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帝的老師,一時風光無限。
然而,這位正直無私、對裕王有著如父親般慈愛之心的重臣,最終卻在官場鬥爭中灰頭土臉地被驅逐出京。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幸運的背後:各方勢力的賽局
高拱為人十分正直,沒有兒子,對裕王充滿了慈愛之心。嘉靖皇帝忙著修道,對「二龍不相見」的忠告深信不疑,和裕王之間父子之情十分淡薄,高拱恰好填補了裕王的情感缺失,裕王後來做了隆慶皇帝後,對高拱一直無條件信任。
那我們不禁好奇,高拱是如何幸運的在30來歲就做了裕王的老師呢?裕王那時是嘉靖皇帝僅存健在的兩個兒子中的老大,很有希望繼承皇位,這看似幸運,實際上是各方勢力相互鬥爭、不斷推動的結果。
在高拱做裕王老師前,內閣首輔先後是嚴嵩和徐階。嘉靖皇帝當時年齡很大了,這兩位官場老手就在提前布局,考慮嘉靖皇帝死後政治勢力的較量。毫無疑問,一旦嘉靖皇帝駕崩,繼承人大機率是裕王,嚴嵩和徐階見高拱有才能,做事幹練,都想拉攏高拱,就不斷向嘉靖皇帝推薦。
因此高拱從翰林院編修很快晉升為太常卿,又做了國子監的祭酒,直接有了很多接觸嘉靖皇帝的機會。很快高拱做了禮部尚書,具備了入閣為大學士的資格,並於嘉靖四十五年,入內閣為文淵閣大學士。
高拱入閣時,內閣中資歷最老的是徐階,也就是首輔,徐階本以為自己對高拱有提攜之恩,至少不會和自己作對吧,萬萬沒想到高拱脾氣十分拗,非但不尊重自己,還處處和自己擡杠,真是失算,這不是引狼入室嘛?
日子長了,徐階感覺這樣下去不行,高拱有隆慶皇帝這個大靠山,自己怎樣與他抗衡呢?環顧四周,他發現隆慶皇帝的另外一個老師張居正對自己十分尊重,也授權以透過他來制衡高拱,於是很快把張居正招入內閣。
張居正和高拱同為隆慶皇帝的老師,兩人早年性情相投,曾結為生死之交,共同發誓要攜手執政振興大明。與高拱的直脾氣所不同的是,張居正工於心計,兩邊不得罪,並沒有從中調解徐階和高拱之間的矛盾,反而是坐山觀虎鬥。
權力更替:新老勢力的較量
終於有位叫胡應嘉的言官彈劾高拱,引發了一場很大的官場風暴,這場彈劾事件雖然沒有鬥倒高拱,可是高拱的直脾氣壞了事。
本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高拱卻咽不下這口氣,抓住一個機會給胡應嘉穿了小鞋,將其革職為民,還和徐階在內閣當眾吵起架來,因為他覺得徐階是幕後黑手。
兩位高層當眾公開爭吵,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有違謙謙君子之風。很多言官又開始了猛烈的新一輪攻擊,紛紛上書彈劾高拱挾私報復,太不成體統了。
最後鬧到高拱自己也覺得在朝廷待不下去了,只得請求辭官。隆慶皇帝很舍不得自己的老師,不願意他回鄉,就做和事佬,允許高拱離職回原籍養病,但保留所有官職和待遇。
可見皇帝處理的結果,釋放了一種訊號,也就是以後必定會重新重用高拱。
高拱與徐階的鬥爭,實際上是老皇帝嘉靖皇帝的內閣,和新皇帝隆慶皇帝的東宮首臣之間的一場新老更替的權力鬥爭。隆慶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性格有很大不同,他不愛生事,是位好伺候的主。
自己的老師被趕回家了,隆慶皇帝雖然憤懣、心懷不滿,但並沒有立刻打壓徐階,只是疏遠了徐階。
其實高拱和徐階之間的鬥爭並沒有到完全不可挽回的地步,徐階覺得隆慶皇帝對高拱的感情如此之深,自己或許及時止步,才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在高拱回鄉的一年後,徐階主動請求退休。又過了一年半,高拱又被隆慶皇帝召回北京重入內閣,做了內閣首府。
高拱為官正直卻不通人情世故,按說回家閉門思過兩年半應該有所長進吧,可是他還是沒有弄清楚官場鬥爭的潛在法則。
高拱的靠山是隆慶皇帝,如果隆慶皇帝壽命長,高拱或授權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大幹一場,可偏偏隆慶皇帝只做了五年半皇帝就病死了。
張居正:深宮中的布局者
在又一輪老皇帝和新皇帝權力更替之際,不懂官場潛在法則的高拱能勝出嗎?
隆慶皇帝在駕崩之前,托孤給內閣三位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怡。托孤之後的第二天,隆慶皇帝去世了。年僅十歲的皇太子朱翊鈞,也就是萬歷皇帝,繼位。
出於對隆慶皇帝深厚的感情,高拱更加積極努力的工作。忙前忙後,絲毫沒意識到背後已是危機四伏,磨刀霍霍,萬萬沒想到自己竟栽在一名太監之手,更沒想到幕後黑手竟然是自己最信任的生死之交張居正。
萬歷皇帝即位的第七天,文武大臣來到了會極門,這是明朝經常發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眾大臣來到會極門時,以掌印太監馮保為首的司禮監的各位太監早已在此等候。
見眾人到齊,一位太監開始高聲宣讀聖旨,這是一道以皇後、貴妃、皇帝三人的名義共同下達的旨意。皇帝即萬歷皇帝,皇後和貴妃是隆慶皇帝的皇後和貴妃,其中貴妃姓李,是萬歷皇帝的生母。此時還沒有上尊號,上了尊號之後才能叫太後。
這道聖旨十分蹊蹺,意思大致是說;皇帝對顧命三大臣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但首輔高拱卻不知圖報,專權擅政,連皇帝的權利都奪去了,弄得孤兒寡母很恐慌,只能立即讓他辭官回原籍閑住,不許停留,你們一幫重臣受國家厚恩,怎麽一味附和高拱不敢和他做鬥爭?希望各自認真反省,好好為朝廷辦事,以高拱為鑒。
眾大臣聽的發懵,這鬧的哪出啊?高拱聽著聖旨差點當場沒背過氣去,稀裏糊塗被戴上了一頂有罪的大帽子,還不知道到底犯了什麽事?
就這樣灰頭土臉的回老家嗎?大庭廣眾之下一道聖旨,毫無挽留的余地,連申訴的地方都沒有,能找皇帝理論嗎?況且這也不是皇帝的意誌,真正的幕後黑手是誰呢?是誰暗中操縱的這一切?
毫無辦法,口呼「謝恩」,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高拱只能卷鋪蓋走人了。
那麽這道聖旨到底是怎麽回事呢?高拱在新皇帝登基之際,輕松被對手拿下,可見他的官場鬥爭敏感度太低了。
他的性格很直,就像一個大炮筒,平時沒少得罪人。有隆慶皇帝庇護時,還沒人敢動他,可隆慶皇帝一死,沒有了大靠山,像他這種口無遮攔、心無城府的人,又怎能立足於復雜的官場?
做首輔時,高拱幹預內府,特別是幹預司禮監的事,多次得罪了司禮監太監馮保,堵了馮保升遷的路子,剝奪了馮保本來應該得到的利益,三番兩次的,自然馮保對他十分不滿。
盡管高拱看不上馮保,可是馮保是皇後和貴妃的大紅人,還是未來萬歷皇帝的大伴。這種人哪裏能得罪呢?
此時張居正窺視到了其中隱藏的巨大的機遇,頻頻與馮保眉目傳情,還攀上了姻親關系,而這一切高拱卻渾然不覺,問題就要嚴重了。
隆慶皇帝一病死,皇後和貴妃做主,立刻讓馮保做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並且下旨讓內閣大學士們和馮保一起輔佐皇帝。
站在皇後、貴妃和新皇帝的立場,要維護自己的利益,肯定是身邊的人更可信,馮保相比較高拱更值得信任,馮保信任的張居正自然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
一名太監竟然可以和內閣大學士們平起平坐,一起輔佐皇帝,這在高拱看來問題相當嚴重了。他又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低估了馮保的實力,打算讓自己的兩個言官上疏彈劾馮保,達到驅趕馮保的目的。
他把這個計劃悄悄的告訴了好友兼同事張居正,並不知道張居正早已攀上了馮保、新皇帝、皇後、貴妃。
顯而易見,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高拱最終輸的徹徹底底。
結局是新的內閣首府張居正和新的司禮監馮保的配合默契,並且與新皇帝,新皇太後之間關系融洽,開創了萬歷前十年的輝煌。
性格決定命運:高拱的悲劇
高拱的下台,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性格決定命運的生動寫照。他正直無私、對皇帝有著深厚的感情,但卻因為性格太直、不懂官場鬥爭的潛在法則而屢遭排擠。他看不起太監馮保,卻沒想到馮保竟然能夠在政治鬥爭成敗中起到關鍵作用。
高拱的失敗,也在於他低估了官場鬥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他以為自己有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就可以立足官場,卻忽略了其他勢力的存在和影響力。他不懂得妥協和退讓,不知道如何在復雜的官場中保護自己,最終只能成為官場鬥爭的犧牲品。
然而,高拱的悲劇並不僅僅是個人的失敗。它也反映了當時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以及權力鬥爭的殘酷和無情。在這種環境下,正直無私的人往往難以立足,而那些善於鉆營、工於心計的人卻能夠步步高升。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歷史有時很戲劇化,性格決定命運。深宮中的小人物,有時也能決定大佬們的命運。在復雜的官場鬥爭中,沒有人是絕對的贏家或輸家。今天的風光無限,可能就是明天的灰頭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