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2007年,一名記者在雲南拍下了一張特別的照片。
照片中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她背著個書包,整個身子掛在鐵索上。
正以極快的速度向前劃去,而下面則是洶湧澎湃的怒江水。
照片一經傳到網上,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註,還給女孩取了個名字:溜索女孩。
她的身上到底有怎樣的故事?
如今,16年過去了,她過得還好嗎?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中國教育報【十六年後,怒江上的「溜索女孩」重返大山】】,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繩索上的夢
在雲南馬集鄉,有這樣一個村莊,連綿不絕的山脈環繞在周圍,一條波濤洶湧的怒江將其分成兩半。
這裏閉塞而貧窮,在外人眼裏是世外桃源,在村裏人眼中卻是拼命掙脫的枷鎖。
2007年的一天,一位攝影記者來到此時采風。
他拿起手中的照相機,一路走走停停,記錄下雲南山村獨特的美。
突然,一個小女孩的身影進入了他的視線。
只見她小小的個頭,肩上扛著一條寬寬的帶子,還背著一個沈甸甸的書包。
記者對此很是好奇,於是,他跟隨著女孩一路向前走去。
女孩來到怒江邊,將帶子套在自己身上,另一頭扣在頭頂上的繩索上。
然後,騰空雙腳,身體後仰,順著繩索「嗖」的一下滑了出去。
說時急那時快,記者拿起照相機「哢哢」地按下快門鍵,留下了那張經典的照片。
原來,女孩的名字叫做余燕恰,是當地村莊裏的一戶人家的孩子。
他們家如同村裏的其他人家一樣,靠山吃山,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不過,這個村子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崇尚這樣一句話:知識改變命運。
所以,盡管家裏的條件再艱難,他們也一定要讓孩子讀書。
余燕恰的母親也是如此,她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因此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她希望余燕恰能夠透過讀書,走出去,替她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世界。
因此,再苦也不能苦了教育,讀書便是唯一的出路。
只是,通往學校的路並非想象中那麽容易,要走上數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
但有一個捷徑,那就是透過溜索,橫渡怒江,這便是最快到達河對岸學校的辦法。
於是,為了獲得知識,溜索變成了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這說起來刺激好玩,但實際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喪命於滾滾江水中。
因為它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只靠一條繩索,支撐著人的身體。
借助著繩索的慣性向前滑去,因此,速度也是飛快且無法控制的。
沒有人知道,在這趟危險的「旅途」中會遇見什麽。
如果在中途繩索斷裂,那後果簡直是不堪設想,直接被江水吞噬掉,萬劫不復。
所以,在余燕恰只有四五歲的時候,母親就要開始教他們溜索的技術。
波濤洶湧的江水,浪花一層疊著一層,擊打著岸邊,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
起初,余燕恰來到江邊,就害怕地顫抖,哭著要回家。
母親安慰著她的情緒,鼓勵她勇敢地嘗試,說道:
「再害怕咱們也要學會溜索,要不然上不了學啊,孩子!」
余燕恰那時還不明白,學習的意義是什麽,她只知道自己害怕。
於是,她哭著對母親說:「媽媽,我不上學了,我害怕,我不想上學……」
母親看著余燕恰眼中噙滿淚水,心裏隱隱作痛。
作為母親的她,又怎麽會不擔心自己的孩子呢?
可是,這是女兒上學唯一的路,她必須學會溜索!
於是,在母親的堅持和鼓勵下,余燕恰慢慢摸索,一點一點兒學。
記得她第一次過江的時候,母親的心揪成了一團,生怕出什麽意外。
她的目光緊緊地追隨著女兒,一直到女兒平安落地的那一刻,懸著的心才放下。
在之後的日子裏,余燕恰從最初的害怕顫抖,到敢於邁出第一步。
她為此付出了許多汗水和淚水,好在一切都是有報酬的。
透過日復一日的練習,余燕恰也漸漸適應溜索。
怒江的浪花從她的身下奔騰而去,她仰著頭,蜷縮起身體,順著繩索溜過去。
她學會了如何在江風中保持平衡,如何在洶湧的江水中把握方向。
可任誰看都還是覺得害怕,比起背後的江水,她就仿佛是滄海桑田中的一粟。
就這樣,余燕恰在繩索上蕩了四年,一晃就到了8歲的年紀。
她每天背著書包,來回穿梭於江兩岸,恰好這一天碰上了那位記者。
記者從未見過如此另類的出行方式,感到新奇的同時,內心也是十分震撼。
於是,他拍下了女孩渡江的照片,誰知卻成了永恒的經典。
她的身影在怒江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也讓更多人看到了這個村莊的希望。
16年後的選擇
記者將拍下的照片與自己的感想釋出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關註,許多網友被余燕恰的勇敢深深打動。
他們紛紛留言傳達自己的關心和祝福,稱余燕恰為「溜索女孩」。
其實,余燕恰不過是村莊裏眾多孩子們的縮影,他們都懷揣著一顆求學之夢。
因此,也有一些人開始關註這個村莊的教育問題,能做些什麽幫助他們圓夢呢?
2008年3月份,政府為村民們在兩岸修建了一座橋梁,橫跨怒江。
孩子們上學變得更加方便,最重要的是,他們再也不用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溜索。
同時,社會上許多愛心人士捐贈了書籍和資金,支持更多的孩子們接受教育。
隨著外界援助的不斷湧入,村民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余燕恰和她的同學們也終於可以安心地重返學校,追求他們的夢想。
再也不會有因為害怕而不敢上學的孩子,再也不會有擔驚受怕到默默流淚的母親。
余燕恰獲得良好教育,同時,她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和母親的期許。
她要走出這座大山,替母親去看看這個世界的美妙。
因此,余燕恰從小就熱愛學習,在老師眼中,她是個學習的好苗子。
每一個學期,余燕恰都會帶回家幾張獎狀,全家人都樂開了花。
時光飛逝,轉眼間那個8歲的小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在高考時,她憑借著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昆明醫科大學。
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這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
如今,余燕恰完成了自己夢想的第一步,而之後,她更是一步一個腳印。
在大學期間,她依然沒有松懈,始終保持一顆對知識渴望的心。
她閑暇的時候,余燕恰不是待在圖書館裏學習,就是在勤工儉學的路上。
為了不增加母親的負擔,余燕恰的生活費都是靠自己掙的。
生活雖然艱辛了一些,但余燕恰每天都感到很充實。
後來,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有不少大醫院向她拋來橄欖枝。
村裏人都知道余燕恰去了大城市,有出息了,紛紛前來祝賀。
大家自然也認為,看過世間繁華的余燕恰,自然看不上這個小村莊。
然而,她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選擇:放棄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
余燕恰選擇在縣醫院工作,她不願當高收入的醫生,而是當真正為民治病的醫生。
也許,留在城市,她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
但她也知道,自己的家鄉醫療資源匱乏,很多人的病得不到醫治。
於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她沒有依循母親的願望,徹底逃離大山。
而是走出去後,又再次回到了這裏。
母親得知女兒的選擇,她反而感到無比自豪,因為女兒不僅有夢,還有心。
或許,很多人不理解她,為什麽不尋求更好的發展。
對此,她這樣回答道:「我選擇當醫生的那一刻,就做了這個決定,村民們幫助我走出大山,我自然要回來報答他們。」
對於別人來說,大山深處是牢籠,是枷鎖,可對余燕恰來說不一樣。
這裏是家,有愛她的父母,有善良的鄰居,有最初的夢想。
結語
如今的余燕恰,已經成為怒江人民醫院檢驗科最年輕的醫生。
同時,她也真正成為怒江邊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而村莊裏,也蓋起了一棟又一棟大房子。
2017年,政府帶領著村民們走上了一條致富道路:種草果。
那條曾經的溜索,如今變成了一道穩固的橋梁。
或許,有更多的孩子,將這個關於夢想與知識的故事續寫下去。
相信,他們燦爛而炙熱的夢想,最終都能夠實作。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點選」關註」,為您持續更新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