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為何現在的歌手以唱功分高下,而不再以作品分高下?硬核分析!

2024-08-27圖片

2024年已經過了大半,但是華語音樂的出圈作品產出卻陷入了一潭死水之中。從2021年開始,華語音樂就陷入了一個怪圈——現在的歌手以唱功分高下,不再以作品分高下。各大音樂排行榜前100名熱歌大部份都是以老歌為主。以下是全網七月的熱歌綜合前20作品:

  • 20:【句號】鄧紫棋,2019年釋出;
  • 19:【我懷念的】孫燕姿,2007年釋出;
  • 18:【如願】王菲,2021年釋出;
  • 17:【特別的人】方大同,2014年釋出;
  • 16:【我們倆】,郭頂,2009年釋出
  • 15:【重生之我在異鄉為異客】:抖音神麴:那遠山、呼喚我;2024年釋出;
  • 14:【江南】林俊傑,2004年釋出;
  • 13:【Letting go】蔡健雅,2011年釋出;
  • 12:【你在不在】郭采潔,2009年釋出;
  • 11:【多遠都要在一起】鄧紫棋,2015年釋出;
  • 10:【紅色高跟鞋】蔡健雅,2008年釋出;
  • 9:【奢香夫人】鳳凰傳奇,2009年釋出;
  • 8:【我好像在哪見過你】薛之謙,2016年釋出;
  • 7:【情歌】,梁靜茹,2009年釋出;
  • 6:【晴天】,周杰倫,2003年釋出;
  • 5:【如果可】,韋禮安,2021年釋出;
  • 4:【無名的人】,毛不易,2021年;
  • 3:【若月亮還沒來】,抖音神麴,2024年釋出;
  • 2:【童話鎮】,暗杠,2016年釋出;
  • 1:【暮色回響】,吉星出租,2024年;抖音神麴:「神啊,可不可以讓我感受一下」。
  • 前二十,除了三首抖音神麴【重生之我在異鄉為異客】、【若月亮還沒來】、【暮色回響】是2024年的作品之外,只有王菲的【如願】以及毛不易的【無名的人】是2021年的作品,而其他全部都是2020年之前,甚至於最早是周杰倫的【晴天】來到了21年前的2003年。這些榜單無一例外都透露著一個殘酷的現實:

    當下的華語音樂,已經完全脫離了大眾對於音樂審美的追求,不再大面積提供高品質的一樣作品,而開始變得只為利潤賺錢而生。 整體的音樂工業方向,從唱片專輯的業內競爭轉向了:短視訊媒體的十幾秒背景音樂。進而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歌手的商業價值,從音樂唱片轉向了聲樂唱功。

    如此一來,當下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實際上被分割了具體的四個細化賽道:

    1:新型的短視訊串流媒體賽道,產出網紅口水歌,奶頭樂速食。穩定一個月一首的背景音樂,只有短短十幾秒被大眾記住。上級對應的音樂綜藝是【天賜的聲音】。沒有任何音樂營養,只有簡單的新鮮感輪回。

    2:專業性的唱功聲樂綜藝賽道,少量產出原創作品,大部份產出翻唱作品。穩定一年一更新,翻唱的作品品質具有職業美感,甚至於基於唱功,來做全開麥的直播舞台。上級對應的音樂綜藝是【歌手2024】、【聲生不息】。

    3:唱作人的演唱會市場,大量產出原創作品,產出高消費。穩定一年多次演出,但是受眾偏少,無法與短視訊、音樂綜藝相比,而且存在一定的圈子文化。對應的就是各大歌手的循回演唱會,同時歌手的音樂收入有限。

    4:影視劇的原聲大碟市場OST,大量產出原創作品,但是作品的品質總一股子的煽情,更註重市場反饋與影視功能性,而並不是音樂的審美。音樂淪為影視劇的娛樂附庸,不具備自身的音樂藝術美感思考。對應的就是大量的電影、電視劇的插曲、片頭片尾曲。

    整個華語音樂只有這四個市場,短視訊版權分紅、唱功大咖綜藝身價、獨立演唱會市場、影視劇市場。而這四個市場之中,唯一能夠稱之為主流音樂的市場,只有一個:唱功綜藝市場。是的,短視訊過於下沈專業不夠,獨立演唱會市場又過於小眾,影視劇市場又受限於影視的功能性和資源有限。真正在華語音樂當下可以展示音樂專業性藝術美感,只有綜藝唱功一個領域。

    而但凡能夠兼並兩個甚至多個音樂市場領域的歌手無疑就是當下華語音樂的翹楚,比如說:

  • 張傑兼具:短視訊、聲樂唱功、演唱會、影視劇四個領域。核心領域是聲樂唱功與演唱會;
  • 黃綺珊兼具:聲樂唱功,演唱會兩個領域;
  • 周深兼具:短視訊、聲樂唱功、影視劇、演唱會四個領域。核心是影視劇。
  • 而唱功在當下的華語音樂市場,的的確確是四個僅剩的音樂市場之中唯一一個可以保留部份音樂專業度的領域,存在一點點的討論價值。其他三個領域真的毫無音樂的討論價值。但是聲樂是一種非常有限的音樂藝術,他受制於優秀作品和作曲的產出。最終又要回到一個繞不開的問題:華語音樂作品產出的速度為什麽這麽慢?

    華語音樂的作品產出,成為了一件必須以來飯圈文化的砸錢買賣。導致作品無法有效甄別咖位

    導致當下2024年無法透過作品來甄別歌手咖位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好作品的投入成本大到歌手無法容錯,即使是鄧紫棋這樣的頂級歌手,專輯銷量同樣慘敗。音樂的釋出必須需要資本來介入。而資本的介入又會導致極大程度導致音樂作品的品質下降,音樂作品的功能性加大。而且一般情況,資本介入的音樂作品是單曲形式。這就和早期傳統唱片的產出速度大大下降。

    歌手能否將音樂作品同專輯的方式賣出去,開始從音樂品質是否合格,變成了自身粉絲的飯圈消費能力是否足夠。消費與音樂的關聯開始斷檔,消費者並不關心你的音樂作品品質如何?只關心你是否具有飯圈化的娛樂價值。這就是為什麽反而:專業門檻更低的說唱圈、偶像圈的音樂作品銷售的情況更好的原因。

    音樂開始變得成為一種商業、娛樂、圈子文化的變現方式,而不在是單獨的美感藝術和自身具有價值的市場作品。這就是為什麽當下,作品無法有效的提供歌手咖位獲得商業價值的原因。

    綜上,在當下2024年,其實科技的發展並未讓音樂變得更好,這更像是一種陣痛期,一種真正的音樂大爆發之前的靜默期。希望未來,華語音樂具有更好的音樂作品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