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戰國策謀略|中期(人家就叫這名字):秦王啊,你可別驕傲啊!

2024-08-12圖片

這篇是【戰國策】中秦策四的第四篇【秦昭王謂左右曰】,主要內容是講秦昭王在認為韓魏兩國國力不如前、國相不如前的情況下,開始對韓魏兩國產生了輕視之心,而謀士中期以智伯被韓魏趙三家反殺的例子來勸諫,認為不應該因為韓魏兩國一時的衰弱就產生輕視之心。

遊戲中為了表現雙方的差距,習慣性將各方面的數值進行量化,一個武將的武力值可以量化,文臣的謀略值可以量化,一個國家的繁榮度可以量化,民眾的不滿情緒可以量化。

這樣量化的解決方式,可以讓遊戲有邏輯的運轉,當數值產生差異的時候,最終的結果也就已經決定。

而這樣的習慣蔓延到現實,也讓人習慣於量化一個人、一個國家的表現。當數值上產生差異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認為結果已經決定。

不過,這種思維本身並不是因為遊戲的誕生而產生的,而是在人類社會中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在之前僅僅是以粗略的感受來進行判斷。

「投鞭斷流」的故事背後,便也是這種心態的體現,而結果便是屬於「草木皆兵」。

應該說,現實不是遊戲,不會僅僅從數值上便會決定一場戰鬥,乃至一場戰役的成功與失敗。

在現實中,有太多的巧合和意外,讓事情變得復雜、難以琢磨,而這些因素摻雜其中,最終便導致了結果的不可控。

現實,往往不會按照人的邏輯發生。

人,只是總結現實的邏輯。

這篇策文裏面,秦昭王顯然是從實力上對諸侯國產生了判斷,進而覺得結果便已經註定,因而也就對韓魏產生了輕視之心。

只是,這種輕視在現實中往往會是影響決策,最後導致失敗的因素,因而謀士中期也就希望用現實的例子打消秦昭王的輕視念頭。

原文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弗如也!」

王曰:「今之如耳、魏齊,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之如耳、魏齊,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譯文

秦昭王對左右的人說:「如今韓、魏兩國的強盛,能比得上從前嗎?」回答說:「都不如。」

昭王說:「現在如耳、魏齊比得上孟嘗君和芒卯的賢能嗎?」回答說:「比不上啊!」

昭王說:「以孟嘗君和芒卯的才能,率領韓、魏強大的兵力攻打秦國,還不能把我怎麽樣!現在以無能的如耳、魏齊,帶領削弱了的韓、魏兵力來攻打秦國,他們沒有辦法對付我,這也是明白不過的。」身邊的人都說:「您說得很在理。」

解析

戰國中後期,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也就擠壓了周圍諸侯國的生存空間,韓魏作為緊鄰秦國的諸侯國,一旦被秦國壓制,國力上就開始不斷地衰落,甚至會陷入「衰落—壓制—再衰落」的惡性迴圈。

秦昭王覺得韓魏兩國不如從前,而掌控兩國的人也不如從前,而秦國卻都是遠勝從前,那麽從前兩國對秦國都贏不了,現在的話,就會更加贏不了。

透過和左右問答的方式,秦昭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並且有一個簡單的推理過程,讓人更加認可他的結論。

只是他怕是不知道鄒忌的那句「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作為秦王左右,不管是站在生存的角度、還是站在親近的角度,左右都不可能會選擇違逆秦王的想法。

秦王向「左右」征求意見,便也只能得到肯定的答復,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

就像當年蘇聯克格勃主席尤萊恩德羅波夫相信美國會進行核打擊計劃,手下的克格勃特工們搜集來的資訊,便都是關於美國進行核打擊的跡象。

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在雙方存在「等級」差異的時候,迎合的聲音往往是大於反對的聲音。

原文

中期推琴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昔者六晉之時,智氏最強,滅破範、中行,帥韓、魏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沈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韓康子禦,魏桓子驂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於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晉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願王之勿易也!」

譯文

中期推開手中的琴回答說:「大王對天下局勢的估計錯了。從前晉國六卿當政的時候,智氏最強,先滅掉了範氏、中行氏兩家,又率領韓、魏兩家的兵力,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城,決開晉水,直灌晉陽城,城頭離水面只有六尺。智伯巡查水勢,韓康子拉著馬韁,魏桓子也同坐在車上。智伯說:「我從前不知水可以滅亡人的國家,如今方才知道。汾水可以很容易地淹沒安邑,絳水可以很容易地淹沒平陽。」魏桓子用胳膊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踏了一下魏桓子的腳跟,這兩人的胳膊和腳在車上一碰,而智氏就被瓜分了。智伯身死國滅,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如今秦的強大超不過當年的智伯,韓、魏雖然削弱了,還是比趙襄子當年在晉陽時的處境更好,這正是韓、魏用胳膊和腳互相碰撞的時候,希望大王還是不要輕視他們啊!」

解析

中期,是一個人名,在秦武王的時候就已經在秦國任官,而他是屬於管理琴瑟的官吏。

在對他的任命安排上也能看的出來,中期本身是在琴瑟方面有特別的才能,而不是在其他方面有才能,因而才會安排他管理琴瑟。

也正是因為他的職責,所以可以參與到一些比較私密的場所,了解到秦王在私下的態度和想法。

這篇策文發生的時機,很可能就是秦王在聽著琴,私下跟左右聊天,談論諸侯之間局勢的時候所說,而正在彈琴的中期聽到了秦王的講述,便立刻進行進諫。

中期在這裏參照「三家滅智」的故事,在當時看來智氏最為強大,並且還聯合了韓魏兩個較為弱小的卿族,想要一舉滅掉趙氏。

所有的人都認為會是十分輕松的一件事情,畢竟從實力上看,智氏也不可能被趙氏打敗。

然而,趙氏抵擋住了三家的聯合進攻,韓魏選擇背叛智氏,進而韓魏趙三家反而滅掉了最強的智氏。

當時是韓魏兩家,如今是韓魏兩國,中期挑選這個故事來講述,未必沒有想要告誡秦昭王不要向當初的智伯那樣輕視對手,最後引來大敗。

而且,還有另外一個隱含的一點便是,韓魏盡管現在是衰落了,但是還有趙國,如果秦國針對韓魏的話,很有可能受到趙國的攻擊。

「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這句話就只是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闡述,並不是已經發展到戰國中後期的秦國還不如春秋時期的晉國卿族。

如果看過上一篇秦昭王割地求和的內容,便也知道秦國盡管強大,卻也並非是不可戰勝,也是會吃敗仗的。

不過,這一篇策文發生的事情,倒是反映出兩個有意思的內容:

一個是秦國吸納的人才眾多。即便是管理琴瑟的人,都有這樣不凡的見識,能夠在君王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諫,讓秦王能夠認識問題,及時調整心態,完全不必像齊王那樣下令讓人進諫。

另一個則是國君不好當。哪怕處在私下的場合,也會有人看著國君的一舉一動,看是否符合要求,一旦出現了問題,就會有人直接指出問題進諫。

要是整天被人這樣說來說去,又想要維持一個虛心納諫的形象,恐怕會是一個很心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