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春分:春天已過半,勸君更惜春

2024-03-20圖片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海報制作 殷海楠 商羽琳

通訊員 李茜 鄢靜慧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後中國大部份地區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中國民間在春分有放風箏、吃春菜、立蛋等風俗。在古代留下的詩詞中,寫春分的詩歌不少,許多還是名家名篇。本期【詩詞中的二十四節氣】,我們邀請到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陳燕妮,為讀者解析這些詩詞以及背後的故事。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陳燕妮

春分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已經過半

歲時廣記 清光緒七年(1881)歸安陸氏刻本 武漢圖書館藏

今日春分,上午的陽光鋪灑在江城的行道樹之上,掠過建築物的外墻,拂在匆忙趕去上班打卡之人的臉上,和煦而溫暖。街頭的櫻花若繁星點點,早開的廣玉蘭已經掉落了她肥美的如葉子一樣的花瓣。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執行的規律。春分的到來,意味著春天已經過半。

春秋繁露十七卷 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武漢圖書館藏

陳燕妮副教授介紹,春分的「分」有兩個含義,一是「季節平分」,傳統以立春到立夏之間為春季,而春分日正處於兩個節氣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義是「晝夜平分」,在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北宋初年,文人徐鉉所作的詩【春分日】中,就有「春色正中分」一句,詩中對春分的氣候特點,也有詳盡的描述——春分這一天天氣溫暖、陽光明媚,萬物生長,綠滿山川,讓人徘徊不舍,長天碧空,雲卷雲舒,陽光因此忽明忽滅。檐下新燕次第歸來,落花紛紛,詩人感慨又一個春天已過半。春風十裏,送來綿長思念,思念家人的婦人在高樓上唱起了歌,詩中流露出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無常的感慨。

春分日

【宋】徐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徐騎省集附補遺並校勘記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 武漢圖書館藏

陳燕妮說,「思婦」對春日的流逝特別敏感,如李白所言,「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是在深秋為思婦代言,而徐鉉則是在春日為思婦嘆息,落花人獨立,加重了離人思念的情緒。這位高樓思婦,在春分暮色中,唱響了思念遠方遊子的憂傷歌聲,如東漢後期【古詩十九首】中所言「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東漢末年的文人是對世道混亂、個人失意失路的長嘆,而徐鉉這首詩則是在享受春分之日靜好之余對一位思婦的同情。史載徐鉉其人「性簡淡寡欲,質直無矯飾」,其詩平易淺切,真率自然,不押險韻,不用奇字,頗近白居易詩風。

中唐美男子武元衡,雅集春意思

春色過半,還余一半可追,更當珍惜。春分日,氣候宜人,適合雅集。陳燕妮介紹,中唐時期的「鐵血宰相」武元衡,寫的這首【春分與諸公同宴呈陸三十四郎中】,就是春分這一天,與同僚友人雅集時所作。

禦定全唐詩錄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 武漢圖書館藏

春分與諸公同宴呈陸三十四郎中

【唐】武元衡

南國宴佳賓,交情老倍親。

月慚紅燭淚,花笑白頭人。

寶瑟常餘怨,瓊枝不讓春。

更聞歌子夜,桃李艷妝新。

詩中先描寫了宴會的氣氛,因為都是老交情老朋友,所以席間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宴會的紅燭光亮勝過了天上的西斜明月之光。參加宴會的妙齡佳人,不禁讓詩人感慨自己已經白首老去,讓人如何不感懷時光之無情?宴會的琴瑟初停,但余音裊裊,有不盡之幽怨,如玉樹瓊枝般的佳人之美艷勝過了春天,使人註目移情。遙夜深處,吟唱著愛情的【子夜吳歌】響起,讓人沈醉。

陳燕妮介紹,中唐武元衡是憲宗元和年間主張削藩的鐵血宰相,也是出身高貴、詩賦俱佳的一代風流美男子。他在元和二年(807年)左右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在蜀中任職期間(807年-813年),與才女薛濤相遇,有過一段戀情,甚至為其才情所動,奏請朝廷封薛濤為校書郎,礙於舊例,未能成功,但從此「女校書」之名傳出。這首詩中的「花」和「瓊枝」「桃李」極有可能意指薛濤。這首詩一為應景之作,一為向宴會的佳人致意,為動蕩不安的中唐這個春天增添了愛情曖昧的粉色氣息。

歐陽修在湖北宜昌留下【踏莎行】

宋代著名文人歐陽修也留下了一首春分詞【踏莎行】。陳燕妮介紹,歐陽修這首【踏莎行】據學者考據,約在仁宗景祐年間任夷陵縣令時作。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因涉範呂之爭,由館閣校勘貶為峽州夷陵縣令(今湖北宜昌),留下了許多描寫夷陵的奇山異水的詩作。

歐陽文忠公全集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歐陽衡刻本 武漢圖書館藏

踏莎行

【宋】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如麗愁孤睡。

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心上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陳燕妮解讀說,詞作上闕寫到了湖北夷陵(今宜昌)春分之日的美好。寒雨驟去,氣溫上升,陽光和煦,百花爭相盛開,正是「人不知春,草木知春」。畫梁之下新燕成雙成對歸來,而室內玉籠中的如麗卻是獨自成眠。兩相對比,閨中愁思在細細延長。下闕,墻上的「薜荔」和滿地的「莓苔」無聲地在告知「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無人歸來的寂寥。這位閨中思婦突然想起前塵舊事,有美好,有悵惘,更多的是孤獨,因此畫著遠山黛的雙眉緊蹙,愁思滿懷。這首詞在表面看起來依然是「晏歐體」的寫法,用典雅精致的語言、流貫的結構、含蓄的風格,描述男女戀情中細膩的心理,但結合歐陽修作激憤的【與高司諫書】,為政治盟友範仲淹辯護,因此被貶夷陵的情境,可知在這首春分日閨思之作的背後,有其對自己處境的嘆息,暗指政敵對他狂風驟雨般的打壓,而自己最終也如這位閨中佳人一樣在僻遠的貶謫之地,獨自舔舐深深的孤獨。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