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義大利鋼琴家波利尼去世,他是最好奇的探險家

2024-03-24圖片

義大利鋼琴家毛裏齊奧·波利尼被評價為古典樂界「最具創造力的詮釋者,最好奇的探險家」。據義大利媒體訊息,毛裏齊奧·波利尼3月23日去世,享年82歲。他的告別儀式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舉行。

2009年4月,波利尼在上海音樂廳。

波利尼的第一次中國行,是在2006年金秋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這位彼時已滿頭白發的老者,坐在鋼琴面前的一瞬間,就化為了氣勢淩人的「帝王」。

「貝多芬、李斯特、荀白克,波利尼仿佛帶領聽眾們穿梭於跨越一個多世紀的時空隧道中,古典主義層層攀升的高樓廣廈、浪漫主義雲水翻騰的斑斕畫卷、現代主義冷峻奇崛的音響調色,都在他的指尖獲得了最完滿的邏輯和最虔敬的致意。」

波利尼在北京國際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工作人員發文回憶,「當李斯特‘巨獸’般艱深澎湃的【b小調奏鳴曲】在波利尼無瑕的技巧中收束時,全場觀眾爆發出的興奮呼喊,至今仍印刻在筆者的耳畔,大師更是慷慨地回饋了5首加演曲目,讓保利劇院沈浸在持久的沸騰之中。」

當時,上海樂評人李嚴歡還專門為了音樂會跑去北京,「在24小時內往返京滬兩地,這於我還屬首次,但鋼琴大師波利尼的到來,實在是個很大的誘惑。這位大師對亞洲聽眾之‘吝嗇’,我已早有耳聞,每年僅在亞洲安排四場音樂會,而且無一例外的奉獻給東京的聽眾。此次能在現場聽到他的演奏,心情之興奮,毫不亞於‘天上掉下了餡餅’。」

李嚴歡記得,節目單經波利尼親自修改了數次,他將傳統與現代的作品作搭配,帶來一套最能反映自己演奏藝術的重量級曲目。正如他自己所言,之所以選擇這套由貝多芬、李斯特、荀白克這三位不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組成音樂會,是為了「向中國聽眾展示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再到現代樂派的脈絡傳承」,「可以想見,他本人特別重視這份給中國聽眾的‘見面禮’。」

正式曲目後的加演成了音樂會的又一大亮點,作品之多、之重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在音樂會日程安排上顯得頗為「吝嗇」的波利尼,面對中國聽眾的熱情,慷慨地演奏了五首加演作品,「顯然,數日的中國之旅和現場氣氛的感染,讓大師有了一份好心情,也讓我們大飽耳福。」李嚴歡說。

2009年,這位琴鍵上的泰鬥級人物展開上海之行,4月19日在上海音樂廳。這是波利尼第一次來上海開獨奏音樂會,也是他唯一一次來上海。

波利尼在上海音樂廳。

據當時的媒體報道,為了這次上海演出,波利尼專門指定了一台鋼琴帶來上海。他認為:「每一件樂器都有自己的脾性,比如鋼琴表面上是木頭和鋼絲做的,但是每一個部件都磨合了好多年,手指一觸鍵,發出的聲音就像多年相處的朋友一樣親切熟悉。如果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讓我換一架鋼琴演奏,我會覺得找不到感覺。」

和過去時代的鋼琴大師有所不同,波利尼很關註同時代的音樂,是當代音樂的捍衛者。他對年輕一代的鋼琴家的唯一建議就是:「不要放棄對現代音樂的鉆研。即使它們很艱深,即使演出機構和經紀公司對它們相當冷淡,也不要放棄鉆研,因為這是畢生使命之一。」

波利尼堅信「音樂必須吐故納新」,所以在獨奏音樂會上,他把荀白克的鋼琴小品、魏本的變奏曲作為搭配乃家常便飯。那一次的上海音樂會,波利尼依然按照自己的邏輯和興趣制定了曲目,分別是荀白克【六首鋼琴小品op.19】、魏本【鋼琴變奏曲op.27】、舒曼的【C大調幻想曲】等。

波利尼希望,所有觀眾支持當代音樂,「對於一種相對年輕的音樂形態來說,聽者用心傾聽是必要的氛圍。就像古典時期的音樂作品,如果當年沒有觀眾認真傾聽,發現它們的偉大之處,那麽它們早就被埋沒掉了。」

樂評人李嚴歡同樣聽了這一場音樂會,並在後台與波利尼合影,「作為世界頂級鋼琴家,他對藝術要求很高:內建鋼琴和調音師,對室內溫度有嚴格的要求,曲目中有許多並不熱門。我們在現場感受到了鋼琴家的實力,也感受到了他的親和力,他當時甚至走到台口與觀眾握手,更加演了四首曲目。」

上海音樂廳的獨奏音樂會後,李嚴歡和波利尼合影。

上海樂評人顧超對這場音樂會記憶猶新,當時的他還在復旦大學讀大二,那時候的上海一旦有重大演出,往往會引起很多人矚目和討論,「最高票價上千,這在當時是很嚇人的,但還是非常搶手,很多業內人士都去了。從演出前到演出後,這件事轟動了幾個月,大家一直在持續性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