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南昌大樓、淮海坊、鐘和公寓……這些知名老建築更新了,街角顏值瞬間飆升

2024-03-22圖片

上海黃浦區,南昌路、茂名南路路口,幾幢歷史老建築濃縮著上海近現代建築風格的變遷。

位於對街角的百年公寓——南昌大樓、鐘和公寓,都建造於上世紀30年代,相似的立面材質卻有著不同的建築風格;位於另一側街角的淮海坊今年剛好100歲,是新式石庫門裏弄建築的優秀代表,這裏曾居住過巴金、竺可楨、徐悲鴻等名人。不久前,南昌大樓、鐘和公寓完成了修繕更新,重現了歷史風貌,淮海坊沿街一側在修繕後已展現了新貌。

記者從黃浦區獲悉,南昌路、茂名南路一帶,將是黃浦區今明兩年重點打造的歷史風貌街區, 希望打造上海市中心「最美的十字路口」,更切實提升居住者生活的舒適度。

一個街口,集中展現上海近現代建築的變遷

南昌路、茂名南路路口的南昌大樓,是一座高八層的公寓,建造於1933年,又叫環龍公寓,是 裝飾主義風格建築的代表。

南昌大樓入口處的立面非常有特色,頂部是尖塔造型,檐部與門楣上有很多漂亮的幾何圖案。大樓外墻是淡金色、奶黃色與淺綠色的「小清新」配色,拍照非常上鏡。

南昌大樓 唐燁攝

南昌大樓 海沙爾攝

街對面的鐘和公寓,四層樓高,由緊貼的兩座公寓——愛達公寓與希勒公寓組成,與南昌大樓同時期建造,卻 采用了現代派設計風格 。建築造型非常簡潔,黃色的光面磚、轉角立面對稱、中部有凸窗,沒有多余的裝飾。

根據兩幢老建築的現狀與原始風貌,修繕方——永嘉置業因地制宜地進行了修繕與更新。

南昌大樓外立面的面磚是其歷史風貌的主要特色之一;但因經歷風霜雨打,外立面的面磚空心化嚴重,亟須更換。尋找相似的面磚替換,成了修繕的關鍵。

修繕方在外地跑了四五家加工廠,最後在宜興一家老字號加工廠找到了可以燒制這種面磚的老師傅。「南昌大樓的釉面磚由白土燒制,現在大都改為黃土燒制,成品的顏色不一樣。」永嘉置業副總經理範永亮介紹,宜興加工廠使用白土燒制,加上老師傅的傳統手藝,前後燒制了八個小樣。我們反復比對,確定了現在這款面磚,最接近當年面磚的顏色與質感。

在鐘和公寓,更新外立面風貌外,修繕方最大限度地恢復了內部的風貌。

別處難得一見的折疊回旋樓梯、住戶房門上的玻璃鐵藝窗,甚至用了百年的門鈴,都能在鐘和公寓內找到。走進其中的希勒公寓,在大門處,記者發現了一塊「擦鞋墊」。據說,當年進入公寓的人,會在這塊墊子上先蹭蹭鞋子,再往裏走。這塊墊子嵌在一個帶著金屬棱的框內,這次修繕中得到了恢復。

折疊旋轉樓梯 唐燁攝

帶著鐵藝玻璃的房門 唐燁攝

擦鞋墊 唐燁攝

正在推進修繕中的淮海坊,原名霞飛坊, 是新式裏弄的優秀代表 ,建造於上世紀20年代,因居住過很多歷史名人而聞名。沿南昌路一側的建築已基本完成修繕,清水紅磚墻面、屋頂統一的小煙囪,都非常別致,露出了當年的風貌。

俯瞰淮海坊 唐燁攝

幾座老建築修繕更新後,街角顏值瞬間提升,街口咖啡館的生意也跟著好起來。

小露台、小花園,打造公共空間讓居住者生活更愜意

老建築修繕的目的不僅在於恢復歷史風貌,更在於讓住在其中的居民生活得更為便利。

在修繕前,修繕方、瑞金二路街道與南昌居委組織居民,召開了意見征詢會,討論到底要修繕些什麽。

南昌大樓居民提出了頂樓空間的使用問題。

南昌大樓,家家沒有陽台,居民晾曬衣服都要到頂樓。多年來,頂樓環境比較雜亂,還存在漏水問題。修繕方根據居民意見,對頂樓空間進行了梳理,鋪上了防水層,減少漏水問題。

有意思的是,頂樓到處都是居民自己拉扯起來的晾衣繩,修繕方本打算為居民打造一些固定的晾衣架,以方便他們晾曬;但沒想到,居民不同意。「居民覺得,現在頂樓空間的晾衣‘格局’已經分割好了。如果安裝固定晾衣架,鄰裏之間要重新劃分空間。」南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成酉傑說, 歷史民居的修繕更新,要尊重居民的意願,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

在鐘和公寓,居民也提出了公共空間使用的問題。

鐘和公寓向內圍合區域有處小空間,多年無人打理,雜亂不堪。居民希望能將這裏開辟成公寓的小花園。這處空間連線著沿街的一處物業,隸屬於永嘉置業。為擴大小花園的面積,永嘉置業拆掉了這處物業,「貢獻」給了小區居民。 鐘和公寓居民不但擁有了地面小花園,還有了屋頂露台 。兩處屋頂空間也被清理出來,重新修繕,種上了綠植。陽光天,很多居民喜歡爬上露台,俯瞰街角,繁華美景盡收眼底。

「面子」「裏子」都光鮮,讓年輕人也愛住老房

當年的南昌大樓與鐘和公寓都屬於高標準居民住宅,後來也沒有像一些石庫門舊裏那樣住進「72家房客」,目前這裏的房屋絕大部份都是獨門獨戶。在修繕時,居民對自家內部空間的改造沒有提出集中需求。但修繕方與街道居委街道細挖居民需求:發現有兩三戶居民家中目前還是廚衛合用。在居民自願的前提下,幫助他們進行了廚衛分割。

在南昌大樓,「80後」的郭先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套兩戶合用的房屋內。郭先生一家住著其中一套兩室房——兩個全明的房間,寬敞又亮堂,但他們要與鄰居合用一個衛生間。「人口最多時,我們兩戶人家加起來住了10個人,早上搶廁所的日子可不好過。」郭先生說。

郭先生家的客廳,寬敞明亮 海沙爾攝影

時間流逝,老房子傳到了郭先生這代。前幾年,他結婚了,小兩口住著更為寬敞了。盡管兩戶人家的居住人數都大幅減少,但衛生間合用問題依舊困擾著他們。「沒有獨衛的房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了。」郭先生一度想過置換房屋。

這輪修繕更新,打消了郭先生置換的想法。永嘉置業協調郭先生與鄰居進行了衛生間的分割改造。「南昌大樓與鐘和公寓內部空間較大,有衛生間分割的條件。」範永亮說。

郭先生家分隔後的衛生間 海沙爾攝

在郭先生家,記者看到,從他家的房間推門就是一個獨用衛生間,淋浴、抽水馬桶和洗手盆一應俱全。郭先生還重新裝修了房間,「只要生活設施齊備,年輕人也住得慣老房子。」郭先生說。

南昌大樓在建造初期,當年很多居住人家都有司機、保姆,為「劃分等級」,設計者在「高大上」的南昌大樓背後建造了一幢四層小樓宿舍,供司機、保姆居住。如今,居住者早已易主,小樓卻隨著歲月流逝破敗不堪。

上海阿姨家的衛生間,從淘寶上買了一個袖珍洗手池。唐燁攝

老建築更新修繕,既要「面子」光鮮,更要兼顧「裏子」;既要關註「看得見」的一面,也要關照「看不見」的一面。

修繕方加固修繕了小樓,消除安全隱患,因地制宜地為居民在家門口走廊內一方天地,修出了獨用的廚房與衛生間。在一戶上海阿姨家門口,記者拉開一道門,發現裏面是一個一平方米衛生間,有抽水馬桶、淋浴器和洗手盆。她家門口的另一側則是一個獨用的廚房操作台與洗菜池。

來源:作者:唐燁